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2年12月16日】
白居易的詩詞,大都意境高遠。這首《夜雪》給人一種無盡的淒涼感。或許這就是詩人此時的真實感受吧。全詩共二十個字:「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已」在這裡有剛剛之意。「已訝」剛剛感受到,驚訝的感受到之意。大意是:詩人剛剛開始感受到被子和枕頭的冰冷,就看到暗下來的天又亮了。詩人是從窗戶看到外面天亮的。這裡是有個時間順序的,詩人剛剛躺下時,因為身體是熱的,自然不會感受到太冷。慢慢的快睡著的時候,身體的代謝減慢,就會感受到被子和枕頭的冰冷。也就是在這時,外面竟然下起大雪,月光被雪反射而看到亮光。詩人的冷與下雪是沒有太大關係的。因為「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常識。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詩人從「時聞折竹聲」來感受到雪下的是非常大的。竹子都被折斷了。今天的很多建築,比如一些大的廠房或者火車站、汽車站的頂棚,由於設計不合理,再加上施工時的偷工減料,經常也會出現被大雪壓垮的現象。而詩人此時並非只是感嘆大雪,而是為竹子的被壓垮而感到惋惜的。
古人稱「梅蘭竹菊」為花中的四君子。竹子是指有氣節的人。也可以認為是有正義感的君子。在這裡是指的自己。古代每次大的事件後,失敗的一方或被降職、或被貶謫,當然有些也會被砍頭。此時的詩人應該是被貶後的有感而發。
詩人感嘆自己的命運,感嘆正義被踐踏,才有了這首《夜雪》。這忽來的一場大雪,對竹林來講就是一場悲劇。詩人被貶謫,與其是一樣的道理。詩人能把世事對自己的不公,用一首詩表達出來,也足見詩人的樂觀和豁達。詩人或許也希望對自己的不公就像這場大雪一樣,隨著春天的到來而融化掉吧。白居易無愧是著名的詩人,連其對不公的感嘆的詩都隱喻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