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05月11日】
七、談談畫面感
在本次系列交流中,我們探討了曲線之美(跨界、反轉、意外感),探討了金句的金石之美,探討了文字的韻律之美,探討了文韻的深沉之美(含蓄,情景交融、空靈感)。其中的許多技巧,都需要「構建畫面」這個基本功,所以,我們本小結就談談畫面感的問題。
第一、畫面感的作用
我們先舉幾個例子,體會一下畫面感的作用。
A.畫面感,讓作品更美更深沉
我們多些舉例。
原文:
三月出發,十二月回來。
修改後:
桃花開時,你拖著包裹離開。大雪紛飛的時候,我站在門口等你回來。
模擬這個例子,我們再舉一個揭露迫害的句子。
原文:
前年你被迫害,今年我要接你回來。
修改後:
那天,狂風大作的冬夜,你被惡狼囚禁於黑窩;今天,春風拂面的清晨,我和同修開車接你歸來。
小議:用場景來代替乾癟的日期,增加了帶入感,很美、很深沉,也可以理解為情景交融。
例句:
我有一個夢想,長大做一個火車司機。
修改後:
我有一個夢想,長大做一個火車司機,在開滿鮮花的山谷中穿梭而行,讓清澈的汽笛聲響徹寂寞的小鎮和無人問津的荒野。(一幅美麗的視覺畫面)
小議:增加一個畫面,整個句子不僅美了,而且有了詩意,藝術感染力大大增加了。再延伸一下,「我有一個夢想,讓真善忍信仰的人們走出電網密布的高牆,在藍天白雲下的城市廣場安詳煉功……」。
當我們看到常人文章中好的句子和寫作技巧,應該有舉一反三的意識,並應用到證實大法和揭露邪黨的作品中。
大家都知道,神韻歌曲節目的舞台背景(大螢幕)與歌者服裝顏色彼此呼應,與歌曲內容相得益彰。如神韻歌曲《大法弟子的胸懷》中所唱:「大海是我的胸懷,藍天下是我的舞台。」與背景的藍天大海,渾然天成。背景畫面,讓觀眾「目睹」到歌詞中大法弟子高遠之心境、遼闊之襟懷。
B、畫面感,給人身臨其境的現實感
原句:
法輪功學員彭敏在看守所遭受酷刑,彭敏的頭被撞牆後,疼昏過去。後又遭到頭部頂門心的打擊,造成彭敏脊椎粉碎性骨折,全身癱瘓,不久就含冤去世了。
修改後:
27歲的法輪功學員彭敏,在看守所遭受所謂「放禮炮」酷刑,打手抱著彭敏的頭使勁撞牆,撞的象放禮炮一樣響,人當時就疼昏過去了。打手再用拳頭猛力擊打彭敏頭部的頂門心,連擊五次,每次都要發出「轟」的聲音,打手們名曰「五雷轟頂」。酷刑造成彭敏脊椎粉碎性骨折,全身癱瘓,不久就含冤離世了。(新唐人新聞)
小議:現場的身心感受傳遞給受眾,揭露迫害的衝擊力更強。
例句:
我常勸阻想要北漂的哥們,北京也不是那麼多理想的工作和未來,實際困難很多。
修改後:
我常勸阻想要北漂的哥們,北京並不是每個枝頭都掛滿亮晶晶的夢想,還有地下室裡凝結的冰霜。
小議:用「地下室裡凝結的冰霜」的畫面,代替「困難」,更直觀。所以,我們表現監獄和黑窩,也可以不直接說「邪惡的轉化學校」「黑監獄」等,而是用「冰冷厚重的監獄大門」「深夜的慘叫聲」來構建畫面。
C、畫面感,讓評論更生動形像
例句:
銀監會和證監會都是配合邪黨剝奪企業和股民的利益。
修改後:
一個銀監會,一個證監會,都是「藏龍臥虎」之地,大大小小的老虎,吃企業,啃股民,吃人不吐骨頭。股市從2007年10月越過6124點後,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直跌破2000點。小議:股市跌宕,用畫面來表現。
例句:
中共官員的腐敗已經不止於貪污受賄,他們生活起居都要有人伺候,……
修改後:
中共官員的腐敗已經不止於貪污受賄,講話要人寫稿,下雨要人撐傘,吃飯要人挾菜,下車要人開門,甚至洗手間要有人給他洗臉,放眼中共官場,遍地貌似智障、生活不能自理者……
小議:時評中的畫面感,能直觀形像的表達出作者的觀點,顯的生動活潑。而且,讀者在輕鬆愉悅中得到一種情感快意,也就是現在人所說的「最佳的閱讀體驗」。
例句:今天的中共正坐在火山頂上,黨魁被灼熱的岩漿烤得屁股發燙,坐臥不寧。
