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恭寬信敏惠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2月14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1)、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2)焉,敏則有功(3),惠則足以使(4)人。」(《論語・陽貨第十七》)

【注釋】

(1)寬:寬厚、度量大。
(2)任:信任。
(3)功:成效。
(4)使:音「始」,役使。

【語譯】

子張向孔子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能在世上實踐五種美德,那就是有仁德了。」子張說:「請問是哪五種?」孔子說:「謙恭、寬厚、誠實、勤敏、施惠。謙恭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實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勤敏就能做事顯出成效,施惠於人才好役使別人。」

【研析】

修行仁德,不可能一步登天。「師也辟」(《論語・先進》),是說:子張(顓孫師)個性偏激。孔子針對子張的情況,提供他實行仁德的方式,也就是這五種美德:謙恭、寬厚、誠實、勤敏、施惠,正好可以糾正偏激的個性這樣的道德缺失。

如果仁德是符合中庸的德行,那麼現代人具備仁德的人就更少了,因為現代人的道德水平偏離中庸太遠了,所以道德缺失也更嚴重了,例如:個性偏激的人更多了,所以傲慢自大、心胸狹窄、不誠實、好逸惡勞、斤斤計較的性格特徵,就充斥整個社會了。現在許多人的言行老是在背道損德,最好的良方解藥,就是歸正自己的思想、道德觀念,念茲在茲,抱持著這些美德,貫徹實踐這些美德。

【延伸思考】

1、目前學校教育反映社會人心的現狀,對於品德教育的漠視和無可奈何,以及急功近利的種種特徵,在顯示許多人的個性已經很偏激,謙恭、寬厚、誠實、勤敏、施惠的美德,已經不多見。

說說看:做好人、表現好品德真的會飽受欺壓和攻擊嗎?真的會被認為是人群中的異類嗎?這是什麼社會?為甚麼會這樣?如果大家的想法接近這樣,請分析一下這種群眾心理形成的原因和代表的意義。

2、本著真誠、善良和寬容諒解的純真本性,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謙恭、寬厚、誠實、勤敏、施惠等美德,是完善道德修養的一個不錯的辦法。試試看:使自己習慣實踐這些美德,並分析所遇到那些困難,思考如何突破萬難,以達成仁德的目標。

【閱讀資料】

謙卑是美德

愛因斯坦是一位有名的科學家,他對原子能的研究和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因此,世界各國紛紛邀請他去演講。

有一天,他應邀到比利時參加演說。國王派遣大批官員和車隊前往車站迎接。誰知道愛因斯坦早己經拎著箱子獨自步行到皇宮。

以愛因斯坦在世界上享有的聲譽,走到哪裡都可以受到人們的尊寵和歡迎,可是他並沒有以自己的身份地位自豪,反而更加謙卑。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即便他寫的文章己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他依然懂得謙卑的向別人求教。他在文學界能享譽盛名,也是其來有自的。

古諺云:「謙受益,滿招損。」一個大容器,你再怎麼加水,也不會溢出來;一個小茶壺裝了幾口水就滿了、溢出來了。越謙卑的人,心的容量越大,他能承載得越多。

還有一句諺語:「半桶水響叮噹。」這是甚麼意思呢?就是沒有真才實學的人,自吹自擂;有學識的人,己經很飽滿了,反而非常謙卑。

謙卑的人不會顯示自己;謙卑的人不會沾沾自喜。因為謙卑的人腰永遠是彎的,他可以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因此他的德性和技能會不斷地增長。

自古以來謙卑就是美德。後代子孫,應該把這種美德發揚光大。

(改寫自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6/8/9/39159.html)

人有寬容品自高

人世間的好人遇事經常講涵養,注重道德修養的人則經常談論如何修心養性。一個人的心性或修養與他的寬容程度有很大的關係,人有寬容品自高。如果能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他的思想境界就已經很高了,人只有通過修煉才能達到高尚的思想境界。

在古代,有一個脾氣暴躁的年輕人,來到大德寺找一休和尚請教修養心性的方法。他一踏進門,就急忙對一休和尚說:「禪師,我已經下定決心,從今天起絕對不與任何人吵架或打架了,就算有人對我吐痰,我也會默默地將它擦掉,絕對不會與那個人爭吵。」 一休和尚聽後笑著回答說:「很好,不過當別人向你吐痰時,你也可以不擦掉,讓它自然的在臉上風乾就好了」。這個年輕人一聽,心中有些不服氣,就說:「這未免太強人所難了吧!讓這麼侮辱人的痰在臉上自行風乾,我可沒有那麼大的心胸啊!」

一休和尚聽後搖了搖頭說:「這一點也不難啊!如果你完全沒有與別人發生糾紛,而對方卻仍然向你吐痰,那麼這種人根本就如同一隻蒼蠅。你想,蒼蠅這種昆蟲一向目無法紀,肆無忌憚,無論你如何責罵它也沒有用啊!所以讓這種「蒼蠅人」吐了痰,一點也不會造成恥辱,那麼你又何必為這種沒有用的人動怒呢?」年輕人聽完後,接著問一休和尚:「如果有人揮拳打我呢?」禪師回答說:「以同樣寬容的態度對待他!」沒想到一休和尚剛剛說完,這個年輕人竟一拳打了過來,重重的打在禪師的大光頭上。這個年輕人不以為然地瞪著禪師,問他說:「如何?我這麼打您,難道您不生氣嗎?」一休和尚若無其事地笑了笑說:「哈!我的頭可是堅硬如石,你那麼用力出拳,恐怕已經傷到手了吧!痛不痛啊?」年輕人見禪師一點也沒有惱怒的神情,態度極為從容、優雅,沒有一絲造作,面對一休和尚的寬容,他一時間尷尬得說不出話來。

年輕人此刻才知道,一休和尚的寬闊心胸以及修養有素的思想境界,自己根本是望塵莫及的。真正有修養的人都是看淡了人世間的名利得失,在高境界看問題的。一般人無法理解修養有素者的思想與行為,因為思想境界相差太遠了。

(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6/1/26/35440.html)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