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頭上過潺湲:李群玉之《引水行》

纖纖


【正見網2022年11月25日】

唐朝詩人李群玉的這首《引水行》,是介紹古代引水工程的一種。奇特、簡單、靈活就是這種飲水工程的特點。全詩共二十八個字:「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十裡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

「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寒玉」是指竹筒,這裡是指秋天的泉水沿著竹筒流淌。今天有人解釋為竹槽,也有道理,二者的區別是竹槽是被劈開的竹子,只能向下引水,而竹筒卻允許有一部分是逆下而上的,只要做好接頭的密封就可以了。應該說也不是難事吧。或許二者都存在,根據需要而利用的可能性更大。「引出深蘿洞口煙」這句其實是間接證明了竹筒的可能性。因為水從山泉中剛剛流出時,溫度比秋天的外部溫度是高的,又因為在竹筒中保溫性能好,所以在一些不密封的接頭處會冒熱氣。也就是「深蘿」處,冒出的煙,其實就是熱氣。

「十裡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這裡是指此引水工程有十多裡那麼長,竹筒因細小而不被注意,只能聽到流水聲。在頭頂有潺潺的流水聲,真正天籟之音,或許本身就是一種美妙的音樂吧。

古人做事喜歡巧奪天工,順勢而行。不破壞自然而是與自然和平共處。利用竹筒引水,看似笨拙容易損壞,然而卻對自然沒有傷害。再者古代像魯班這樣的能工巧匠其實是很多的(今天的很多電影、電視劇中提到的墨家大概就是傳承這些技術的人吧),因此做這種複雜的工藝也不是難事吧。

今天的人做管道喜歡熱熔管或者焊接,看上去速度快又結實,其實對環境的污染還是非常大的,再者管道本身也有味道和毒性,會影響到裡面水的水質,也是得不償失的。

其實換個角度看問題,如果我們有的選擇,或許還是喜歡古代的方式吧,至少水是無污染的,味道天然的。只是今天的社會已經這樣了,你想找一個能工巧匠已經是非常難的事情了,也就只能是「入鄉隨俗」了。其實是無可奈何的無奈之舉。

詩人利用一首詩,展現了古代的一種山泉引水工程,給今天的我們以對比。卻讓我們不得不羨慕古人。既有藝術欣賞性,又有實用性,水質又好,真是一舉多得呀。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