例句:xx的冤獄期滿之後,面對她的是失業、老母憂憤而死、丈夫因恐懼離她而去,我們這個溫暖的家跌入了黑沉沉的冰窟。
D、畫面,能「講出」道理
例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例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小議:直接用景色來闡釋道理,有景有理,更有情誼。
例句:
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江鬼發動的這場迫害運動已經無法收場,……
當真理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走過了半個地球。一夜之間,天安門自焚偽案就傳遍世界的各個角落,……(把抽象物「比喻為」可見物)
當今的許多中國同胞,買菜少給一元錢樂了一天,人民幣增發了多少萬億,卻能夠一聲不哼。一個蟲子掉碗裡可以罵到祖宗十八代,一條河污染了可以視而不見,換掉一張假幣開心了半天,喝了幾年毒奶拍著胸脯說「厲害了,我的國!」
E、前人對 「畫面感」的重視
前面章節我們提到情景交融,是讓文字(言)去構成一個畫面情景(象),從而更完美的表達出主題(意),所以,中國古代文人經常談到「言象意」。清人陳夢雷也說:「言之所傳有盡,象之所示無窮。」意思是語言文字(言)表達能力是有盡頭的,而「象」卻可以展示無窮的信息量和內涵。
同樣的,周易學也經常講到「言象意」,《周易正義》:「意有深邃委曲,非言可寫,是言不盡意也」意思是說,人的主觀情思(意)幽深難明,用抽象的語言(言)很難描繪。「卦象」的象徵性和信息含量更豐滿,更能讓人通達神明的啟示(意)。
當然,這也不只是中國文化的認識,西方的愛因斯坦也曾說:畫面將我們引向感情,又將感情引向思想。
從古至今的人們對「言象意」有相當多的理解(甚至爭議很大),咱們這裡不敢妄言太多。確定的是,「畫面感」是從古至今人類普遍認可的一個表達思想的高效方法。
第二、如何構建畫面感
中外文人對構建畫面感的論述太多太多,話題太大,我們這裡交流的是點滴認識,給一些同修些許啟發。
五官和四肢的感受
無論虛構還是非虛構作品,無論是時評還是新聞,都有必要營造受眾的即時感、場景感。
舉例來說,你對讀者說:「張三出了小事故」,對方不會有太多感覺和認知,如果你描述「他經過一個井蓋的時候,不慎踏翻,哎呀一聲掉入井底,全身劃了十幾個殷紅的大口子」,讀者會感同身受。
你寫「他聞到了玫瑰花香」,讀者也會跟著聞到。你寫「他在刺眼的光線下眯起眼」,我們也跟著眯起眼。
具體來說,我們描述自己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及到的,別人最容易感同身受,身臨其境,最容易帶入受眾。作家們經常提到的摹擬(摹繪),就是用語言文字把所要描述事物的聲音、顏色、形狀描繪出來。
古詩詞構建畫面感最為精湛,比如,「落霞與孤鴻起飛」「九萬裡風鵬正舉」「夜半鐘聲到客船」「獨自上層樓,樓外青山遠。」「銀鞍白馬笑春風」。描述身體和心靈的感受,下面我們再詳細說一些。
A、身心感受
例句:每天早讀的時候,我的桌子上都放著一杯溫熱的牛奶,那隻杯子總是帶著媽媽的溫度。而今天醒來時,(媽媽被邪黨綁架),發現杯子的水已然結冰,一直暖暖的屋子成了地下冰窖……。
小議:有溫度,有味覺,有觸覺,有畫面。很深沉的表達出了媽媽的溫暖和失去媽媽的悲慘境狀。
例文:我會因為聽聞這個故事而心碎神傷,嚴重時手腳發涼(身體感知),渾身無力(身體感知),身體出現類似於虛脫的症狀(身體感知)。因為這個故事,我察覺到一個傷痕累累、脆弱不堪的我(心靈感知)。現在想來,我一直在逃避這個故事,非常牴觸化蝶的結局,是因為我的生命中畢竟保留原始的美好結局,所以發自內心的不願接受化蝶的安排。
小議:各種身體和內心感知,都傳遞給讀者了。
B、摹繪顏色(視覺,尤其是色覺)
