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有靈:禽鳥鍾情

臨風


【正見網2025年05月25日】

在我們的日常認知中,禽類、畜類都是沒有太多感情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它們的世界裡,也有著和人類相似的感情存在,有時甚至更加純粹。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記載了一則感人至深的故事。

天津有一位以獵鳥為生的獵人,某日射得一隻雌雁。出人意料的是,與這隻雌雁成雙的雄雁一路追隨,飛到獵人家上空,盤旋哀鳴,久久不肯離去,直到傍晚才黯然飛走。

次日清晨,獵人剛出門,那隻雄雁竟又飛來了,邊飛邊哀叫,隨後落在他腳下。獵人想著可以捉住它,與雌雁配成一對。卻不料,這隻雄雁伸頸俯仰,從喙中吐出半錠黃金。

獵人明白了它的心意,自語道:「是用來贖妻的啊!」感動之下,獵人便把雌雁放了。兩隻雁重聚後,徘徊盤旋,似喜似悲,然後雙雙飛走了。

這個故事不僅描寫了大雁之間的忠貞情感,也折射出獵人因感動而喚起的良知與善念,拿到金子就放了雁,做出了順應天理的選擇。雖然人類有狩獵的權利,但當面對如此令人動容的生命情感時,展現出一顆慈悲善良的心,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

大法師父在《法輪功》〈第三章 修煉心性〉中告訴我們:「廟裡的人把碗打了他心裡都過不去,因為一旦它被破壞掉的時候,那個生命體要釋放出來,它沒有完成它的生命裡程,就無處可去。所以就非常恨殺它的人,越恨那人的業力越大。有的『氣功師』還打獵,他的慈悲心哪兒去了?佛道兩家都不違背天理行事。他這樣做就是殺生行為。」

修煉人要珍惜一切生命,哪怕是一隻碗、一件普通的物件,更不用說是活生生的生命。殺生不僅是對生命的傷害,更是在造業,是對天理的違背。

其實不僅修煉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起碼的善心和良知。按照天理,人所做的一切,最終都將回到自己身上。今天播下什麼因,明天就會結出什麼果。行善不僅是為了他人,更是在為自己積德留福。

原文:
天津弋人得一鴻其雄者隨至其家,哀鳴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則鴻已至,飛號從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將並抓之。見其伸頸俯仰,吐出黃金半鋌。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將以贖婦也。」遂釋雌。兩鴻徘徊,若有悲喜,遂雙飛而去。(《聊齋志異》)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