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9月21日】
編者卷頭語:很久沒有出「詩歌評議」了。主要原因是投稿中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重複出現,而且多數就集中在幾個常見的問題上面。但考慮到半年多來又出現了許多新投稿的作者,他們不一定讀過以前的「詩歌評議」,而且希望得到對自己詩歌投稿的看法和意見;也有少數長期投稿的作者,學得很快很好,但仍然希望不斷學習新的詩歌技巧和知識。因此我們重新開始出「詩歌評議」。我們評議的主要內容是幫助新學的作者理解自己的詩歌沒有登載或登載後為甚麼有那些修改的問題;幫助寫得較好的作者明白自己的詩作中哪些是得、哪些是失,以便作者們都能不斷的改進、提高自己詩作的水平。但我們不會象過去那樣逐日、逐篇的作評議和解釋,而是把同一類問題的投稿都放到一起,簡單的加以解釋和評註,這樣一次就可能反饋許多天中具有同類問題的來稿,為編者、作者和讀者都節約一點寶貴的時間。對於特殊性質的問題和少數繼續提高的作者的問題,我們還是會儘可能作單獨的處理和回復。
下面的評議部份仍然採用以前的格式,但時間順序倒過來了:從最近日期發表、審閱的詩作開始,逆著時間倒溯回去。這樣能使作者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得倒自己作品的反饋,如果時間充沛,又能把過去某些沒有評議過的作品也補評一下。時間單位以一週為限:這一週內的作品評議完了,有時間就評上一週的,乃至再上一週的,依次倒溯回去。我們的希望是最終達到這樣的目標:每一個作者的作品都能在一週左右的詩間之內得到有益於作者的反饋。 *正見網2008年09月20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醉花陰・惜緣--讀匆匆之《過客》有感 上片:不恨與君相逢早-心意傳青鳥-何懼夜微寒-忍苦登高-莫被紅塵擾 修改與評註: 上片首句「逢」字是平聲,此處當為仄聲,故改為「遇」。作者副標題中提到的《過客》一詞,作為參照附在作者詞後,未作正式發表。因為正見網上的詩歌,都得多多少少、直接間接的與修煉相關。 原稿:鷓鴣天・雷公怒 --感大陸毒奶粉事件 上片:驚嘆嬰娃噩運懸,官商造假昧心肝。 邪靈拐帶人心變,中共流毒害世間。 上片中「邪靈拐帶人心變」略嫌生硬、不順,改為「世風陡轉人心變」;下面一句中的「毒」是仄聲(不是按普通話讀音,應按「詞韻簡編」為準,以後不再重複這一說明),而該處當平,故改「流毒」為「邪靈」。下片中「禍殃後代最可憐」,「可」是仄聲,但此處當平,故改為「堪」;下一句中「退出惡黨」之「出」是仄聲,此處當平,故改「退出」為「離開」。作者在來稿中問:「咱」字在詞中能不能用?本想用「咱娃」。「咱」字偏於口語,因此偏「俗」。這裡說的「雅」「俗」是文體風格,沒有高下之分。唐詩、宋詞以「雅」為上,求「雅」;元曲則不避俗,甚至避「雅」求「俗」。以保持文體風格來講,這裡不宜用「咱」。如果作者是寫曲而不是寫詞,當然以「咱」為好。 原稿: 原稿中有四首詩,作者只寫了自己所在地的地名和筆名,「詩四首」是編者所加。為了大陸弟子的安全,地名也刪去了。請作者原諒,並建議以後最好不在來稿中寫地名。其中第二首:清蓮贊:濁世清蓮不染污,芳姿仙骨超凡俗。花開雨後九州艷,「光耀人間三界出」。其中第三首:退黨洪勢:「九評」利劍除邪黨,「三退」大潮驚赤龍。垂死掙扎興惡浪,難逃洪勢滅亡中。 修改與評註: 作者第二首的「注」說:「末句引用師尊《志不退》中詞句」。這裡請所有作者注意:請不要在自己的詩作中引用師尊的原文(無論加不加引號)。因此第四句中「光耀」改為「德惠」,作者的「注」也刪去。第三首中「九評」「三退」不必加引號,「注」中對詞語的解釋也沒有必要,因此都刪去了。凡是作者加了引號或者「注」而發表時被去掉的,都是因為不必要或者不妥當,以後不再重複說明。 原稿:詩三首 做好「三件事」:學法煉功當自強,恩師教誨記心上。法徒正念神功顯,不畏艱險救人忙。講清真相眾生醒,「三件事」中鑄輝煌。歸:大漠孤煙落花飛,紅塵悲笑淚成堆。進進出出迷中醒,亙古誓約知是誰。助師正法擁精進,了卻洪願度眾歸。泰山頌:躬身禮翩翩,海闊容大千。俯首看旭日,抬頭見飛天。 修改與評註: 第一首第二句韻腳「上」是仄聲,而「忙」、「煌」是平聲。