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以德修身

弘毅


【正見網2006年10月19日】

孔子說:「現在的人可以分為四類:庸人、士、君子、賢人。」

魯哀公問孔子說:「請問怎麼樣的人可以叫做庸人呢?」

孔子說:「所謂的庸人是說,嘴裡不能說好話,心裡不知道憂慮,不知道選擇賢人善士寄託自身並藉以除去憂難,行動不知道該做什麼,七情六慾支配著自己,這樣的人就可以叫做庸人了。」

魯哀公說:「很好,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叫做士呢?」

孔子說:「所謂的士是指,他雖然不能全部知道做事的方法,但是還能夠有所遵循;雖然不能把事情做的十全十美,但是肯定有所處置。所以他不追求知識的淵博,而追求知識的正確;不追求語言的冗雜,而追求所說的話正確;不追求行為的雜多,而追求所做的正確。」

魯哀公又問:「那麼怎樣才算是君子呢?」

孔子回答說:「說話忠誠守信,但是內心不以為這是什麼了不起的品德;做事講究仁義,但是並不以此為驕傲;思慮明通,但是言辭上並不爭強好勝,所以他舒舒緩緩的不怕別人可以趕得上,這就是君子。」

魯哀公說:「說的對極了!您能告訴我怎樣便可以是賢人呢?」

孔子回答說:「賢人是說,他做事合乎規矩,但又不違反他的本性;言論足以做天下的表率,但是又不會因此而損失到他自身;富有天下卻並不蓄積財物,財物可以施捨給他人,但並不擔心自己受貧,這樣的人就可以叫做賢人了。」

中國傳統文化以追求道德作為人的根本,追求人的道德完善,君子和賢人則是儒家設計的理想人格。他們雖然代表了不同的道德境界,但卻都是道德完善的人,而這也是他們與庸人和士的根本不同。因此,儒家提倡要以德修身,通過道德來提升自己、完善自己,達到君子和賢人的境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