例句:
在視覺顏色上,典型的例子很多,也確實很感染人。舉例如下:
烏黑的秀髮,潔白的長裙,一位妙齡少女緩緩走上藍色的舞台。
白雪公主的皮膚像雪一樣白,嘴唇像血一樣紅,頭髮像檀木一樣黑,非常美麗。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一枝紅杏出牆來
清風拂綠柳, 白水映紅桃。舟行碧波上, 人在畫中游。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C、摹繪聲音(聽覺)
例句:
沙沙沙,沙沙沙(摹繪聲音)。春雨姑娘在綠色的葉叢(視覺)彈奏著樂曲(聽覺)。
轟隆隆!轟隆隆!(摹繪聲音)雷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視覺)重重地敲了起來(視覺聽覺)
嗡嗡嗡,嘩啦啦,喀嚓一響。
D、摹繪形狀(視覺):
例句:
圓滾滾的臉蛋,胖乎乎的身材,孤零零的影子。
E、綜合知覺
例句:
中午真熱啊,真熱!(沒有感知的失敗句子)
修改:
中午的太陽象一團火(觸覺),把路邊的野花曬的低下頭(視覺),蟬兒也熱的不停尖叫(聽覺)。
小議:通過三種感官感受,畫面感就鮮活的展現出來了。一串文字語言的符號,不再乾癟刻板,而是一幅活靈活現的畫。
我們這裡做一個假設,如果你是新唐人電視台的一名記者,奔赴事故現場採訪,可是那片區域停電,攝影機什麼都拍不出來,你該怎麼辦?
有人說,停電了,肯定就寫不出來現場所見了。
其實,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感受去製造畫面「我的眼前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見……現在我能摸到手邊是硬硬的岩石,腳下感覺坑坑窪窪、很泥濘……,現在我聞到一股xx味道,我感到呼吸有些困難…….」,這樣的話,雖然,你沒有拍到事故的現場畫面,但是,你讓觀眾感知了現場,所謂「看景不如聽景」,文字語言更容易讓人有想像的空間(名著拍成電影、電視劇,其評價往往不如原著,也有這個原因)。而且,這種意外的表達,給人更多的現場感、意外感和親切感,沒有畫面勝似畫面。
再舉一個揭露迫害的例子。
例文:
27歲的法輪功學員彭敏,在看守所遭受所謂「放禮炮」酷刑,打手抱著彭敏的頭使勁撞牆(視覺),撞的象放禮炮一樣響(聽覺),人當時就疼昏過去了。打手再用拳頭猛力擊打彭敏頭部的頂門心(視覺),連擊五次(連續動作),每次都要發出「轟」的聲音(聽覺,摹聲修辭),打手們名曰「五雷轟頂」(「放禮炮」 「五雷轟頂」,是正詞邪用,用詞落差產生巨大心理衝擊力,尤顯邪黨酷刑的普及和殘酷)。酷刑造成彭敏脊椎粉碎性骨折,全身癱瘓,不久就含冤離世了。(摘編新唐人電視台新聞)
小議:採用了多個視覺、聽覺、摹聲、連續動作、正詞反用等方法,構建了邪黨殘酷迫害的畫面。
F、「活靈活現」的動作(傳神的典型動作)
達到活靈活現的效果,就要抓住典型的動作、傳神的動作。這方面的經驗,古今中外的作家們總結的太多了,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去找找,這裡舉例一二。
例句:路上都是縮著脖子、拉緊領口的急匆匆行人,寒冷統治了整個北京。
例句:經歷這麼多,我再也不會小步奔跑著去迎接一個人了。
例句:他的聲音細弱,要湊到跟前才能聽清楚。
小議:「湊到跟前」「縮著脖子、拉緊領口」「 小步奔跑著去迎接」因為動作太傳神了,畫面感很強,帶入感也很強。
例句:沒想到那女孩像條剛釣出水面的魚一樣狂翻亂滾,一頭撞在她鼻子上;撞得她覺的油鹽醬醋一起從口鼻裡往外淌。
小議:形容的很傳神, 「打滾」 形容為「剛釣上來的魚」, 「嘴裡有血」形容為「油鹽醬醋一起從口鼻裡往外淌」,畫面「活靈活現」。
例句:她尖叫一聲,拿被子蒙上頭,就在床上游仰泳。