雖然六句以上的詩歌我們允許平、仄相押(作為轉韻處理),如果能避免,還是避免為好(有意當作表現手段的除外)。因為可以容許,所以昨晚沒有修改就登載了。但今天早上寫此評議時注意到,前兩句換位後不但能避免平仄相押,而且比原作更合思維順序,因此把前兩句的順序換過了。第二首首句「大漠孤煙落花飛」形像上有些不協調。詩歌是最講究形像思維的文體,除了考慮字、詞、句的內涵外,還要考慮它們構成的形像是否合理、是否美好。「大漠孤煙」之處無花可落,在形像上不合常理。第二句「淚成堆」也是:淚水堆不起來,在形像上就不合常理。說「淚成河」「淚成濤」可以理解,因為都是水,只是多少不同,誇張一下就行了。第三首第二句「海闊容大千」,「海」與「泰山」沒有必然聯繫,因此有些突兀難解,故改為「胸闊容大千」。但後兩句「俯首看旭日,抬頭見飛天」卻是形像生動而且美好的擬人寫法。 原稿: 學法有感 修改與評註: 作者原來的八首小詩,內容都不錯,也寫得通順流利,但只登了前面四首(排列次序稍有改動)。第五首「幸運」,尾句韻腳「度」是仄聲,而前一韻腳「徒」是平聲。四句的小詩我們一般限定「平仄不相押」。後面三首的韻腳,「明音」,「塵、生」,「生、春」都只是讀音相近而韻部不同。在中國南方的某些省份,其地方音中是不嚴格區分「詞韻簡編」中的「第六部 (平聲: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通用)」和「第十一部 (平聲:八庚九青十蒸通用)」的。至於「音」字則又屬「第十三部 (平聲:十二侵[獨用])」。作者以後用這兩個韻部的字時,可以多查一查「詞韻簡編」,確認是同韻了,再寄來投稿。作者如果能將這四首詩的韻腳改一改,使其押韻,並基本保持或更加豐富其內涵,還可再寄來投稿。 *正見網2008年09月19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 感悟(共六首) 評註: 這兩首小詩的韻腳:「塵、驚」和「塵、生」,與上面「學法有感」一篇的三首小詩情形一樣。但因「一念金光閃,十方天地驚」確是難得的好句子,因此就決定先登載了,再向讀者建議修改韻腳。至於作者第二天又接連在三首詩中出現同樣的韻腳問題,那是審閱這兩首詩時沒能預料到的。請作者仔細考慮一下,能將這兩首詩的韻腳改正過來(「一念金光閃,十方天地驚」兩句儘量不改為好)。 原稿: 詩二首 評註: 詩歌本不長於說理,但這首小詩把過去修煉界的一個大道理講得很清楚,而且因為反覆使用了「……來……去」這一特殊表達方式而使此詩顯得靈動、活潑,並且加深了讀者的印象。好詩。 原稿: 詩旗--獻給《正見》大法弟子詩人們:詩旗千古獵,我輩正當時。蘭章爭燦爛,正法緊隨師。 修改與評註: 作者此處用「獵」字,是想形容「詩旗」迎風展卷的聲音,本當用「獵獵」,但因五言句空間小,就省略成「獵」字了。漢語的迭音詞有不同的構成方法,其中有些可以省略成一個字,有些卻不能。凡是取一個字的本義,迭用後強調、加深其原義而構成的迭音詞,就可以省略成一個字。比如「茫茫」、「惶惶」、「夭夭」、「灼灼」(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單用這些迭音詞中的一個字時,其意義也相同或基本相同;凡是取一個字的聲音,通過構成迭音詞來形容、摹擬某種聲響的情形,就絕不能省略為一個字,因為它和原來那個字的意義毫無關係,單用時只能理解為原來那個字的本義。比如「關關」、「恰恰」(比喻鳥的鳴叫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詩)、「呼呼」(形容風聲),這些迭音詞就不能省略成一個字。「獵獵」是屬於後一類的,因此不能省略為一個「獵」字,不然就成了「狩獵」的意思了。當然也有一些迭音詞是兼屬兩類的,比如「恰恰」,用作副詞表示「剛好」時,就和「恰」字同義了。由於上述原因,首句中「千古獵」改成了「何人執」,成了問句。這不但避免了形聲詞造成誤解的問題,而且和第二句「我輩正當時」前後呼應,顯得結構更緊密、有力,情緒更爽朗、自豪。 原稿: 行者與覺者 修改與評註: 此詩尾句失韻:「升」不押「同」,因此最後兩字「飛升」改為「升空」。「同」「升」分屬《詞韻簡編》的「第一部(平聲:一東二冬通用)」和「第十一部(平聲:八庚九青十蒸通用)」。