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武職(五)

紫穹


【正見網2023年02月02日】

【原文】 

大將曰干城,武士曰武弁。 都督稱為大鎮國,總兵稱為大總戎。 都閫即是都司,參戎即是參將。 千戶有戶侯之仰,百戶有百宰之稱。 

以車為戶曰轅門,顯揭戰功曰露布。 下殺上謂之弒,上伐下謂之徵。 交鋒為對壘,求和曰求成。

【注釋】 

干城: (gān chéng)干:盾牌; 城:城牆。常用來比喻捍衛者。例如《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知太宰以巍巍功德,外為吳之干城」。

武弁:弁(biàn),頭巾。武士是士卒中的頭目,猶如巾是戴在頭上的衣服一樣。 

閫:(kǔn),本意郭門,這裡借指領兵在外的將帥。 

轅:用車圍出的營門。古代君王出行紮營時,用兩車車轅相對作門,稱為轅門。 

露布:有露而宣布,廣而告之的含義。指不封口的文書,或公開發布的政令、通告。後特指軍事捷報或檄文。後魏時,每次作戰勝利,就在旗上寫下戰功,讓人快馬加鞭將捷報沿途速傳。

【譯文】 

大將因其保衛國家而被叫作「干城」,武士因頭戴武冠,而稱作「武弁」。都督可稱為「大鎮國」,總兵又可以稱作「大總戎」。「都閫」即是都司的別稱,「參戎」即是參將的別稱。統領千戶的將領有「戶侯」的美名,統領百戶的長官又有「百宰」之稱。

用相向的車轅交接成半圓形的門稱作「轅門」,展示戰功的捷報稱作「露布」。臣下刺殺君王,就叫做「弒」;君王討伐臣下,就叫做「征」。交鋒又叫「對壘」,求和又叫「求成」。

【點評】 

中國自古認為「文以載道」,不僅指文章,就連單個的字,都是如此,每個字都內涵深刻,這裡提到的「弒」與「征」就蘊含著中國傳統做人的道德理念。

孔子留下書寫歷史的「春秋筆法」,目的是明善惡,寓褒貶,給人明示做人的道理。因此古代史官凡見臣子殺害君王,兒子殺害父母,就用弒字記錄。以譴責其人違背忠孝人倫道德的罪惡。用以教育後人。征,正也。是上對下的行為,有出兵責罰,正不德行為之義。因此古代戰爭,定要出師有名,或替天行道,或代天子討伐不義的諸侯、臣子。

因涉及到弒字,我們來溫習下面這則故事。古代史官為記錄弒君史實,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故事】齊國史官前仆後繼  只為一個弒字

春秋時期,齊莊公因好美色看上了執政大臣崔杼的妻子棠姜,二人暗中私通,被崔杼發覺,崔杼大權在握,本就仗著莊公是他扶持上位的,根本沒把莊公放在眼裡,為雪恥辱,便設計殺掉了齊莊公,又扶持齊莊公的弟弟公子杵臼當上了國君,君王的廢立,幾乎掌握在他的手上,他自封相國,權傾朝野,不可一世。但內心卻懼怕史官記錄下他弒君的史實,遺臭萬年。

太史三兄弟接連喪命

於是這段展現史官為真實記錄歷史而捨身取義的故事就此展開。一開始崔杼威脅齊國的太史令——伯,讓他將齊莊公的死寫成病逝。但太史伯卻毫不畏懼,如實記錄為:「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光,是齊莊公的名。崔杼見狀大怒,立刻殺死了太史伯。

這位太史一共有四位兄弟——伯,仲,叔,季。古代史官的職業都是家族父子兄弟承傳的,因此伯死後,其二弟接位,成為太史仲,同樣不懼威脅,維持弒君的記錄,結果太史仲也被崔杼殺死了;輪到三弟太史叔,也因不改崔杼弒君的記錄而同樣被崔杼當場殺害。

三位哥哥皆因一句真話而失去性命,全家只剩下了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今天的人大概認為他會被崔杼的淫威嚇住了吧,沒想到他做得更乾脆,被傳召到相府後,根本不給崔杼講話的機會,拿起筆馬上寫到:「崔杼弒其君光」。崔杼驚訝極了:「你們一家都不怕死嗎?就只剩你一人了,你再死了,你的家族可就後繼無人了。」

太史季卻這樣回答他:「即使別人沒看見你殺死國君,但在民間也會相互傳播;即使我不記載,也還是會有人記載的,這是事實,是你想隱瞞也隱瞞不了的。更何況我們家族的這個職業就是為了記載真實的齊國歷史。縱使我很害怕,但為苟活而篡改歷史,還不如立即讓我去死。 」

崔杼聽罷深受震撼,默然無語,讓太史季退下,沒再殺他。認可了這句弒君的記錄。

南宮史官 越殺志越堅

有趣的是,太史季在回家的路上,卻碰上了齊國的另一位史官南宮氏,他正急著向相府趕來。看到太史季居然沒死,驚訝極了,脫口問道:你怎麼沒死啊?甚至懷疑他改寫了歷史得以保命,趕緊說道:我要看看你史稿上寫的是什麼?當他看到崔杼弒君的文字,才如釋重負。

原來,南宮先生聽說太史季也被崔杼找去,以為他也會被崔杼殺死。那齊國太史令一家就再無繼承者了,自己南宮這一家族的史官就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史官的責任,接替他們的工作,因此匆匆趕來,準備接替太史季。而南宮的動作,比太史季不給崔杼講話機會就當面寫稿還要快,他沒等見到崔杼,沒等崔杼傳喚,就提前寫好崔杼弒殺國君的史實,帶著寫好的史稿,急匆匆趕過來了,因見太史季居然沒死,這才好頓驚訝。還將自己提前寫好的文字出示給了太史季。看來南宮也是來赴死來了,只是沒機會將寫好的史稿派上用場罷了。

這段弒君的歷史就這樣被記入了史冊。古代史官為講真話而捨身取義的精神也因此流傳千古,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和榜樣。南宋抗元名將文天祥把齊國太史令奉為激勵自己的忠義表率,足以見證這段故事的影響力。同時也見證著古代史官記錄的歷史是真實可信的。

什麼比死更可怕

今天我們很多人難以理解古人可以犧牲生命來維護道義的價值觀,其實是無神論教育的後果。在小說戲劇裡,人們常聽到這樣的話:怕做了虧心事死後沒臉去見死去的祖先或父母。死了不怕,怕死後被父母和祖先責罵,做了有辱家族的事情。若人死如燈滅,誰會害怕死後被人罵呢?

中國自古講倉頡造字,文化神傳,是信神,信善惡有報的,在這個基礎上,儒生堅守道義,並以德育為使命,不僅自己踐行君子的節操,還要傳道授業,因此執筆寫史,目的就是給人留下人生教訓,以明善惡,弘揚道德為目的的,若不能真實記錄,何以給出教訓從而教導後人重德呢?因此古代史官,必然肩負這樣的使命,不敢褻瀆自己的職業道德。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