小議:不去直接描寫女人表現出驚訝後在床上手舞足蹈的樣子,而是用「游仰泳」這三個字去讓讀者去想像,非常戲劇性,靈動,活靈活現。
可見,把動作描寫的傳神,就會增加畫面感,而且,能增加文章的波瀾,能釋放文章的激情,能調動讀者的情趣。
G、連續動作
連續的動作,能帶來畫面的流動美感,更鮮活。
例文:鐵門打開(動作),囚車緩緩開了出來(動作)。囚車裡的同修擠在小小的車窗前向外張望(動作),雙手合十(動作)。院外大法弟子緊圍著囚車雙手合十向車裡擺手(動作),場面凝重。突然人群中一聲高喊(動作):「法輪大法好!」,一呼千應:「法輪大法好!法輪大法好!……」(同修文章)
例句:繞過中共封鎖,輾轉傳來的駭聞,被登在明慧網上。翻不到頭的連結指向一則又一則的迫害消息,隨手點開一段,都是字字泣血……
小議:「繞過,傳來,登在,翻不到頭,指向,隨手點開」,都是動作。生動,形像,畫面感強。
例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小議:「穿,下,向」,將百裡之隔的四個地方,一氣貫穿,迅捷返鄉的欣喜之情躍然紙上。動作羅列的越多,畫面的流動美感就越強。
例文: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朱自清《背影》)
小議:父親在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典賣借錢、家境衰敗的情況下,在浦口車站送別時,穿過鐵道、爬上月台為自己買橘子,通過「攀」「縮」「傾」的爬月台的連續動作,把讀者一下拉入畫面場景中,父親赤誠的愛子之心、兒子的無限感動,都融合在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之中了。
例文:我生病的時候,媽媽對我照顧的特別周到。我喜歡喝桔汁,媽媽就先把桔汁倒進茶杯裡,再拿起暖壺網杯裡倒些開水,並用勺子攪一會兒,然後舀起滿滿的一大勺,慢慢的放到嘴邊吹吹,再把一滴桔汁滴到手背上試試涼熱,最後才把這勺桔汁送到我的嘴邊。從這一系列動作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媽媽的周到與細緻。
小議:一系列的動作,象慢鏡頭一樣,描述了媽媽的精心照顧。
例文:有時突然間感覺自己的心支撐不住身體,耳邊還出現一句廣告詞來干擾我:「30歲的人,60 歲的心臟。」有一次心難受的感覺突然湧上來,我低著頭,費力的在喘氣,感覺自己的心四處有洞,就像氣球被扎出許多窟窿,在噗噗冒氣,我看見我低垂的肩膀,被幻化成翅膀,無力的耷拉著,一個意念打來:「你要完了,要變成灰了。」(正見網)
小議:用了大量動作「支撐不住」「耳邊出現」「涌」「低」「喘」「扎」「冒氣」「耷拉」「打來」描述身心感受,讓讀者觸感到作者的深深痛苦。
例文:
拿到飯後,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動作),臉上繃滿了筋。他常常突然停下來(動作),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動作)。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動作),就馬上一按(動作),拈進嘴裡(動作)。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動作),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動作)。這時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動作)。
