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劑先生」有仙方 煉藥為丸能治百病

顏雯


【正見網2023年05月10日】

清代光緒年間,廣西平南縣有位「一劑先生」,名叫甘庸德(字元夫,一字玉山)。

他從小就很愛讀書,每天可讀上萬字。他不僅讀的快,背的也快;是凡能背下來的,就不再忘記了。甘庸德天資聰穎,在行文作詩上也頗具天賦。他十五歲在鄉塾裡學寫應制文(皇帝下詔命題的詩文)時,連教書先生都對他刮目相看。

除了聖賢書,甘庸德對岐黃之書也有著極強的領悟力。從鄉塾回到家中,他便打開《太素》、《脈經》等精深難懂的醫書,認真地讀起來。他還讀過金元四大家中劉完素和朱丹溪留下的醫書,並深得其真傳。

不久之後,鄉塾裡有儒生病了,他只開了一劑藥,就把那人的病給治好了。這事很快在鄉塾裡傳開了,可儒生們看他年紀輕,不相信他有如此精湛的醫術。於是,有同窗出了個餿主意:讓另一儒生裝病來試探甘庸德的醫術。

有一天,那同窗看甘庸德遠遠地往鄉塾走來,便立刻讓裝病的儒生躺下,囑咐他蒙上被子、痛苦地呻吟,然後就把甘庸德叫來。甘庸德診脈後,只說了一句「他沒病」就走開了。過了一會兒,儒生們又去找他,謊稱病人的病情加重了,讓他再去看看。他診脈後仍表示,那人沒生病。

儒生們這樣折騰了三、四次,到第四次時,甘庸德突然很失落地說道:「唉,他本來沒病,現在膀胱有問題了,尿液已擴散到四肢,怕是只有一個多月的壽命了。」裝病的儒生一聽,嚇的趕緊站起身來,可沒等衣服穿好,他就小便失禁,流的滿地都是了。

原來在那日,裝病的儒生正要如廁,但因甘庸德碰巧快到鄉塾了,他就只好先憋著尿、躺在床上。甘庸德第一次給他號脈時,他已經憋的不行了。但一想到要配合同窗演戲,好讓大家看甘庸德的笑話,他就繼續裝病,忍著不去廁所。最後,他把膀胱憋壞了,人也在一個多月後死了。甘庸德看其脈象,就能精確地診斷出他是否患病乃至生死之期,這讓後來聽聞此事的人都嘖嘖稱奇。超凡的醫術使他從此聲名鵲起,駕著馬車來請他去看病的人絡繹不絕。

甘庸德給人看病從不拘泥於古方,可他煉製的神奇藥丸卻有起死回生之效。這些藥丸並沒有統一的配方,只是以硃砂為衣,如綠豆般大小。他每次制好藥丸,就會放進同一個葫蘆裡;遇到病症不同的病人,便會倒出數量不等的藥丸來讓他們服用。有時只給三、四粒,有時又倒出了十幾粒,一般都沒有定數。但若發現有病人不適宜服用此藥,他就會再擬出一個新的藥方來。

一位姓梁的捨人要去外地供職,因路途遙遠,他擔心途中身體不適時無法就醫,便向甘庸德求購了上百粒藥丸,以備不時之需。後來,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些病重垂死之人,那些人只要吃了他帶的藥丸,病很快就好了。

梁舍人發現這藥丸能治百病,於是給甘庸德寫信,讓他再煉製一些,甚至還想以高昂的價格購買煉藥的方子。甘庸德看了信,又寄去了數千粒藥丸,但同時也告訴他,藥方是堅決不賣的。多年後,甘庸德去世時,梁舍人仍在輓聯中倍感惋惜地寫道:(你)濟世有方……仙方何不傳人。

以前,甘庸德有族弟病重,請了許多醫生去治都未有好轉。家人眼看著他性命垂危,都束手無策,只能站在床邊哭泣。甘庸德去探望,診完脈後對他家人說:「不妨事,當務之急就是去買些甘草回來,然後把粥熬上。一會兒先把甘草湯餵給他喝,等他發了汗,就能甦醒過來。他醒了,肯定想吃東西,你們就讓他把粥喝下去。他家裡人照著去做,等到第二天,病人又服了一、兩劑湯藥後,身體就完全康復了。

有人好奇,問他為何要先煮甘草湯。甘庸德回答:「我這個弟弟本來是沒病的,可那些醫生卻給他服了不少溫補、瀉火的藥,這些藥在他體內如水火交戰,才會讓他感到頭暈眼花,像得了重病一樣。甘草能解百毒,我這是先治其標,再固其本。」那人聽了,直稱讚他的醫術出神入化。後來,縣令尚政文得了重病,按甘庸德開的方子服藥後,病也很快好了。他親手書寫「才堪華國」四個字,做成匾額送給了甘庸德。

甘庸德曾在大安墟開了一間藥鋪,他與城裡的黎、梁、胡、龍等名門望族交往頗深。他精通藥理,又樂善好施,當地人無論貧富貴賤,都對這位「一劑先生」禮敬有加。他畢其一生,寫出了《藥性賦》、《錫葫蘆賦》、《藥王遊獵賦》等醫藥名篇,但除了這些能公之於眾的醫書外,他其它那些為糾偏以及收錄各類秘方所編撰的書冊,就只有他最親近的子孫看過了。

參考資料:
光緒九年《平南縣誌·列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