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之五:世界木塔之冠─ 山西應縣木塔

意文


【正見網2004年09月10日】

中國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就在大同市應縣「佛宮寺」內。「佛宮寺」原是一座很具規模的寺廟,現已塌陷損毀,獨留這座原名叫「釋迦塔」的木塔巍然屹立。「佛宮寺」是遼代蕭太后之父,蕭孝穆(陳六)為了替太后宣揚功德主持興建的。

已近千年,這座佛塔至今安然無恙,創中國建築史上抗震、避雷、防腐等多項奇蹟。

木塔塔高67.31米,直徑30米,其中塔剎高約10米,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端立一製作精美的鐵剎,與塔身型式協調,使木塔更顯宏偉壯觀。塔的每層檐下系有風鈴,風吹鈴動,響音悅耳。整個塔身古樸中見典雅,既粗獷又玲瓏。

建築特色

它是歷史上最多創新的木塔,立面重檐,也就是塔的外形為5層6檐,內夾有四級暗層,謂之「明五暗四」,整體應算是9層的塔。

各明層的外柱,均築立在下層外柱的梁架上,並且向塔心收縮進半柱徑大小,使塔身外觀輪廓,構成優美的曲線弧度。塔身式樣繁複,建築結構精巧,設計嚴密,使得整座塔的比例適度優美,巍峨壯觀又不失端莊秀麗。

在整體建築結構方式上,一改過去以「中心立柱」的方式,而採用了「雙層環形空間」的構架。這種方法延續至今,被高層建築所採用。

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塔內外兩道八角形結構框架,用大梁和鬥拱互相拉結,柱頭間有一些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全部用縱橫交錯的主柱、木環、鬥扶、深架與斜撐相互搭連,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

全塔沒有一釘一鉚,結構上起圈樑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各層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梁架,每層外有24根,內有8根木柱,木柱之間使用了60多種斜撐、梁、枋和短柱,規格和手法變化多樣,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使整個塔的構架聯結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美觀。

木塔精巧的結構,恰恰對木塔是最為致命的傷害。木塔的雙層套筒狀設計,內環有8根柱子,外環卻有24根柱子,每環都用木枋連接後,就構成了兩道八角形木環。巧妙的柱網布局,採取建築學上「側腳」和「生起」的技術,降低塔的重心,並使整體結構重心向內傾斜,增強了塔的穩定性。如此一來,內環的每根柱子都承受了外環3根柱子所帶來的壓力。但由於這種設計,重量全部落在塔一二層的內環木柱上了,經時間的變遷,造成了內環木柱及梁枋,產生橫向和縱向的變形,以至於損壞。

它是運用最多鬥拱的木塔,集各種鬥拱式樣於一體,由底層至頂層,用了複雜而精細的54種鬥拱,顯示了鬥拱在樓閣建築中的重要性,以及靈活應用性,每座鬥拱都呈固定的組合形式,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築成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在單一建築上,使用如此多種類的鬥拱,在建築史上是罕見的。

文物瑰寶

第一層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內外柱間,是朝拜禮佛的通廊,中心佛堂上,有一座極為高大的釋迦牟尼佛金色塑像,其頂部裝飾有精美的藻井,有天高莫測之感。門額及門廊兩側牆繪有華麗的壁畫。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色彩艷麗,型態莊嚴。底層壁上滿布飛天畫像,神采奕奕、活潑豐滿,反映了遼代高水準的藝術成就。

第二層由於八面來光凌空,使塔內外景色連通,中設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依次排列,姿態生動,面貌莊嚴。

第三層塑四方佛,佛面向東南西北各方。第五層中央塑釋迦牟尼佛坐像、八方分坐八大菩薩。塔內明層都有塑像,是遼代雕塑的佳品,佛像的神態慈祥莊嚴。

室內空間設計匠心獨具,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感來布置塑像,藉以增強佛像的莊嚴殊勝感受,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完美的結合。

與木塔齊名的是,在1974年維修木塔8年期間,在塔內主佛胸膛內發現了一批含經刻、寫經、木版套色、絹質佛像畫等珍貴的遼代文物。尤以遼刻彩印,為中國印刷史上的重要古物。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甚至長達30多米,實屬罕見。