吃完以後,他把兩隻筷子吮淨(動作),拿水把飯盒沖滿(動作),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淨(動作),然後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動作)。
小議:通過一系列動作「抹」、「按」、「拈」、「吮淨」、「吸淨」、「小口小口的呷」,一個飢餓人的形像呼之欲出。
例文:她跳起來,摟住朋友的脖子,狂熱的親她,之後,就帶著這件寶物跑了。(莫泊桑《項鍊》)
小議:「跳」「摟」親「帶著」「跑」,顯示出人物的高興心情。
舉例:
趙雲大喝一聲(動作),挺槍縱馬(動作),直取淳于導(動作)。淳于導抵敵不住,被雲一槍刺落馬下(動作)。趙雲向前救了糜竺(動作),奪得馬二匹(動作),請甘夫人上馬(動作),殺開條大路(動作),直送至長坂城(動作)。
小議:一連串動作,讓畫面中人物不停的移動,製造快捷流動的畫面,如瀑布流水一瀉而下。
在《世說新語》中,有一段描寫王蘭田吃雞蛋的情景,寫得很生動:
王蘭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不止,乃下地以屐齒碾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
小議:這裡描寫的是人物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小事,用了「刺」、「怒」、「舉」、「擲」、「碾」、「瞋」、「內(納)」、「齧」、「吐」等九個動詞,人物褊急的形像就躍然紙上,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種對人物描寫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作者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動態和性格特徵,選擇了最能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神色、表情、姿態和動作去描寫,做到了形神兼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描寫要做到「神似」。
「神似」與「形似」的區別在於:「形似」外部形態逼真;「神似」抓住事物的鮮明特徵,表現其內在的本質;「形似」讓人了解外貌;「神似」能給人某種情感。
例句:當人類願以謙卑之手收集真理的火種,以虔敬之心高舉過頭,如握神賜的大火炬熊熊在手,就會照見腳下的足跡如何穿越亙古一路走來。(同修的時評)
小議:一連串的動作不僅呈現畫面感,而且,表達出高貴和謙卑的人性品格。
動作,還有一個功效,就是增加了方位感和立體感。因為移動就會有方位的變化,讓畫面是流動的,是立體的。下面我們再介紹一下立體感。
H、立體感(方位和時間的變化)
例句:
窗外,一棵樹在風中搖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樓上的人看你和橋的風景。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
小議:從空間的各個角度或不同人物的位置描述場景。
例句:
我一直等你回來。
修改:
我每天早上站在門口等你回來。
小議:「一直」不是畫面,只表達「等」時長的模糊概念,而「站在門口」,畫面感就出來了。當然,這還談不到美。沈從文說:「文字,就是你手中的染料,怎麼組合使用,才能畫出繽紛。」那麼,在畫面的基礎上,我們再加上點顏色,就美了。
再修改:
我每天早上站在門口等你回來,等到綠葉枯黃,等到紅花零落,等到冰雪滿城。
小議:後者加上了蕭瑟的畫面,是不是就把內心的悽苦表達出來了。
方位感是空間,四季流動是時間,我們是在時空交錯中描述景物、場景、情致,內涵當然就會無限的大。因為你觸動了人對時空的敏感性(人對時間和空間的變化,本能的就會受到內心觸動、感悟。)
