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中國文化的又一輝煌時期 宋朝(十一)

(公元960年--1279年)
心緣


【正見網2004年11月05日】

繪畫篇

如果說,先秦是中國繪畫的濫觴時代,漢代是中國繪畫史的奠基時代,唐代是其昌盛發展時代,那麼,宋朝繪畫就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鼎盛時代。在這一時期以及隨後的元朝,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的輝煌時期。

宋朝繪畫的發展經歷了具有寫實風格的宮廷畫院畫、重寫意自我表現的「文人畫」風格,以及寄情山水、以書法入畫而詩書畫相結合的山水畫。

北宋建立之初,在宮廷中建立了翰林圖畫院,徵召大批畫家到畫院供職,為宮廷服務。宋徽宗時,畫院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宋徽宗雖是一個昏庸的亡國之君,但酷愛書畫,是第一流的書畫家。他在繪畫方面無所不能,而以花鳥畫最為上乘。他畫的《柳鴉蘆雁圖》和《芙蓉錦雞圖》,都是精煉的筆墨,達到形神俱妙的境地。

宋朝的人物畫在前代畫家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如李公麟的淡毫輕墨的白描法和梁楷粗筆潑墨的減筆法。

北宋中期的李公麟,是北宋最卓越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他的畫線條健拔卻有粗細濃淡,構圖堅實穩秀而又靈動自然,畫面簡潔精練,但富有變化;題材廣及人物、鞍馬、山水、花鳥,既有真實感,又有文人情趣,而且所作皆不著色,被稱作「白描大師」。

李公麟雖為進士,但他並不熱衷於寫官場的升遷榮祿,卻醉心於書畫技藝,經常去皇家馬苑觀看名駿,或載酒出遊,寫生賞景。數十年來,他無一日不忘記自然美景。李公麟還善於汲取顧愷之、吳道子、武宗元等人的用線條技巧,注意飄逸凝練,神韻內斂,故而所作雖淡毫輕墨,卻光彩動人。後來他把主要精力用在畫宗教畫和人物故事畫方面,而尤以後者最為傑出。如所繪《維摩演教圖》、《臨韋偃牧放圖》,皆簡潔而傳神,生動活潑,動人心扉。據說他晚年重病在床,還以手指在被上划動,真可謂篤於繪畫,至死不渝了。

另一個比較著名的人物畫家是梁楷。他年輕時專心臨摹李公麟的「白描」,中年以後放棄了線條描摹的方法,而是以簡單的筆墨、粗放的氣勢和具有衝擊力的濃墨表現出人物的神形。其代表作是《李白行吟圖》。梁楷抓住李白性格特徵中傳神的瞬間,通過寥寥幾筆就將李白的詩魂風神勾畫得惟妙惟肖。他的畫風拓展了中國繪畫中人物畫的「遺形傳神」的表現境界。

南宋一代的人物畫家,最著名的有李嵩、劉松年等。

山水畫是宋朝繪畫臻達的最高境界。在中國繪畫史上,儘管山水畫出現得較晚,但卻比歐洲風景畫要早一千多年。漢朝時,山水僅作為人物背景出現,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但技法仍然不成熟。隋唐山水畫則進入了成熟期,出現了「青綠山水派」和「水墨山水派」。到了宋朝,山水畫開始走入鼎盛時期。

宋朝知名的山水畫家有北宋的李成、范寬、郭熙、米芾父子,南宋的劉松年、李唐、馬遠、夏?等人。

大致來說,因為北宋定都在汴京,所以北宋山水畫著重塑造的是黃河兩岸關洛一帶的山水形像,雄強挺拔,此外,還有米芾父子畫的江南的山水畫。南宋時期,定都杭州,因此畫風由北宋的雄強厚重轉化為空靈俊秀、疏林晚照。

北宋的李成,琴棋書畫都十分擅長,他最初師從關仝,後遂自成一家,惜墨如金,好以直擦之皴法,寫平遠寒林,其樹木作節處,不用墨圈但下一大點,通身以淡墨空過。所畫雪景,峰巒林屋,皆用淡墨,水天空處,全以胡粉填之,論者奇之。當時他已經悟到了遠近透視之法,山上之亭館,仰畫飛檐,這表明宋時對於遠近明暗等法,已有相當發明。李成畫派得其傳者有許道甯,李宗成、翟院深三人。許得成之氣,李得成之形,翟得成之風。許道甯始尚矜謹,老年筆墨簡快,故峰巒峭拔,林木勁硬,別成一家。

范寬,北宋前期畫家,生性好酒好道。為了畫好山水畫,他到山中居住,並遍游山水異景奇觀,形之於筆墨,從而形成了大氣磅礴、沉雄高古、筆墨渾厚的特點。代表作是《溪山行旅圖》。

郭熙,北宋中期山水畫大家。他初學李成,博採眾長後自成一家。他的作品多為高山長嶺,雄奇中含靈動之意,同時也有平遠小景,描繪雲煙出沒的清景麗色。代表作有《早春圖》和《蘭山春雪圖》。

南宋時期的畫家馬遠擅長山水畫的構圖,不去表現山水的全貌或正面,而是突出富有特色的山水一角,使畫境擴大。代表作是《踏歌圖》。

而夏圭則喜用山水的局部一角或半邊表現主體情思。畫風平易舒淡,典雅清朗。代表作是《溪山清遠圖》。

李唐好作長圖大障,風格雄偉有氣勢。他作山水畫,先施墨色,再著青綠,他的這種畫風對於南宋一代山水畫家的影響很大。

宋朝繪畫,除了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之外,還出現了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是其中最優秀、最有名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汴河兩岸清明節前後的風貌。

《清明上河圖》描寫了開封汴河沿岸店鋪林立、市民往來的熱鬧場面,反映了宋代商業、運輸以及階級關係的某些側面,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清明上河圖》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長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畫晨光下,郊外河岸上慢慢行進著的一支馱著重物的驢隊;第二部分描寫汴河交通繁忙的景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像彩虹般橫跨汴河兩岸的「虹橋」,橋上熙熙攘攘,車水馬龍,非常熱鬧;第三部分畫市區街景,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上行人,來來往往。整幅畫寬25.5厘米,長525厘米,共畫了各類人物800多個,牲畜94頭,樹木 170多棵。它把汴京郊外的菜園風光、汴河上的交通運輸、街頭的買賣狀況、沿街房屋的建築特徵、船夫們的緊張勞動、士大夫們的悠閒自得、雄偉的虹橋、巍峨的城樓以及車子、轎子、駱駝,一一描繪得十分逼真。這幅畫感染力強,欣賞價值高,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並被很多畫家摹仿。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