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選讀:《貞觀政要》(十六)

陸志仝


【正見網2007年12月31日】

以下古文選自《貞觀政要•論公平第十六》:

太宗初即位,中書令房玄齡奏言:「秦府舊左右未得官者,並怨前宮及齊府左右處分[注1]之先己。」太宗曰:「古稱至公者,蓋謂平恕無私[注2]。丹朱、商均[注3],子也,而堯、舜廢之。管叔、蔡叔[注4],兄弟也,而周公誅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為公,無私於物。昔諸葛孔明,小國之相,猶曰『吾心如稱,不能為人作輕重』,況我今理大國乎?朕與公等衣食出於百姓,此則人力已奉於上,而上恩未被[注5]於下,今所以擇賢才者,蓋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問堪[注6]否,豈以新故異情?凡一面尚且相親,況舊人而頓忘也!才若不堪,亦豈以舊人而先用?今不論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豈是至公之道耶?」

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朕比見隋代遺老,咸稱高鍇[注7]善為相者,遂觀其本傳,可謂公平正直,尤識治體,隋室安危,系其存沒。煬帝無道,枉見誅夷,何嘗不想見此人,廢書欽嘆!又漢、魏已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嘗表廢廖立、李嚴[注8]於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注9]矣!』嚴聞亮卒,發病而死。故陳壽[注10]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賢者,若如是,則榮名高位,可以長守。」玄齡對曰:「臣聞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故《尚書》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注11]。無黨無偏,王道平平[注12]。』又孔子稱『舉直錯諸枉[注13],則民服』。今聖慮所尚,誠足以極政教之源,盡至公之要,囊括區宇[注14],化成[注15]天下。」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懷,豈有與卿等言之而不行也?」

長樂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貞觀六年將出降[注16],敕所司資送,倍於長公主[注17]。魏徵奏言:「昔漢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豈得同於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陽王[注18]。』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良以尊於公主也,情雖有殊,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公主,理恐不可,實願陛下思之。」太宗稱善。乃以其言告後,後嘆曰:「嘗聞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與陛下結髮[注19]為夫妻,曲蒙禮敬,情義深重,每將有言,必俟[注20]顏色,尚不敢輕犯威嚴,況在臣下,情疏禮隔。故韓非[注21]謂之說難,東方朔[注22]稱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有國有家者深所要急,納之則世治,杜之則政亂,誠願陛下詳之,則天下幸甚!」因請遣中使齎帛五百匹,詣徵宅以賜之。

注釋:

[注1] 處分:本文的意思是「安置」。這種用法還見於《世說新語•識鑒第七》:「事定,詔未出,王?問殷曰:『陝西何故未有處分?』」處分二字在古文中還有指揮、吩咐、處置、處罰等意思。現代漢語中多用於表示『處罰、懲罰』解。

[注2] 平恕無私:平恕,持平而寬仁。平恕無私,持平寬仁且公正無私。

[注3] 丹朱、商均:據《孟子•萬章上》記載:「(堯之子)丹朱之不肖,舜之子(商均)亦不肖。」因此,堯、舜這兩位賢明的君主都沒有把皇位傳給他們的兒子。

[注4] 管叔、蔡叔:管叔、蔡叔與周公旦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去世後,成王年幼,以周公旦攝政,管叔與蔡叔疑周公所為將不利於成王,故起兵叛亂。後被周公旦平定,管叔被殺。蔡叔被放逐。

[注5] 被(音備):動詞。意思是『施予,施加』

[注6] 堪:勝任之意。

[注7] 高鍇(音炯):高鍇(西元541年―西元607年),字昭玄,渤海?(今河北景縣東)人也,隋朝賢臣。鍇少明敏,有器局,略涉書史,尤善詞令。北周大象二年(西元580年),高鍇為左丞相楊堅的相府司錄。北周大定元年(西元581年),大丞相楊堅廢周立隋,是為隋文帝。同月,隋文帝拜高鍇為尚書左僕射,兼納言,進封渤海郡公,朝臣無人能比。高鍇為隋朝的創立及全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隋煬帝時,高鍇因數度直諫而被殺。

[注8] 廖立、李嚴:廖立,字公淵,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在蜀為長水校尉。李嚴,字正方,南陽人,在蜀為中都護。兩人都曾被諸葛亮流放。

[注9] 左衽(音任):衣襟向左掩。原指中國古代某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出自《尚書•畢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賴。」古文中亦常見用「左衽」代表少數民族。本文用「左衽」表示要被異族統治或亡國了。

[注10] 陳壽:陳壽(西元233年―西元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三國志》的作者。中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

[注11] 蕩蕩:坦蕩寬廣。

[注12] 平平:謂國政治理有序,公正無私。

[注13] 舉直錯諸枉:任用正直賢能之士,廢棄邪惡之徒。錯,廢棄之意。枉,邪惡。

[注14] 區宇:本文指全國的境域;天下。出自漢•張衡《東京賦》:「區宇?寧,思和求中。」

[注15] 化成:教化成功。出自《易經•賁》:「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注16] 出降:指帝王之女出嫁。因帝王位處至尊,故稱降。

[注17] 長公主:唐制,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女兒稱公主。歷代的叫法亦有所不同;《後漢書•皇后紀下》:「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而據《明史•公主傳序》記載:「明制,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

[注18] 楚、淮陽王:漢光武帝的兒子楚王劉英及淮陽王劉.。

[注19] 結髮:本文指成婚。古禮,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髮,故稱。

[注20] 俟(音四):等待。

[注21] 韓非:韓非(約西元前280年一西元前233年),也稱韓非子,戰國後期韓國(今河南新鄭市)人,韓王室諸公子之一。韓非是戰國後期著名的哲學家,他把荀子的著作傳到秦國,得到秦王嬴政的讚賞。後為秦臣李斯、姚賈陷害下獄,被迫自殺。《韓非子》是韓非的著作集,《說難》是《韓非子》中的篇名。

