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4年01月18日】
【典故出處】
典出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九.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
《管子》書:「齊公出於澤,見衣紫衣,大如轂,長如轅,拱手而立。還歸,寢疾,數月不出。有皇士者,見公語,驚曰:『物惡能傷公!公自傷也。此所謂澤神委蛇者也,唯霸主乃得見之。』於是桓公欣然笑,不終日而病癒。」予之祖父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詣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為愈。後郴因事過至宣家,窺視,問其變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聽事,思惟良久,顧見懸弩,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侍徐扶輦載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因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官至尚書,歷四郡,有威名焉。
〔註解〕
典故或見於《晉書.卷四三.樂廣列傳》。
郴:應郴,東漢人,生卒年不詳。應劭之祖父。曾官至武陵太守。
汲令:汲縣縣令。東漢時,汲縣隸屬河內郡,今位在河南省境內。
夏至:古代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陽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此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
詣見:前往拜訪。
主簿:古時,郡府及縣廷均有此官。為太守及縣令身旁親近屬吏,相當於今之主任秘書。
杜宣:東漢人,生卒年不詳。應郴下屬。
羸露:瘦弱,身體衰弱。
赤弩:紅色的弓。
攻治萬端:用盡各種方法治病。
愈:通「癒」,痊癒。
闚視:探望。闚,通「窺」。
還:返回。
聽事:古代官府治理政務之所在。聽,通「廳」。
顧:回頭。
鈴下:漢代縣級屬吏,職掌內容不詳。
夷懌:平和喜悅。
瘳:病癒。
〔典源參考〕
《晉書.卷四三.樂廣列傳》:
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痾頓愈。
【釋義】
將酒杯裡的弓影,誤以為是蛇,以致喝下後心生疑懼。後用「杯弓蛇影」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擾。
參考詞語:弓影杯蛇;弓影浮杯;杯蛇弓影;蛇影杯弓。
【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
東漢時,有一年的夏至,應郴請下屬杜宣喝酒。懸掛在北壁上的弓正好投映在酒杯裡,看起來就像是酒杯裡有條蛇。杜宣勉強喝下後,便感到肚子不適。回家後,食欲不振,身體日漸瘦弱,怎麼都醫治不好。後來應郴來探視,便問他身體不適的原因,杜宣說是那天喝下酒杯裡的蛇所造成的結果。應郴回官府後,想了又想,一回頭看見了壁上的弓,這才發現杜宣所說的蛇,原來是弓投映在酒杯裡的影子。於是應郴再度請杜宣到府裡喝酒,並讓杜宣坐在當初的位子上,同時向他證明了杯裡的蛇只是牆壁上的弓影,而杜宣的病也因此不藥而愈。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疑恐懼。
【評註】
杯弓蛇影這則寓言說的是,有個人因為本來不存在的事情驚疑恐懼而使身體日漸瘦弱,明白真相後便不藥而愈的故事。實際上這是一種相由心生的表現形式。有這樣一種說法:「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般意義上的相是指人的面相。一個人的心性、品行,可以通過其面部特徵表現出來。一個內心善良的人,外表也會給人一種很陽光溫暖的感覺。更廣義的相則是指個人周圍客觀世界的一切表現,內心的狀態會影響到周圍環境的陰晴冷暖,影響個人在前進路上諸事的順遂或坎坷以及與人相處的和順或衝突。一切皆由心造。心中無雲,何來風雨?
【評析】
唐末五代時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第四卷中記載了一個裴度還帶的故事。到了元代,戲劇家關漢卿又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了元雜劇《山神廟裴度還帶》。講的是唐朝中書令晉國公裴度,起初在功名上屢試不第。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相面先生對他說:「郎君的相貌神采,稍異於常人,郎君若不能發達致貴,就會餓死。」 之後有一天,他游香山寺,撿到一條價值不菲的玉帶,失主是一位姑娘,她的父親被人誣陷入獄,父親的友人贈送一條玉帶,用來幫助她去救父親。裴度找到這個姑娘並將玉帶還給了她。不久後,他再到相面先生那裡,相面先生臉色陡變,驚嘆道:「這種面相一定是你有陰德上身,前途不可限量。」裴度後來果然位極人臣。
明代馮夢龍所著的《喻世明言》亦記載此事,「裴晉公義還原配」一節中還有詩云:「惟有存仁並積善,千秋不朽在人心。」「面相不如心相准,為人須是積陰功。」
實際上,相由心生的真正意涵還不在於此,相是指人在世間社會活動中的一切顯現狀態,都是由個人的心境狀態所決定的。內在的心態決定了外部環境和諸事的狀態。世事本無相,相乃自心生。而且,世事本來是不確定的,是可以變化的。所以命由自心造,相由己心生。只是普通人的能量沒那麼大,只會影響到自己範圍內的一些事情。
因此,一個人內心的思想狀態,內心的善或惡的觀念影響著自己的境遇,保持善念和平和的心態,中正而不偏不倚的行為方式,才是讓自己人生之路避免招引「一蓑煙雨」的方法,這就要自己的內心狀態「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