【正見網2021年12月18日】
明朝蘇州府常熟縣有位書生名叫金竹,字「子虛」,別號「默齋」。他曾經住在當地李姓大戶人家一段時間,因為住所靠山,常常登山吟嘯,又對人世間很多世情不了解,或不屑於了解,因此人送一外號「痴秀才」。一天他住在常熟福山,當地劉神廟道士徐壺隱,因為廟宇廳堂建成請他題詞。劉神廟就是供奉南宋初年名將劉錡的廟宇,當年劉錡曾協助岳飛北伐,為朝廷立了不少功勳。
金竹答應了題詞的要求,為了構思磨了三次墨,思想漸漸進入「游神物外,了不經思」的狀態中,徐道士見他靜下來許久,便再次請求他題詞。頓時間,金竹恍如從睡夢中清醒過來一樣,精神百倍,按照韻律以「壺、中、日、月、長」這五個字為開頭作詩,手不停書,很快就寫完了。五首詩內容為:
「壺內豈無天,漠漠在波影;欲辭塵世尋,知與利名冷。」
「中峰插天秀,下界一粒小;披氅問漁者,古道人不曉。」
「日落煙波淼,魚龍正愁渴;趺坐已多時,不覊天地闊。」
「月是萬古魄,片影落空江;鶴背吹簫者,泠泠別有腔。」
「長沙草芊芊,歲歲生客愁;惟有洞天寬,夜醉呼青牛。」
「壺中日月長」本是道家仙人呂洞賓常說的話,金竹以此五字為開頭寫的詩中也充滿了道家意韻,例如「歲歲生客愁;惟有洞天寬」一句就是把自己比喻為客居人間的遊子,道家洞天仙境才是他要返回的故鄉。見者人人稱奇。
嘉靖年間倭寇被平定之後,人們就沒有再見到金竹了,誰也不知道他去了何處。又過了數年,有常熟人到雲南滇中服役,服役期滿將要回來的時候,某天在道旁見有一草庵,便上前乞求借宿。好客的主人問明情況後讓他入內,只見裡面還有一人,主人熱情的指著那人說:這位是常熟金秀才,你們是同鄉應該認識啊。
他一看正是失蹤數年的金竹,於是倆人說起話來,他告訴金竹:你的兒子目前很好,都已經是個青年學子了。金竹則說:不肖兒何足掛齒,然後就請他到附近餐館飲酒去了。喝完酒回到草庵,倆人同住一間房。那人睡下後見金竹張開雨傘,用手轉個不停,雖心中奇怪,但酒勁上頭就接著睡下了,似睡非睡間只聽耳邊傳來陣陣風聲、波濤聲。第二天清晨醒來一看,他已經到鎮江閘口,離家不遠了,一夜之間竟從雲南到鎮江,距離數千裡地。金竹也消失不見了,只留下了那把雨傘,細看傘托,上面有幾行字,大意是告訴家人不用再尋找他了。見此神跡,人們才知道金竹已經成仙了。
故事中雖沒有記載金竹是如何修行,如何成仙的。但從記載中看,他對人間名利、交際並不太感興趣,從給神廟的題詞可以看出他是信神敬神之人,渴望修煉之人。
資料來源:明代《鹿苑閒談》
原文:諸生金竹,字子虛,別號默齋,嘗棲李氏館,啟戶可入山,時時登嘯,不解人間世,人呼為痴秀才。一日寓福山,劉神廟道士徐壺隱廳事落成,乞題其扉。竹許之,凡三磨墨以俟濡毫。竹游神物外,了不經思。徐再乞,恍如夢覺。喝韻來,遂以「壺中日月長」五字次第命之。竹手不停披,立綴五絕,壺字云:「壺內豈無天,漠漠在波影。欲辭塵世尋,知與利名冷。」中字云:「中峰插天秀,下界一粒小。披氅問漁者,古道人不曉。」日字云:「日落煙波淼,魚龍正愁渴。趺坐已多時,不覊天地闊。」月字云:「月是萬古魄,片影落空江。鶴背吹簫者,泠泠別有腔。」長字云:「長沙草芊芊,歲歲生客愁。惟有洞天寬,夜醉呼青牛。」見者奇之。嘉靖間,倭平後不知其嚮往。越數年,裡人解戍滇中,將歸,徑道旁草庵乞宿,庵主指竹曰:「此常熟金秀才也,汝識之乎?」乃告家郎君亦復青衿子矣。竹曰:「不肖兒何足齒。」輒與錢往壚頭飲食之。是夜,止役人榻旁。始睡,見竹張其傘,以手轉不停,其人似睡未睡,第聞耳邊風濤之聲,黎明已至鎮江閘口,非復昨憩荒落之墟矣。視其傘托,中有書數行,無非示家人以不可尋之意,人始傳為金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