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2年02月14日】
接下來張錫純的這個病案,與其說是用山藥直接針對溫病,還不如說是溫病治療不當後,病患突然處於危急狀態下的一次救急。這一次,張錫純給出了十分關鍵的判斷生死的脈診依據——兩尺微按即無。這是何意呢?先看他給出的病案。
原文
「一人,年四十餘,得溫病十餘日,外感之火已消十之八九。大便忽然滑下,喘息迫促,且有煩渴之意。其脈甚虛,兩尺微按即無。亦急用生山藥六兩,煎汁兩大碗,徐徐溫飲下,以之當茶,飲完煎渣再飲,兩日共享山藥十八兩,喘與煩渴皆愈,大便亦不滑瀉。」
解讀
這個病案表明,病人年紀四十多歲,是個成年人,得了溫病,就是溫邪侵犯人體造成的外感病。已經有醫生給他用藥,治療了十多日,外感之火(一般具體症狀為發燒,但不畏寒,肺熱胸悶、痰咳,咽疼、頭暈等)已經基本消除,本以為病已經治好,不料突然出現腹瀉,呼吸急促,心煩口渴的緊急症狀。
這顯然是用藥不當造成的。當時很多人治療溫病,都只顧及一味的清除肺熱,認為溫邪是陽邪,陽邪性熱,根據同氣相應的規律,溫邪必然首先侵犯肺部和頭面,因為肺部和頭面是人體這個小宇宙的天的部分,陽邪性熱,必然往上走,與人體相應的部分感應,就會造成肺熱胸悶氣喘、痰咳與咽腫痛、頭暈等症狀,現代西醫看就是肺炎咽炎之類的病症。發起病來大多很急,有時能迅速引發高燒,病人呼吸都會困難。遇到這樣的緊急情況,大夫大多關注如何快速清除肺熱之火,用寒涼的藥物把溫邪的熱毒趕走。讓病人從熱象的苦痛狀態下得到解脫。這個思路對不對呢?當然沒錯,但並不周全。沒有同時將脾胃和腎這兩大人體之本護衛周全。
當時西醫治療效果都很快,因為當時的阿司匹林等西藥多屬於寒涼解表的性質,碰上溫病看似正好對症,但西醫不會顧及病人與高熱對抗之後,大量發汗降溫之後,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就如同戰爭,就算打了勝仗,也會出現殲敵一萬,自損八千的後果。敵人趕跑了,自己也快奄奄一息了。如果不能迅速補救,也會很快沒命。當時許多病人就是這樣去世的。
儘管中醫大夫,多數用藥有同時顧及養護脾胃的意識,但普通大夫很少想到肺出問題,對腎的損害有多大,遇到溫病,還是容易出現這類危急的情況。所以,溫病治療起來,都感到十分棘手。去除肺熱之火後,去世的也是大有人在。而這個病人卻很幸運,能夠得到張錫純的救治,急用生山藥六兩,將其人體兩本皆迅速救治扶正,還能滋養修復被熱火燒傷的肺部,兩日就修復人體正氣,一切症狀皆除,腹瀉也就止住了。
張錫純治病很重視用山藥固攝住人體的脾胃和腎的系統,使得抗邪的正氣得到保障,所以病人就不容易因為抗病而消耗殆盡。
他在病案中寫到診脈時「兩尺微按即無」,是寫給大夫看的很關鍵的話。中醫大夫在病人手腕處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三指一搭,就是通常百姓說的把脈,無名指處按下去感知的就是尺部的脈象,也就是腎的脈象,左右手都要診脈的,張錫純把脈習慣兩手同時把,因此他說,兩尺微按即無,就是說,兩個手的腎脈的脈象(左右尺部,分別代表腎的腎陰和腎陽)都很弱,稍微尺部的手指用力大一點點,按下去,就感覺不到病人的腎脈了。他因此馬上斷定病人腎部系統極度虛弱,若不急救,很快就會出現斷氣的現象。
為甚麼這麼嚴重呢?因為腎氣,也就是腎的陽氣,元氣,也叫真氣,通過把脈,已經得知消耗到幾乎斷絕的地步了。腎氣用今天的話講就是腎的能量,就像一個機器沒有電能就無法啟動他的功能,就會停止運作。腎主兩便,腎氣不行了,就無法固攝住大便,腹瀉也就突然發生了。其實,就是人體抗溫邪將腎氣的先天之氣都調動了,熱退了,腎氣也幾乎用盡了。其實這時腎陰也不行了,兩者都接近虛脫的狀態,這才是張錫純感到病人危急的原因。所以他急用山藥救命,並且用了極大的量,把病人救回來了。
人體發燒出汗,是與病魔抗爭排邪的表現,根據中醫對人體的認識,人體會首先自動調動胃的氣血,供給人體充分的能量和水分進行抗邪。所以外感病發燒,很多病人沒有食慾,就是這個原因,但當胃氣減弱,不足以抗邪時,就會啟動腎這個先天之本了,一旦啟動它的力量,就要消耗封存的、藏著輕易不動的腎精,以此化為抗邪的正氣,所以,當邪氣退去,元氣也會大傷,極可能病情急轉直下,突然病逝。因此兩本都要護衛住,才能有足夠的力量抗邪。不至於出現這個後果。
這就是張錫純為何重用山藥的根本原因,我們應該發揚和繼承他給後世留下的寶貴經驗。能夠運用他的智慧,懂得如何小心護衛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果平時懂得按照自然的節律起居飲食,不熬夜傷腎,冬日裡吃些山藥,就能提前顧護好自身的健康。罹患溫病的機率就會自然降低了。
到此,張錫純用山藥救急救命的介紹就暫告結束。我們寫這個系列,並非讓大家遇到緊急情況自行斷病就用這山藥來救命了,因為斷病用藥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只有專業大夫才能做,就一個把脈的方法,就需要大夫長年的實踐和學習,才能掌握,所以我們只是通過這些案例,講明山藥養生長壽的真正原理,順便了解中醫治病跟西醫完全不同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可以更加自信地簡單地進行自我養生,將自己和家人的身體養護好。遇到疑難病症,還可以想到求助於我們的傳統醫學,找到希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