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文臣(九)

紫穹


【正見網2022年10月05日】

【原文】 

民愛鄧侯之政,挽之不留;人言謝令之貪,推之不去。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袴;張堪守漁陽,麥穗兩歧。

【注釋】

鄧侯、謝令:鄧侯指的是晉代人鄧攸,曾任吳郡太守,為政清明,深得民心,史稱「中興良守」。他離職時,郡人饋贈數百萬送迎錢,他分文不受。見其坐船離去,數千百姓拉住他苦苦挽留,以致船隻無法行駛。夜間方得悄悄離去。而其前任謝太守,非常貪財。吳人為此作歌道:「鄧侯挽不留,謝令推不去。」見《晉書.鄧攸傳》。

廉范:戰國名將廉頗的後人,漢朝人,任蜀郡太守時,鼓勵百姓開墾農田,百姓和樂富足,感念其恩,編曲唱道:「平生無襦今五絝(大意:過去沒有衣服穿,如今有了五條褲子)。」 

張堪:漢朝人,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的祖父。因品行卓著,十六歲時已被贊為「聖童」。他是個文武全才,曾任漁陽太守八年,不僅把匈奴打得不敢侵犯邊境,還開闢稻田八千多頃,鼓勵耕作,百姓生活變得十分殷實,於是做歌曰:「桑樹茂盛無旁枝,麥結雙穗豐收時。張君治理郡中事,其樂融融不可支。」 史稱「漁陽惠政」。

【譯文】

百姓愛戴鄭侯為政清廉,他離職時,大家苦苦挽留卻沒能留住;民眾憎恨前任太守謝令貪婪,希望他趕緊離任卻推也推不走。廉范任蜀郡太守時政令便民,百姓因而唱五袴之歌;張堪為漁陽太守廣施仁政勸農耕稼,使麥子都長出了兩穗。

【點評】

現代中國,面對男子,出現了令人左右為難的選擇題:如果妻子和母親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呢?大家仿佛無從選擇,然而這個問題在古代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回答起來也很簡單。為甚麼呢?

今天我們就借鄧攸棄兒保侄的故事講講其緣故。鄧攸為官愛民如子,譽為中興良守,大家都很讚賞,但只有一件事,褒貶不一。

西晉末年,鄧攸因永嘉之亂落到漢國大將石勒手中,他想返回晉朝,於是伺機帶著妻兒逃難。當他自知不能同時保住兒子與侄子時,毅然勸妻子放棄自己的兒子,只帶弟弟留下的唯一兒子。理由是弟弟已死,不能讓弟弟絕後嗣,而自己還有機會再生。妻子在無法兩全的情況下含淚應允。到這一步,古人普遍理解和認同,符合古人堅守的道義和孝悌之道。

所以,在這樣傳統的人倫道德社會,如果遇到妻子和母親同時有難又不能兩全時,作為男子,必然先救母親。這就是答案。很簡單,因為有明確的遵循孝道的道德標準。作為妻子,不但不會責怪丈夫無情,反而會認為理所當然。相反,如果丈夫選擇先救下自己,放棄母親,母親因自己而死,妻子會羞愧難當,沒臉存活於世,反而會責備丈夫陷自己於不義。在傳統社會,這是做人的標準,道義勝過生死。

那為何鄧攸此事有爭議呢?原因在於做的過度了。孔子講過儒家最高心法是中庸之道,認為過猶不及。他兒子被丟棄後,卻總是追上父母。鄧攸忍痛將兒子綁在樹上,帶著妻子與侄子離去。

在不能兩全時棄兒保侄,是可貴的,但也不該把兒子綁在樹上,讓人難以接受。不過這件事站在當時的情形,也不難理解。

那時逃難很可能一家都活不了,但保住弟弟的兒子,在當時可能就是必然的選擇。古代孩子是遵從孝道的,鄧攸兒子碰到這樣的情況,雖然難過,但本應理解父親的決定。但他卻執意要趕上父母,顯然不認同父親的做法,這可能是讓鄧攸生氣的原因,認為他不明為人子的道理——非要跟上來令父母為難。所以,見兒子不聽話,他才在氣惱下做出了過分的舉動。估計過後也是後悔的。還有一點,古人相信生死有命,不會太糾結生死。相信綁住兒子的他,應該也是基於這樣的心態。因此只有站在古人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天命觀和具體情形,才能理解得了。

但不管此舉是否過分,可以肯定的是,古人雖有處理過度或不夠的時候,但絕對以維護道義為準繩,把道義看得重於生死。所以就不會存在開頭提出的現代選擇題。真的出現兩難的情形,該如何選擇,也非常清楚。

【故事】廉范的孝心

東漢大臣廉范,先祖就是戰國時大名鼎鼎的趙國名將廉頗。行事豪俠仗義,知恩圖報,不圖名利,不計生死,頗具先祖遺風,這裡講幾個跟孝心相關的小故事。

抱父靈柩  一同沉江

廉范少時,父親因戰亂死在蜀漢地區,葬於西州,於是他流居西州多年才返回家鄉。十五歲時,他惦記著讓父親靈柩歸鄉,便告別母親到西州接回父親的靈柩。蜀郡太守張穆,曾是其祖父廉丹的老部下,送給廉范許多財物,都被廉范拒收,堅持與眾門客徒步背著靈柩返回。不料到葭萌關時,所坐的船碰到礁石,眼看就要沉沒,廉范卻不肯放棄靈柩逃命,緊緊抱著靈柩,一起沉到了水中。眾人感其孝心,用杆子把他鉤出來,因救治及時,得以保命。終於回到故鄉安葬了父親的靈柩。

侍奉鄧融  如待親父

永平初期,隴西太守鄧融正準備徵聘廉范為功曹時,自己卻被人告發受到審查,廉范知道鄧融此次必定入獄,打算到獄中照顧他,於是託病離開,鄧融不解,對他心生怨恨。

廉范很快更名改姓,來到洛陽成為獄卒。不久,鄧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陽關在監獄,廉范於是得以在他身邊侍奉,盡心盡力。鄧融奇怪他長的像廉范,對他說:「你怎麼長的像我從前的一個部下。」廉范則說他因為困窘看花眼了。後鄧融因病被押解出去養病,廉范又跟隨他走,一直贍養探視他,直到鄧融病死,廉范都沒有說明自己真實的身份。他親自趕車送鄧融的靈柩到南陽安葬完畢才離開。如侍親父。

收葬恩師 不懼生死

廉范曾師從博士薛漢,但薛漢因為受楚王謀逆案被處死,其故人、門生因此都不敢探視,恐遭連累,性命不保。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漢收殮安葬。皇帝得知果然大怒,斥責他身為官員,反而替罪犯收殮,嚴厲地質問他這麼做的原因。

廉范叩頭說:「我愚蠢粗魯,認為薛漢等人都已認罪被處死,忍不住師生的情誼,罪該萬死。」皇帝見他有情有義,怒火頓減,當得知他是廉頗的後代,前代右將軍廉褒是他曾祖父、大司馬廉丹是他祖父。皇帝讚嘆說:「難怪你有膽量敢這麼做。」反而賞賜了他。廉范因此聞名天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