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五律(十二)寄左省杜拾遺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1月08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 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 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jì zuǒ shěng dù shí yí
寄左省杜拾遺

cén shēn
岑 參

lián bù qū dān bì,fēn cáo xiàn zǐ wéi 。
聯步趨丹陛 ,分曹限紫薇。
xiǎo suí tiān zhàng rù, mù rě yù xiāng guī。
曉隨天仗入, 暮惹御香歸。
bó fǎ bēi huā luò, qīng yún xiàn niǎo fēi。
白髮悲花落, 青雲羨鳥飛。
shèng cháo wú quē shì, zì jué jiàn shū xī。
聖朝無闕事, 自覺諫書稀。

ㄐㄧˋ ㄗㄨㄛˇ ㄕㄥˇ ㄉㄨˋ ㄕˊ ㄧˊ  ㄘㄣˊㄕㄣ
寄左省杜拾遺 岑 參

ㄌㄧㄢˊㄅㄨˋㄑㄩ ㄉㄢ ㄅㄧˋ,ㄈㄣ ㄘㄠˊㄒㄧㄢˋㄗˇㄨㄟˊ。
聯步趨丹陛, 分曹限紫薇。
ㄒㄧㄠˇㄙㄨㄟˊㄊㄧㄢ ㄓㄤˋㄖㄨˋ,ㄇㄨˋㄖㄜˇㄩˋㄒㄧㄤ ㄍㄨㄟ。
曉隨天仗入, 暮惹御香歸。
ㄅㄛˊㄈㄚˇㄅㄟ ㄏㄨㄚ ㄌㄨㄛˋ,ㄑㄧㄥ ㄩㄣˊㄒㄧㄢˋㄋㄧㄠˇㄈㄟ。
白髮悲花落, 青雲羨鳥飛。
ㄕㄥˋㄔㄠˊㄨˊㄑㄩㄝ ㄕˋ,ㄗˋㄐㄩㄝˊㄐㄧㄢˋㄕㄨ ㄒㄧ。 
聖朝無闕事, 自覺諫書稀。

【作者】

岑參,唐河南人,官至嘉州刺史。生於玄宗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卒於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六歲。出身官僚世家,但父早死,從小跟隨兄長刻苦讀書,遍讀經史。壯年兩度出塞,前後六年,有深刻體驗,善於描寫邊塞風光、戰爭景象,詩風雄偉奔放,每寫一篇,人人傳誦,且各族人民皆喜愛。與高適同為盛唐的邊塞詩人,合稱“高岑”。

【批註】

﹙1﹚ 寄左省杜拾遺:寄給當時在門下省擔任左拾遺職務的杜甫。因門下省在宮殿的東側屬左邊,所以又稱左省。
﹙2﹚ 聯步:並肩而行。
﹙3﹚ 趨:小步快走。
﹙4﹚ 丹陛:丹是朱紅色,宮中正殿最高一層的台階稱陛,是皇帝坐以聽政的地方,通常都會鋪上朱紅色的地毯,所以稱丹陛,借指朝廷。
﹙5﹚ 分曹:將官吏區分部門以治理政務。
﹙6﹚ 限:界限。
﹙7﹚ 紫薇:原為木本花名。此處指紫薇省,唐朝行政中樞分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是輔佐皇帝施政的主要機構。據記載中書省及尚書省均曾被稱為紫薇省。當時岑參是中書省的右補闕,而杜甫是門下省的左拾遺,若按詩中第二句“分曹限紫薇”的說法來看,只有尚書省才是當時那個隔開他們的紫薇省。
﹙8﹚ 曉:天明的時候。
﹙9﹚ 天仗:天子的儀仗。
﹙10﹚ 御香:指殿上所燃的薰香。
﹙11﹚ 青云:比喻顯貴。
﹙12﹚ 聖朝:太平盛世,對當時朝廷的美言。
﹙13﹚ 闕:缺失。
﹙14﹚ 諫:用直言來糾正別人的過錯。

【語譯】

我和你並肩快步的走向皇帝聽政的殿堂,由於職務的不同我們分別列在殿堂的兩邊。天剛亮的時候我們隨著皇帝的儀仗一起進來,黃昏的時候我們帶著滿身的薰香各自回家。滿頭的白髮讓我感到春去花落的傷悲,身在高處卻羨慕飛鳥能自由飛翔。因為皇帝勤政愛民沒有缺失可議,所以自己也覺得勸諫的奏章少了。

【詩中有話】

這是一首敘事詩,寫詩人在宮廷上班的感受。首句“聯步趨丹陛”描寫群臣趕著去上朝的情況,用一個“趨”字就把那個匆忙、緊張的氣氛表達的一覽無遺。接著以“分曹限紫薇”說出朝廷內群臣按部就班嚴肅的議事情形。第三、四兩句“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讓我們知道唐代京官一成不變的上班模式。讀完前四句應可體會詩人想要表白的言外之意了。他看到當時的國家內亂不停,而皇室只求眼前的暫時安定,感覺不到勵精圖治的氣氛,還過著粉飾太平的皇家生活。因此一句“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道出了詩人心中真意,眼看年華日漸老去,雖身處中央,卻不能有所發展,還不如一隻飛鳥,可以自由自在的飛翔,這是何等深沉的哀嘆呀!照理說詩人與杜甫一個是右補闕,一個是左拾遺,都是負有言責的諫官,大可補闕拾遺,為民請命,一展抱負,但如今卻有志難伸,想來必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只好以“聖朝無闕事”來為“自覺諫書稀”找藉口,表面是歌頌皇帝,其實是一種反諷的手法,也是無奈的抗議。

詩人的觀察是敏銳的,證諸歷史,這個時期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關鍵時刻,不能把握的結果就是帶來中國歷史上二百多年的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直到宋朝誕生才結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