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仙跡探微:中嶽嵩山

牟梅


【正見網2007年02月23日】

如今,人們一提到嵩山,就會聯想到少林寺。但事實上,嵩山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人們修行之地了。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西北。它東西綿延60多公裡,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共有七十二峰,最高峰海拔為1512米。明朝的文學家袁宏道說嵩山很象一條清瘦的臥龍。太室山,是嵩山的東峰,據說,禹帝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在這裡生下了兒子啟,因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太:指身份最高的;室:妻子的意思)。少室山,是嵩山的西峰,傳說,禹帝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住在這個地方,人們就在山下建了少姨廟敬拜她,故山名謂「少室」。

嵩山在堯舜時稱為「外方山」。為什麼叫外方山呢?《尚書》中說嵩山從外面看象方形,所以稱「方山」。堯舜時期的部族主要生活在山西南部,而遠在河南的嵩山自然在其「外」了,是故稱為「外方山」。夏禹時,嵩山已經屬於夏朝屬地,當時稱為「嵩高」,「崇山」。「嵩高」之名最終確定可從《詩經》中一窺端倪。《詩經・大雅》中說:「嵩高維岳,峻極於天」。「嵩」是高之意。意思是嵩山非常高,與天幾乎相連。周公著的《爾雅》中也說:「山大而高者叫嵩」。東周時因為其巍峨高峻,雄偉秀麗,且處於「天地之中」而被尊為中嶽,以後各代均稱嵩山為中嶽。《史記・封禪書》中進一步闡釋了嵩山在五嶽中的地位:「昔日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岳各如其方。」「嵩山」之名流行大概是在漢武帝登臨之後。

同其它四岳一樣,嵩山也是一座仙山,是修煉之人修行的佳地。據說由仙人鄧雲山掌管。嵩山最早留下的仙家故事是在周靈王時期。周靈王的太子晉,又稱王子喬、王子晉。他喜好吹笙,喜歡吹鳳凰鳴叫的聲音,後被仙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修煉,一住三十多年,最終得道成仙。如今太室山東邊的浮丘峰,西邊的子晉峰就與此二仙有關。

此後,在嵩山修道成仙的還有:東漢的張陵(道教徒稱「張道陵」)、晉朝的鮑靚、北朝寇謙之、韋節、潘彌望等,隋唐時的潘師正、劉道合、司馬承禎、王希夷等,宋元時的許昌齡、喬志高等。

宋朝張君房所著《雲笈七穢》卷四《三皇經說》記載,晉朝武帝時,南海太守鮑靚因為從小就喜好仙道,所以在晉元康二年(292年)初辭官不做,來到嵩山進入石室修行。後來偶然見到了刻於石壁上的古三皇文。當時鮑靚並沒有師父,他就依照一定之法,以四百尺絹為信物,叩拜而受。據此修煉成仙。

《神仙拾遺》記載的晉人嵩山叟巧遇仙人的故事頗耐人尋味。相傳嵩山北坡有個大洞,深不可測,百姓每年都到此遊玩。有一年,嵩山叟不小心掉進了洞裡。洞上面的同伴希望他沒有被摔死,就往洞裡扔了些食物。沒想到摔到洞底的嵩山叟竟然還活著,他吃了些同伴扔下來的食物,順著洞壁往前走。走了十多天,忽然前面一片光明,有一間草屋。走進屋裡一看,有兩個仙人正對坐下棋,棋盤旁有數杯白水。嵩山叟告訴仙人他又飢又渴,仙人就把水給他喝。喝完後,他頓覺力氣百倍。下棋的仙人問他願不願留下來,他說不願意。仙人就告訴他:「你從這兒往西走幾十步,會見到一口大井,井中有很多怪物,你也別害怕,只管跳到井裡去,自然就會出去的。如果你餓了,可以吃井裡的東西。」他按照仙人所說,跳進了井裡,井中有很多蛟龍,然而當它們一看見他後,都為他讓路,他就在井裡繼續往前走。井裡的東西像青泥一樣,但氣味香美,吃了後,一點也不感到飢餓。嵩山叟在井裡走了半年多,才從井中走出了,一看,竟然是四川的青城山,然後他再設法回到了洛陽。據說他去的地方是道家的十大洞天之一的第五洞天。