[注22] 東方朔:東方朔(西元前154年-西元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漢武帝時大臣、文學家、智者。

全文大意:

太宗皇帝即位不久,中書令房玄齡上奏說:「原來在秦王府供職的下屬中沒有被安置封官的,都抱怨說,前太子東宮和齊王府的官員,反而都在自己的前面獲得朝廷職位。」太宗說:「古代被認為最公平的,都是持平寬仁且公正無私。丹朱和商均是堯、舜的兒子,堯、舜卻廢掉了他們;管叔、蔡叔是周公旦的兄弟,周公卻將他們誅殺了。由此知道統治天下的君主必須以天下為公,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偏私。諸葛亮是小國的丞相,還說過:『我的心象一桿秤,要公平,不能對人分輕重。』何況我今天治理著一個大國呢?我和你們的衣食都是來自天下百姓,這就是說,百姓們已經盡力事奉朝廷了,而朝廷卻還沒有將恩德施予百姓。現在選擇賢才,為的就是使百姓安居樂業。使用人才,只看他是否能夠勝任,哪能因為是新人或舊人而區別對待?見過一面,尚且可以互相親近,更何況是老部屬,怎麼會一下子就忘了呢!但如果才幹不能勝任,又怎能因為是老部下就優先任用?現在不談論他們有沒有才能,而只說他們的埋怨,這難道是最公平的原則嗎?」

貞觀二年,太宗皇帝對房玄齡等人說:「我近來聽說隋朝的遺老都稱讚高鍇善於做丞相,於是我就看了他的傳記,他做官可以稱得上公平正直,尤其懂得治國的根本。隋朝的安與危,就決定於他的生與死。隋煬帝無道,高鍇被枉殺。我怎能不懷念此人,於是放下書本,為他感嘆!還有,漢魏以來,諸葛亮做丞相,也很公平正直。他曾上表廢黜廖立、李嚴,並將他們流放到南中。諸葛亮去世後,廖立聽到這個消息,哭著說:『我們恐怕要亡國了!』李嚴聽說諸葛亮逝世,自己也生病死去。所以陳壽說:『諸葛亮處理政務,推誠布公,凡是忠心為國的,即使是仇人也獎賞;凡是違法失職的,即使是親人也懲罰。』你們難道不羨慕並學習他嗎?我如今很羨慕前代的聖明帝王,你們也應該仰慕前代的賢良宰相,如果這樣,那麼好的名聲和高的官位就能長久保持了。」房玄齡回答說:「我聽說,治國的關鍵在於公平正直,所以《尚書》說:『不營私結黨,王道坦蕩寬廣。不結黨營私,王道公平正直。』孔子還說:『任用正直賢能之士,廢棄邪惡之徒,百姓就會心悅誠服。』現在聖上所崇尚的,正是政治教化的根本、推行至公之道的關鍵,可以囊括天下,教化成功天下百姓。」太宗說:「這正是我心中所想要的,我怎能和你們說了卻不實行呢?」

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生的,貞觀六年將要出嫁,太宗詔令有關部門備辦的嫁妝,比長公主多一倍。魏徵上書說:「從前,漢明帝要封他的兒子,他說:『我的兒子怎能和先帝的兒子享受同等待遇呢?封國只能相當於楚王、淮陽王封地的一半。』前代史籍將這件事傳為美談。天子的姊妹叫做長公主,天子的女兒叫做公主。既然加上了『長』字,實在是比公主尊貴。感情上雖然有所不同,從道義上講卻不應有等級差別。如果讓公主出嫁禮儀超過長公主,在道理上恐怕說不過去,希望陛下仔細考慮。」太宗很讚賞他的意見。於是把魏徵的話轉告給皇后。長孫皇后感嘆說:「曾經聽說陛下很敬重魏徵,只是不知道是為什麼。今天聽了他的諫言,能用道義來克制君主的感情,真是國家的好大臣啊!我和陛下結髮成為夫妻,承蒙陛下敬重,情義深重,但我每次有話要和陛下說的時候,一定要先看陛下的臉色,尚且不敢輕易冒犯陛下的威嚴,更何況作為臣子,和陛下之間感情較為疏遠,又有禮儀上的阻隔。所以韓非子聲稱遊說是件難事,東方朔也說進諫很不容易,都有道理啊。忠言逆耳而利於行事,做國君的務必認真對待。採納忠言就會天下太平,拒絕納諫朝政就會混亂。真心希望陛下認真思考這個道理,那麼天下百姓就十分幸運了。」於是,長孫皇后請太宗派遣宮中使者,帶著五百匹絹,到魏徵家裡賜給他。

評講:自古賢明的君臣處理政事,都講究公平二字。處事不公,則奸邪之徒就有機可乘,正直的人難免會受到冤枉。處事公平,想鑽營的人就沒有得逞的機會;久而久之,國家政治及社會風氣就會煥然一新,從而達到無為而治。太宗皇帝依才能提拔官員,而不是優先照顧自己以前的部屬;採納魏徵的諫言,減少公主的嫁妝,都表現出了一代聖王的恢弘氣度。

從文中所舉的諸葛亮治蜀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只要是處事公正,即使是被處分的人,也會心悅誠服,心存感激。反之,被偏袒之人也不一定心存感激,反而認為是應該得到的;長此以往,助長了邪惡之風,國家也將大亂而不治。

筆者認為,讀古文的目地,除了掌握文辭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古為鑑,這樣不僅可以知興替(知道一個社會將要興盛或衰亡),而且還可以學習古人處事的原則,對現在的人修身、齊家、治國等都會有所裨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