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雖有嘉肴

緣宇


【正見網2025年02月24日】

古人喜歡用一些深入淺出的實例來講道理,來傳達自己的一些認識理解。《禮記•學記》中有篇《雖有嘉肴》。

大意: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以後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他人以後才能知道哪裡有困惑。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才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上說:「教人是學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作者告訴我們的道理其實是很簡單的,就是要實踐。宋代詩人陸游在他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東西只有真正的去試一下才知道是不是真的。

大法師父在經文《二零零八年紐約法會講法》中告訴我們「特別是在迫害以後這些年,你們所做的這些證實法的事中,無論碰到了什麼樣的具體事情,我告訴過你們,那都是好事,因為你修煉了才出現的。無論你認為再大的魔難,再大的痛苦,都是好事,因為你修煉了才出現的。」

大法再好如果我們只是看學,不去按照法的標準去做,也是徒勞的。而做的過程就是在證實法的過程,也是在成就自己的過程。

人中的事情其實也要去做、去證實才行的。比如人們常說的有個老船長把自己一生的經歷都教給了自己的兒子,就讓兒子自己去駕船出海。沒有實踐的兒子最後的結果自然是不好的。只會紙上談兵的危險是非常大的。

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