再舉一例:
例句:
雖然你現在還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但只要堅韌不拔,終會成為參天大樹;雖然你現在只是涓涓細流,但只要鍥而不捨,終會擁抱大海;雖然你現在只是一隻雛鷹,但只要心存高遠,跌幾個跟頭之後,終會暢遊藍天。
小議:其實,文字並不精美,但因為有了空間感和時間感,幼苗——參天大樹(時間感);涓涓細流——擁抱大海(時間感);雛鷹——暢遊藍天(時間感),三個景物,所以,總體感覺還是比較大氣。
例句:
劉十三被踹出家門,回頭一望,半棵桃樹高出院牆,門頭掛著破舊的小賣部招牌,背景是遠處的白雲青山。
小議:立體感、層次感很強。作者沒有寫「我看到半棵桃樹和院牆」而是寫「半棵桃樹高出院牆」,讓「半棵桃樹」與「院牆」發生關聯——「高出」,畫面有了層次(空間位置的比較,有了動態感),再寫後面的白雲青山,立體感更突出了。
特定場景的特定元素,搭建畫面感(營造真實)
電影、電視劇往往在故事開頭就有一個標誌性的場景,某朝的宮殿、特定服飾,民國時期街頭的馬褂、洋車、無軌電車,現代都市的高樓林立、車流如注、立交橋環繞。目地就是把觀眾迅速帶入到特定場景中,有了這個畫面,才會有了相應的情節氛圍。
所以,如果我們描寫監獄(揭露迫害),就要想想哪些是表現監獄特定氛圍的物體和場景,比如,牢房,鐵絲網,高牆,邪黨標語,鐵門,門鎖,鐵窗,黑漆漆的鐵欄杆,禁室,囚車,囚服,手銬,腳鐐,刑具,拷打聲,慘叫,犯人的兇相,刀疤。
例文:囚車駛入監獄,灰色大門後面是三個辦公樓,樓體牆上寫著「嚴格執法 公正廉明」。再往前,又進入一扇黑漆漆的厚重大門,這應該是監管區域。四面高牆上豎起濃密的電網,似一條條帶刺的毒蛇恐嚇著每一個人。我被戴著手銬、腳鐐,穿過一條長長陰暗的過道。惡警張x打開一個監室的門,只見一個身材高大的刀疤犯人,後面是一群眼光兇惡、渾身刺青、標準的電視劇裡的小混混模樣的犯人。
小議:這些特定的物象,囚車,大門,高牆,電網,標語,手銬腳鐐,犯人,刀疤,刺青,混混兒,都構建了這個場景的陰暗、殘酷。我們不用形容詞去表達,用這個場景的物象,就把受眾帶入到場景中來了,人們馬上就感到了氣氛的異常嚴峻。(多舉些例子,作為資料庫)
如果你寫草原,就應該從這些景物中去構建畫面:駿馬、牛羊、草原、氈包、牧民、牧羊姑娘、牧羊少年、胡琴、歌聲、馬背、酒杯、酒醉、天空、雲朵、星星。
如果你想寫曾經那個年代的情懷故事,就用那個年代的事物來構建畫面:老舊的茅屋、老風扇、老電腦、老縫紉機、老黑白電視、老樹、老人、老狗、老式圓領背心、老工人、老知識分子、老兵、老相片、老式收音機。坐在爸爸自行車的後座,校園小路,同桌,上鋪的兄弟,賣豆漿小店冒著熱氣,小酒館,小街,街燈。
如果你想寫海邊,那麼就讓文中出現: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老船長。
你寫蒼茫感、滄桑感,就在景物中出現:遠山樵夫、渡船行者、滿捆柴火、倒地呻吟的老人、孤立無援的淚眼。
你寫孤獨,就往單一的事物上羅列:一個人,一場夢,一座空城,一生心痛;一部電影,一首歌,一句歌詞,一條馬路和無數個閉上眼的瞬間。
如果你想寫寧靜與曠達,就用郊外的景色構建:鋤頭、耕牛、牧童、牛背、牧笛、村姑、小溪、鄉間的小路;古橋、樹林、山泉、白雲、瀑布、懸崖、峽谷、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雷陣雨、老柏樹、螞蟻;老翁、背著滴水的鬥笠,光腳行走於小橋之上;暗香、花海、滿山紅葉、舟行碧波上, 人在畫中游;清風拂綠柳, 白水映紅桃。江邊夕陽,山間綠野;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夕陽下的新娘。夕陽餘輝,百鳥歸林,百獸歸巢。
寫陰鬱的環境,就參考:潮濕的地板,暗沉的燈光,悄無聲息的深夜。
