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字文(六)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2月20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正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

【讀音練習】

始(ㄕˇ;shiˇ) 制(ㄓˋ;zhiˋ) 文(ㄨㄣˊ;wenˊ) 字(ㄗˋ;ziˋ) 
乃(ㄋㄞˇ;naiˇ) 服(ㄈㄨˊ;fuˊ) 衣(一;yi) 裳(ㄔㄤˊ;changˊ) 
推(ㄊㄨㄟ;tui) 位(ㄨㄟˋ;weiˋ)讓(ㄖㄤˋ;rangˋ) 國(ㄍㄨㄛˊ;guoˊ) 
有(一ㄡˇ;youˇ)虞(ㄩˊ;yuˊ) 陶(ㄊㄠˊ;taoˊ) 唐(ㄊㄤˊ;tangˊ)
                                
【解釋】

一、字義

始:起點、開端。
制:訂定、規劃。
文:文字。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獨體為文。
字: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合體為字。
乃:才、開始。
服:穿著、穿戴。也可以當做衣裝、衣裳的總稱。
衣:人身上所穿,用來遮蔽身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皮革或其它質料製作而成。
裳:在古代把下半身穿的衣物稱為“裳”,例如:裙子。
推:選擇、推薦。
位:所在的地方官職。在本文中指的是帝位。
讓:謙退。
國:古代把諸侯或君王的封地稱為國。
有:在此為助詞,無意義。
虞:國名:傳說是舜祖先的封地,故址大約在現在的山西省平陸縣虞城。
陶:用黏土燒制而成的器物。
唐:朝代名,常被作為中國的別稱。

二、詞義:

始制文字(1) 乃服衣裳(2) 推位讓國(3) 有虞(4) 陶唐(5)

(1)始制文字:開始制訂文字。
(2)乃服衣裳:才開始穿著衣服來遮蔽身體。
(3)推位讓國:把帝位讓給有才能的人,讓他來治理國家。
(4)有虞:舜的國號。
(5)陶唐:堯的國號。

【譯文參考】

上古時代的人們如果想要記錄事情,就用結繩或畫圖的方法;天氣變冷了,就用獸皮來遮蔽身體。直到黃帝時代,才建立了初步的立國規模。史官倉頡發明了文字,是中國有文字的開始;同時黃帝的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織布、製作衣裳,人民才開始用布取代獸皮來遮蔽身體。

能夠把帝位讓給有才德的人,讓賢能的人來治理國家,這種只考慮國家和人民而沒有私心的好榜樣,只有堯舜的時代才有。

【文字的故事】

“文”:這個單元我們學到了“千字文”中的“文”字,“文”小篆寫作“”,從字形上來看是指交錯的線條,代表文字裡面各種交錯的筆畫。小朋友,請你們仔細的看一看,我們的中國文字,是不是會出現許多交錯的筆畫?

“字”:小篆寫作“”,“”代表的是房屋,“”是“子”的古字,指的是襁褓中的嬰孩。本來“”的字義是說母親在屋子裡面產子,因此在古代把人生孩子叫做“字”,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很特別呢?

“衣”:古代的衣服造型跟現代不太一樣,在古裝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衣服前面有兩片衣襟可以交覆掩蓋住,然後下面再用衣帶束起來。甲骨文的“衣”依照衣服的樣子畫作“”,上面的“”代表的是衣領,下面的“”則表示兩片交叉掩蓋的衣襟。

“推”:推東西一定要用到手,所以有個“扌”字邊。右邊的“隹”代表的是一種短尾巴的鳥,鳥喜歡往外飛,所以“扌”加上“隹”就成了向外的意思。

“國”:國這個字很特別,如果把“囗”當作一個國家的疆界,中間的“戈”表示武力,“口”指的是人民,“一”在“口”的下方,引申為人站的土地。如此一來,有了人民、土地、武力、疆界,就成了一個國家了。

【深入思考與討論】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學到了許多有名的典故,例如:倉頡造字、嫘祖養蠶取絲、還有堯舜的禪讓政治,不知道這些典故小朋友了解多少呢?

一、中國文字的產生過程這麼特別,請問你對中國文字有什麼看法呢?
二、請你說說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禪讓政治”是在講述什麼樣的美德呢?
三、聽完老師說的故事後,你有沒有什麼感想,請說出來和大家分享。

附錄一:倉頡造字的故事

倉頡是黃帝的大臣,專門負責記錄事情。在倉頡發明文字之前,人們只能靠著結繩或畫圖來記載事情。發生大事情,就在繩子上打個大結;發生小事情,就在繩子上打個小結。這些結或是圖畫,雖然可以用來幫助人們把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但是都非常不方便,而且容易遺忘。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視,無意間看見了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的花紋,倉頡看了覺得很稀奇。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然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然能表示意義,如果將不同的花紋定下意義,不就可以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了嗎? 

傳說倉頡有四隻眼睛,觀察力非常敏銳,是一個半神半人。在他觀察了天上星宿、地上山川、鳥獸蟲魚的足跡、草木器具的形狀之後。開始描繪摹寫,造出各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把創造出來的符號拼湊成幾段意思,拿給人們看,經過倉頡的解說,人們也看得明白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於是倉頡就把這種可以表示意義的符號叫作“文字”了。

倉頡造字成功後,發生了神異的事,那一天的白天,天上竟然下起小米,晚上還聽到鬼魂哭嚎。妖魔鬼怪,看到人類有了文字,從此開啟了智慧,再也很難被它們愚弄、操控了,所以就連夜的抱頭痛哭了。

漢字是神傳的文字,自從文字發明後,人們可以把過去的經驗完整的記錄並流傳下來,知識的累積也就更加的方便。從此人類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使用倉頡所發明的文字。

附錄二:堯舜禪讓政治

傳說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賢能的帝王,名叫堯、舜和禹。堯是一個仁慈的賢君,當他老了的時候,並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想找一個賢能的人來繼承。

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的首領來商議人選,結果大家一致推薦舜,因為舜很孝順,大家認為他是個德行很高的人。於是堯開始考察舜的品德及才能,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又派了許多工作來考驗舜的智慧。經過考察,堯認為舜的確是個品德好又有才能的人,就把王位傳給了舜。這種讓位,在歷史上稱做“禪讓”。

舜接位之後,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人民的信任及愛戴。有一年國家鬧水患,舜派禹去治平洪水,禹做得非常好,把洪水全都疏導流入大海。於是舜就把王位傳給了禹。

由於堯和舜都沒有私心,將王位傳給賢能的人,所以國家治理得很好,這種“禪讓”的美德也一直被後人稱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