我們簡稱這一錯誤為:「東冬」與「庚青」混押,或直稱:「東冬」不押「庚青」。這一混押的錯誤非常普遍。有的作者已經發表了很多詩作了,但還是偶爾犯這個混押的錯誤。本詩作者的作品筆觸凝練、質感很強,在詞義辨析和構句方法上也比較細緻、流暢。象這一類失韻,就很令人意外。如果作者屬於北方某些地方的人,地方話中對這兩個韻部的字不太分別,不妨把這兩個韻部列印出來,經常瀏覽一下,熟悉以後就沒有問題了。 原稿: 莫有罪 評註: 從迄今為止作者所投的詩作來看,作者在文字、見識(典故)方面有一定的修養,在鍊字、構句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有了這些基礎,加上不懈的努力,特別是大法弟子從法中得來的智慧,是滿可以成就一個好詩人的。但我們在正見上發表的詩歌是非常特殊的:他要針對各種文化層次的人(包括弟子和常人),因此稍微古奧一點的內涵、稍微冷僻一點的字,都可能造成一些讀者的不理解。因此在這裡寫詩其實要求很高:要有深刻的內涵;要符合大法的法理;要文字淺顯、明白、通順、易懂;要各種文化層次的人都有所得,甚至都稱讚你寫得好,因為這樣才有救人的作用。因此我們還真得學一學白居易的詩風,而不能學韓愈的風格。作者的詩作,含蓄、深刻有餘而明白淺顯不足。另外,從作者的用字和用韻來看,使人有暗淡、壓抑的感覺,似彤雲低壓;缺乏明朗、爽快和光亮感。從起句和對句尾字的平仄擺放上看,讓人感到作者心中隱隱有不斷起伏的矛盾衝突。我的感覺不一定都對。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多學法、多與同修交流。心中的霧氣清除了,詩作就會明亮、開朗起來。作者現在的作品,能看懂的人不多。為了讓更多的讀者讀懂作者的詩歌,一方面儘量寫得淺顯一些,另一方面可以酌情加一些註解,把自己作品中較難理解的詞彙、典故解釋一下。寫作、發表詩歌的目地是為了和讀者交流和分享,如果他們看不懂,就不能起到這個作用了。 *正見網2008年09月18日審閱後未予登載的詩歌: 原稿: 有這樣一種快樂與您分享(原詩沒有標點,以下用小短線分開詩行) 評註: 作者這篇作品內涵很好,構思的表達方式也是可行的。從文字的明朗、直率可以看到作者坦誠的心胸。這篇作品不能登載的唯一原因就是它還不能滿足詩歌的基本要求。只要把上面分行的短線改成合適的標點,它就是一篇道地的散文。詩歌與散文的區別完全不在於它們的分行形式。一篇好的新體詩,你把它排成散文的形式,甚至補上省略了的各種詞類,你仍然能明顯的感覺到它的詩歌所特有的因素來,你會把它當作詩而不當作散文。 詩歌的因素是什麼?首先,它要有韻感,也就是要押韻。有人說,新詩可以不押韻,這是完全錯誤的。中國人有這種觀點是從翻譯外文詩以後才興起來的。外國的十四行詩,其格律要求不比中國的格律詩少:詩行、音步的數目(相當於中國詩的句數和每句字數),韻腳的多少和位置擺放(這比中國格律詩的要求更嚴),但是用中文翻譯過來以後,這些全都沒有了,連押韻這個最基本的要求都很難保住,這就讓一些似懂非懂的人得出了外文詩不押韻的結論。至於以後外國也真的有人說新詩可以不押韻的,那是人類普遍敗壞在詩歌領域的反映而已。其次,詩歌要有節奏感,反映到文字上就是句子的句讀模式。古代詩歌,無論七言、六言、五言、四言,句讀方式都是固定的。就是這樣,還不斷有人讀錯自己的詩作,至於寫新詩的人,多數對句讀是一無所知的。「節奏是音樂的靈魂」,句讀在詩歌中的作用就和節奏在音樂中的作用一樣。對此沒有概念的作者,請參閱正見網上「詩歌常識」裡面「句讀」篇。(「詩歌常識」:網上聯接http://www.zhengjian.org/zj/123,89,251,1.html) 再其次,詩歌的語言十分精煉。這也是現在寫詩的人,特別是寫新詩的人,在寫作中最大的一個弱項。詩歌不象散文,多說兩句也沒關係,寫詩歌要做到「惜字如金」,能不用的字全都砍掉。當然這也和作者的文字修養有關係,你認為必須要那樣寫才清楚,別人可能還能砍下許多字來,一點不縮小作品的內涵。象上面這篇作品,很多字都是不必要的,都可以砍掉而又保存其內涵。 如果作者希望學習詩歌的寫作,請先讀一下正見網上的「詩歌常識」,能懂多少懂多少,只要對押韻有了概念,就可以一邊寫一邊學,逐漸的掌握詩歌寫作的基本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