寫分手,就儘量選擇碼頭和地鐵。因為最喧囂的環境,卻是最多陌生人的行色匆匆、漠然而過,愈顯襯托人物內心的孤寂,反襯親人朋友情誼的珍貴。反之操作的話,你如果寫在大海邊分手,兩個人又各自坐上公交車,就太沒有情緒氛圍了,畫面沒有美感,也無法帶入讀者。
羅列法(列錦)
列錦,在古典詩歌作品也比較奇特。它是以名詞(或名詞為中心的結構)組成,裡面沒有形容詞謂語,卻能寫景抒情;沒有動詞謂語,卻能敘事述懷。這種語言現象,不是現代語法所能解釋得了的。
古詩詞構建畫面感最為精湛,比如,「小橋流水人家」「落霞與孤鴻起飛」「九萬裡風鵬正舉」「銀鞍白馬笑春風」「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楊柳岸曉風殘月」。把許多單一的景色(意象)羅列到一起,收到意想不到的畫面美感,也有人稱之為「羅列法」。
列錦舉例
《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小議:馬致遠只用28個字,羅列了十種景物。
「藤、樹、鴉、道、風、馬」,並不會勾起人的太多情感,但嵌入了「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後,意象強烈,無限愁思一起湧來,淒涼、寂靜和蕭瑟,寓於圖景,意味無窮。
也就是說,我們羅列景物「悲、喜、怒、愁」中的某一共同點,按照某個觀察視角或一定音律組合,畫面感就出來了,就會充分刻畫、烘托出作者內心世界,進而感染讀者(小橋流水人家是以秀美來反襯其它蕭瑟的場景)。
例句:碧雲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小議:「碧雲天」、「黃葉地」是名詞性短語,「西風緊」、「北雁南飛」、「霜林醉」是主謂短語。「離人淚」是前面意象的總結。
例句:
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小議:全句由十個純名詞構成六個意象,勾畫出黎明之前的完整畫面:殘月高懸,雄雞聲鳴;思歸心切的客人已然在路上,一行足印踏過冷冷的板橋上的寒霜。音韻鏗鏘,意象具足。
例句:
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沒有用一個動詞,也沒有一個虛詞,每個小句用三個名詞組合,以形像代替敘述,把時間、地點和戰爭事件表達出來,空間的相隔,時間的差異,給人一種橫跨時空的氣象。
例句: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小議:一個單獨的元素(物),不足以展示「象」,更無法表達「意」,只有巧妙組合起來,再點題昇華,才會意象飽滿、主題深邃。
在現代白話文中,也可以模仿古人的方法,但是,白話文的內涵和意境往往稍微遜色一些。
例句:
講話要人寫稿,下雨要人撐傘,吃飯要人挾菜,下車要人開門...放眼天朝官場,遍地都是這些貌似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的寶貨。反觀民主國家的官員,修身溫文爾雅,待人彬彬有禮,演講縱橫捭闔,口若懸河。(時評)
小議:「講話要人寫稿,下雨要人撐傘,吃飯要人挾菜,下車要人開門...」羅列了官員一個個生活中的畫面,組合到一起,是一個整體的「形像(象)」,再通過後面的點題,文章渾然一體。
例句:
一道慈善有力的目光,一句暖人暖心的勸諫,一包精心製作的資料,隨著一群惡警的出現,都消失在我的眼前(回憶法輪功學員講真相被綁架的場景)
小議:法輪功學員善良的眼神,勸善的語態,精美的資料,有著法輪功群體的某種特點,有著典型性。善與惡的對比畫面中,描寫中的「慈善目光和暖心警言」直接就在表達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