北魏時的寇謙之先是在華山,後來到嵩山修煉。據說他在嵩山修行七年後,感動了太上老君並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以及贈送《黃帝陰符》一書。關於所贈之書也見載於五代時杜光庭著的《神仙感遇傳》。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二十九《韋節傳》記載,韋節十四歲時,被北魏宣武帝擢為東宮侍書,到了孝莊帝時,跟從嵩山道士趙靜通修道,得到了修行秘訣。此後去華山修行成仙。

唐朝的司馬承禎,21歲時在嵩山跟從當時的名道潘師正修行。他在嵩山得到了修道之法,後去天台山繼續修煉。當時的唐睿宗和玄宗都因其名而召其進京。據說他的面色似童子般紅潤,步履似年輕人般輕捷,象三十歲的人。他有弟子七十餘人。一天早晨,他告訴弟子們說:「我自從居住玉霄峰,向東望蓬萊,常有真仙降駕。現在我受東海青童君、東華君的召請,必須離開人間。」不一會兒他就氣絕了,並且屍解成仙。時年89歲。

可見,以前的修煉都要遠離塵世,而選擇在人煙罕至、風景秀美的山嶽之中修行,嵩山應只是其中之一吧。山中有仙,故為仙山。仙人與仙山互為倚重。而中國歷代史書中都不乏對修道成仙者的記載。因為篇幅原因,我們無法詳細列舉。

因了有如此多的修煉人在嵩山上修行成仙,自然也留有許多的仙跡以及相關的傳說。

嵩山上建有不少宮觀。位於太室山南麓黃蓋峰下的中嶽廟,原稱「太室祠」,建於秦代,據說是為了紀念仙人王子喬的。北魏時因建造了嵩岳廟,所以它正式改稱為中嶽廟,並成為道士修行之所。現在的建築是清代乾隆時期重修的,面積為十多萬平方米。從南到北,建築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中天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等十一進。值得一提的是峻極門東側的《五嶽真形圖碑》,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著象徵五嶽的圖象,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刻立。據說,五嶽真形圖是仙人傳給魯女生的,他是一部可以威制五嶽、役使神靈的秘要。

西漢時期,在嵩山南麓建造了萬歲觀,唐代更名為太乙觀,宋易名崇福宮。這裡還有個小插曲。據說漢武帝當年登臨太室山時,從官聽到山呼「萬歲」之聲,故後世稱此峰為萬歲峰,隨後又在這個地方建了萬歲亭和萬歲觀。北魏時期建造了嵩岳廟,太安二年(456年)所立的《中嶽嵩高靈廟之碑》即記述了嵩岳廟創建之事。

隋朝時,隨著道教的發展,隋煬帝下令在嵩山上建造了有數百間房屋的嵩陽觀,該道觀成為嵩山最為壯觀的道觀。唐代則先後建造了隆(崇)唐觀、太一觀、奉天宮。隆(崇)唐觀是唐高宗為道士潘師正在其修行之所逍遙谷所建,後來還下令在其谷口建造一門,題為「仙遊」。 後為避玄宗諱,改名崇唐觀,宋時復名隆唐觀。太一觀的修建也是在唐高宗時期,因為他聽說道士劉道合有道術,就下詔在其修行之所建了該道觀。宋元年間,嵩山又增建了一批宮觀,如紫虛觀,道士賀蘭棲真曾住在這裡。天封宮,即唐天封觀,宋易名為宮。崇福宮,即漢萬歲觀、唐太一觀。此外,宋朝時還建有頤真觀,元代建有土德觀、長春庵等。不過,到了明清時期,除中嶽廟多次被修葺外,其它宮觀大多被廢棄。目前保存較完好的只有中嶽廟,計存樓、閣、宮、殿、台、廊、碑樓等建築四百餘間,是河南省現存最大的道觀。

除了修道之人選擇在嵩山上修煉,佛家修煉聖跡在嵩山上也並不乏見。
東漢末年佛法傳入中原後,喜好佛法的漢明帝在洛陽建立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第四年後,在嵩山玉柱峰下,建立了一座大法王寺。據說是為印僧竺法蘭譯經而建。它不僅是嵩山第一座佛寺,而且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名寺之一。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魏孝帝下令在嵩山建造寺廟,因其處於少室山北面的密林處,故名「少林寺」。該建築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閹、二祖庵及達摩洞等。公元527年,印度僧人達摩在此創立禪宗。少林寺後有「天下第一名剎」之譽。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作《歸嵩山作》,讚嘆道:

清川帶長薄,
車馬去閒閒。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
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
歸來且閉關。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