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魂兮: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

高峰一


【正見網2005年05月09日】

編者按:黃河九九八十一道彎從天上流向了大地,滋潤著中華大地,伊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國五千年最燦爛的文化就在黃河流域中延綿、形成。從上古伏羲時代黃河中躍出龍馬,背負「河圖」,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到炎黃二帝,華夏之宗,還有大禹時洛水中浮出神龜,背負「洛書」,大禹受之而創立包含「五行」思想的「洪範九疇」,神傳文化在黃河流域中演繹著。中華民族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隨著自然規律,歷史的新陳代謝,洪、旱災難隨著人們道德的下滑在增加。然而,黃河仍以它的活力塑造著中華民族的遵天循地,堅忍寬容的性格。但是,當共產邪靈統治了中國大地,黃河的厄運開始了。黃河在「人定勝天」的思想下,被一座座大壩攔腰斬斷,被一座座灌溉樞紐工程抽干。黃河在枯竭、斷流、死亡。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血脈被切斷。中國文化已走向盡頭。

我們試圖從黃河的歷史與現狀來探討和闡述黃河興衰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意義。

◇◇◇ ◇◇◇ ◇◇◇

黃河源於青海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經過青、川、隴、寧、內蒙、陝、晉、豫、魯,蜿蜒東流,注入渤海。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中國人把黃河視為母親河,視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然而,黃河不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它是中國人智慧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

據地質演變歷史考證,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遊蕩,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範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

這裡有科學考證的部分,也有推理猜測的部分。但都沒有走出黃河是自然形成的這一思想。然而,這裡有兩點疑義無法說清∶一是那些互不連通的湖盆是怎麼形成的,二是各湖盆間是怎麼逐漸的連通起來的。還有西部高原抬升之說也沒有充分的證據。其實,黃河的形成雖然跟自然因素有很大的關係,但還有其它的原因。本文主要針對上述兩個疑點發表自己的觀點。

一、「互不連通的湖盆」的形成

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大洪水的傳說。聖經《創世紀》中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諾亞方舟」。上帝看到人世間充滿著強暴、仇恨和嫉妒,就決定用洪水毀滅這個已經敗壞了的世界。唯有諾亞是個義人,得到了上帝的恩賜。上帝要求諾亞用歌斐木建造方舟,並把舟的規格和造法傳授給諾亞。此後,諾亞一邊趕造方舟,一邊勸告世人悔改其行為。諾亞在獨立無援的情況下,花了整整120年的時間終於造成了一隻龐大的方舟,並聽從上帝的話,把全家八口搬了進去,各種飛禽走獸也一對對趕來,有條不紊地進入方舟。7天後,洪水自天而降,一連下了40個晝夜,人群和動植物全部陷入沒頂之災。除諾亞一家人以外,其他人都被洪水吞沒了,連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於水面7米。上帝顧念諾亞和方舟中的飛禽走獸,便下令止雨興風,風吹著水,水勢漸漸消退。諾亞方舟停靠在亞拉臘山。

在世界許多其它地方和民族中也流傳著一些大洪水的故事。比如,秘魯印第安人的傳說中,也有大神巴裡卡卡引來了風暴和洪水的傳說。巴比倫人的神話說,貝爾神惱怒世人,決定發洪水毀滅人類。瑪雅聖書記載:「這是毀滅性的大破壞……一場大洪災……人們都淹死在從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

在中國不僅傳說著關於大洪水的故事,而且還有許多記載。如《淮南子•覽冥訓》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蛐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洪興注曰:「凡洪水淵藪自三百仞以上。」 《尚書•堯典》記載說:「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說:「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 《楚辭•天問》曰:「洪泉極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孟子•滕文公》記載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等等。

這些傳說和記載說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發生過大洪水,而洪水發生之前都會下大雨的,能夠引起滔天洪水的大雨,可以是凹凸不平的地面形成很多湖盆。其實,不只是100萬年以前可能形成過湖盆,四千多年前的堯時代也可能形成過很多湖盆。因為鯀和禹治水至少經過了22年,這麼多年的洪水,足以形成河流和湖泊。

二、大禹治水連通湖盆

大洪水可以使河道自然改變。但是黃河的改道除了自然因素之外還有人工的因素。四千多年前洪水泛濫時,人們就採取各種方法治理那些湖盆和河流等。在中國就有一個人人皆知的傳說-「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事跡,在古代典籍中都可見到。相傳四千多年前在堯時代,華夏大地洪水成災。堯召集天下部落首領共商治水之策, 大家推舉鯀負責治水事務。鯀用築壩攔洪的辦法治理了九年,結果壩潰水溢,以失敗告終。舜代堯管理天下後,讓鯀的兒子禹掌管水利,繼續治水。禹吸取了父輩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經過十三年的努力,最終平息了水患。他用天帝所賜的「息壤」填水造山,會群神於會稽塑山,殺防風氏,逐共工,得伏羲和瑤姬之助治理水患,並能降伏水怪,化黃熊通軒轅山……。

九州大地上的主要河流,幾乎都留有大禹疏浚的痕跡。大禹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洪水的過程中,很可能把那些經常泛濫的湖盆打開,把它們連接起來形成了水道。據說「三門峽」就是大禹用神斧劈出「人門」、「神門」、「鬼門」而成的。

三、「三門峽」水壩截流致禍

既然「三門峽」是大禹劈出來的,那麼黃河既有自然形成的部分,也有人工開鑿而成的部分,那麼它就不只是一條河,也是一個文化遺產。就像長城一樣,它不只是一個城牆,也是一個文化遺產。黃河和長城的相似之處在於,長城是在原有的高山之顛建造了那麼幾丈高的「城牆」,黃河是在原有的河流和湖泊之間鑿開了那麼幾個「峽」。黃河和長城的不同之處在於,長城是「建造」的,黃河是「鑿開」的。

中共執政之後,在「三門峽」建立了一座高一百多米,長七百多米的大壩,說是為了綜合利用黃河的水資源。其實,「三門峽」大壩是對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的破壞。這種破壞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對黃河的直接破壞。「三門峽」是古人鑿開的文化遺產,所以把「三門峽」堵起來就是對它的破壞。二是對黃河流域文化的破壞。在「三門峽」建壩後,其上游包括八百裡秦川在內,許許多多文化發祥地和珍貴的文化古蹟都被毀掉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