木塔之謎

應縣木塔是人類木構建築史上的奇蹟,它的抗震、避雷、防災、防火能力,長期以來是一個不解之謎,至今未有令人滿意的解釋。

塔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的塔大都為木塔。中國第一座塔洛陽白馬寺塔就是木塔,這座九層宏大建築建成幾十年後即被焚毀,獨留千古遺憾。

洛陽永寧寺塔,高四十九丈,有中國古代摩天樓之稱,該塔僅存十五年,便被雷電殛中,毀於火災,令世人惋嘆。還有許多古塔,終因經不起自然災害的打擊而慘遭滅頂之災。

不腐之謎

據說,古代應縣的土地上覆蓋大量林木,為造塔提供了良好條件,所用木材主要為華北落葉松以及槐樹、榆樹,光建木塔就用了七千餘立方米木料,約2600多噸重,整個塔身自重達5700多噸。

由於當地地理位置乾旱少雨的緣故,風沙對木料的變質,不會構成重大的威脅。這可能是木塔歷千年而不腐的最主要原因。

堅固之謎

在一九二六年的軍閥混戰中,此塔遭受到二百多發炮彈的轟擊,只毀壞一些鬥拱和檐柱,塔身堅不可摧。

木塔的最下層為高4.4米的磚石基座,分為兩層。其體形巨大堅實,承載著全塔重量的作用。據近年的勘測,木塔的沉降率均勻,未見發生傾斜和折沉,足見塔基工程和施工質量之高超。因此它能抵禦強烈的地震和戰火的摧殘,千年來仍傲視蒼穹,堅如磐石。

但木塔為何會自動滅火,至今原因不明,成為難解的歷史之謎,一直是全球考古學家、建築學家關注的焦點。

抗震之謎

根據史料記載:元順帝時,當地曾發生過六點五級大地震,餘震連連,塔旁房舍全倒塌損壞,而木塔巍然聳立。

明王朝時,該縣發生九級強震,頃刻間數千人亡,房倒屋坍,景象一片廢墟,而木塔幸逃劫難,依然完好無損。

據分析,應縣木塔抗震力強的原因首先是採用多層框架,近似現代建築的圈樑,是一種很有效的加固防震手段。

其次是每組鬥拱,扮演著彈性節點的作用,當受到外力後,能減輕衝擊力,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整體構架中所有節點是以卯榫結合,固具有一定的柔軟性。

木材是柔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不易變形,又有恢復原狀的能力。

綜觀種種抗震原因,是因為該塔從地基處理至塔身結構皆具防震、抗震功能,因此木塔才能屹立千年。

防雷之謎

縱觀古塔建築,當時大多數高層建築常因雷擊而毀壞。如西元833年,北京「法源寺」五層木塔因雷擊起火。開封「佑國寺」鐵塔,原是木結構塔,西元1104年也因雷擊而焚毀,如今的塔是重建的。

原來在木塔塔頂立一鐵剎,為鐵杵製成,由迎蓮覆缽、相輪火焰、仰目寶瓶及寶珠組合製成,中間有一根鐵軸,插入梁架之內,周圍的八條鐵鏈,構成避雷設施,幫助木塔免遭劫難。

匾楹聯碑刻藝術

有53面珍貴牌匾、6幅楹聯和一些碑刻現存塔上和大寺門牌樓。歷史上帝王將相、翰墨幽香的騷人墨客、學者、佛門弟子們,以牌匾楹聯碑刻的藝術形式,對木塔的讚頌,把古塔襯托輝映得更加輝煌絢麗。

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率軍北伐,路過此塔時,駐宿應州,登城游賞,親題「峻極神工」的橫匾。木塔的確堪稱此譽,充分表現了三晉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藝。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西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塞的韃靼小王子,登上木塔來宴請有功的將官時,題下「天下奇觀」一詞。

木塔濃厚的文化背景,將唐末五代宋遼金元明清乃至今,千年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宗教、社會、民俗組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建築奇蹟「天下第一塔」

木塔的設計,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運用傳統建築技巧,嚴謹的設計,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築,在功能、技術和造型藝術取得完美統一。

木塔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匠師們在結構組成、力學平衡等方面創造的偉大成就。顯示了古代木構建築的高超技藝和輝煌成就。

山西應縣木塔,是一座異彩繽紛的藝術博物館。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