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善人難得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1月0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1),見不善而試探湯(2)。』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3)。』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論語・季氏第十六》)

【注釋】

(1)見善如不及:見善事,如恐不及人之善。
(2)見不善而試探熱湯:見惡事,如試探熱湯,其去知必速;以喻見惡事而去之速。
(3)道:仁道。

【語譯】

孔子說:「『見到別人的善處,要急起直追,好像害怕趕不上似的,見到別人的不善處要遠遠避開,就像用手去試探熱湯,惟恐避開不夠快似的。』我看過這種人,也聽過這種話。『避世隱居以成全我的心志,出仕行義以達成仁道的理想。』我聽過這種話,卻沒有見過這種人。」

【研析】

本章言善人難得,孔子於文末更感嘆「未見其人也」。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君子中庸、無執、無私的精神體現。因為君子誠信、寬容、理性,和順致中和,不好高騖遠、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君子必安份守己、實事求是,用真、善、忍的正念做應做的事,順其自然,而不生非份之想,不做有求之事;不管是失意還是得志,是順境還是逆境,都秉持高尚的道德原則,恪守本份,己立以立人,己達以達人。

【延伸思考】

為什麼孔子感嘆『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仁道』之人難尋?

【相關資料】

出處皆宜的蘇東坡

北宋的蘇軾在詩、詞、文、賦、書法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成就。而做為一名文官,雖然他一生的仕途坎坷多變,但他卻能嚴守一位文人或文官所應有的氣節。《宋史》評他:「忠規讜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 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似。至於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也。」。陸游更是對蘇軾十分景仰:「公不以一生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放翁題跋•跋東坡帖》)

相傳蘇軾自嶺南北歸常州後曾用盡積蓄購房一處,準備遷居此處。一晚踏月散步,聽一老嫗哭訴百年老屋被不肖子孫典賣,蘇軾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正是自己所買之屋。遂退還,且所用購房之錢一文不要,而自己卻不得不借房居住,最後病逝於所借孫宅中。臨死前,召子至床前說:「吾生不惡,死必不墜(下地獄)」。蘇軾在他去世前寫了一首絕筆詩《夢中作寄朱行中》,更是坦然的將自己比做美玉及春秋時代的名相鄭子產(孔子曾稱讚鄭子產是「古之遺愛」);讀過《宋史》的《蘇軾傳》,看了蘇軾的這首詩,不禁對其磊落的一生竦然起敬!

從以上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能夠名垂青史、歷代受人敬仰的文官,他們都能夠尊崇孔孟之道,真正的做到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不得志時能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教導天下人也以修身養德為重)。」

節錄自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7/9/44728.html

【課後作業】

蘇東坡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小故事,讓後人推崇其修養與節操,請和大家分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