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中醫方劑各論(第十四章)瀉火之劑

李應達


【正見網2009年04月19日】

火者,氣之不得其平者也。五臟六腑,各得其平,則榮衛沖和,經脈調暢,何火之有;一失其常度,則沖射搏擊而為火矣。故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也。有本經自病者,如忿怒生肝火,勞倦生脾火之類是也;有五行相剋者,如心火太盛,必克肺金,肝火太盛,必克脾土之類是也;有臟腑相移者,如肝移熱於膽,則口苦,心移熱於小腸,則淋秘之類是也。諸病之中,火病為多,不可以不加察也。有以瀉為瀉者,大黃、芒硝、連、梔、柏之類是也;有以散為瀉者,羌、防、柴、葛,昇陽散火之類是也;有以滋為瀉者,地黃、天冬、玄參、知母之類,壯水之主,以制陽氣是也;有以補為瀉者,參、耆、甘草,瀉火之聖藥是也。

1、黃連解毒湯

主治: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咽干,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

組成: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等分。

方義:此手足陽明、手少陽藥也。三焦積熱,邪火妄行,故用黃芩瀉肺火於上焦;黃連瀉脾火於中焦;黃柏瀉腎火於下焦;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從膀胱出。蓋陽盛則陰衰,火盛則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藥,抑陽而扶陰,瀉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絕之水也。然非實熱,不可輕投。

2、半夏瀉心湯 (仲景)

主治:治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身寒而嘔,飲食不下,非柴胡證。

組成: 半夏(半升)、黃連(一兩)、黃芩、甘草(炙)、人參、乾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方義:此手少陰、足太陰藥也。成氏曰:否而不泰為痞。苦先入心,瀉心者必以苦,故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以降陽而升陰也;辛走氣,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乾薑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欲通上下、交陰陽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參、甘草、大棗為使,以補脾而和中,則痞熱消而大汗以解矣。

3、白虎湯 (仲景)

主治:治傷寒脈浮滑,表有熱,裡有寒;及三陽合病,脈浮大,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頭上生汗,手足逆冷,自汗出者。

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先煮石膏數十沸(味淡難出),再投藥、米,米熟湯成溫服。

方義:此足陽明、手太陰藥也。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故以知母苦寒為君;熱則傷氣,必以甘寒為助,故以石膏為臣;津液內爍,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氣緩之為使,不致傷胃也。又煩出於肺,躁出於腎,石膏清肺而瀉胃火,知母清肺而瀉腎火,甘草和中而瀉心脾之火,或瀉其子(肺),或瀉其母(心),不專治陽明氣分熱也。

4、龍膽瀉肝湯 (《局方》)

主治:治肝膽經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組成:龍膽草(酒炒)、黃芩(炒)、梔子(酒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酒洗)、生地黃(酒炒)、柴胡、甘草(生用)。

方義:此足厥陰、少陽藥也。龍膽瀉厥陰之熱(肝),柴胡平少陽之熱(膽),黃芩、梔子清肺與三焦之熱以佐之;澤瀉瀉腎經之濕,木通、車前瀉小腸、膀胱之濕以佐之;然皆苦寒下瀉之藥,故用歸、地以養血而補肝,用甘草以緩中而不使傷胃,為臣使也。

5、清胃散 (東垣)

主治:治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其牙喜寒惡熱;或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頰腮腫痛。

組成:生地黃、牡丹皮、黃連、當歸、升麻。一方加石膏。

方義:此足陽明藥也。黃連瀉心火,亦瀉脾火,脾為心子,而與胃相表裡者也;當歸和血,生地、丹皮涼血,以養陰而退陽也;石膏瀉陽明之大熱,升麻昇陽明之清陽,清升熱降,則腫消而痛止矣。

6、甘露飲 (《局方》)

主治:治胃中濕熱,口臭喉瘡,齒齦宣露,及吐衄齒血。

組成:生地黃、熟地黃、天冬、麥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枇杷葉、甘草,等分。每服五錢。

方義:此足陽明、少陰藥也。煩熱多屬於虛,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腎胃之虛熱,瀉而兼補也;茵陳、黃芩之苦寒,折熱而去濕;火熱上行為患,故又以枳殼、枇杷葉抑而降之也。

7、導赤散 (錢乙)

主治: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咬牙口渴。

組成:生地黃、木通、甘草梢、淡竹葉,等分煎。

方義:此手少陰、太陽藥也。生地涼心血,竹葉清心氣,木通降心火,入小腸,草梢達莖中而止痛,以共導丙丁之火(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由小水而出也(小水小便也)。

8、蓮子清心飲 (《局方》)

主治:治憂思抑鬱,發熱煩躁:或酒食過度,火盛克金,口苦咽乾,漸成消渴,遺精淋濁,遇勞即發,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夜靜晝甚;及女人崩帶。

組成:石蓮肉、人參、黃耆、茯苓、柴胡(三錢)、黃芩(炒)、地骨皮、麥冬 車前子、甘草(炙,二錢。)空心服。

方義:此手足少陰、足少陽、太陰藥也。參、耆、甘草所以補陽虛而瀉火,助氣化而達州都(膀胱也,氣化則能出);地骨退肝腎之虛熱,柴胡散肝膽之火邪,黃芩、麥冬清熱於心肺上焦;茯苓、車前利濕於膀胱下部;中以石蓮清心火而交心腎,則諸證悉退也。

9、普濟消毒飲 (東垣)

主治: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組成:黃芩(酒炒)、黃連(酒炒,五錢)、陳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參(二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黏子、薄荷(一錢)、僵蠶、升麻(七分) 柴胡、桔梗(二錢。)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亦有加大黃治便秘者,或酒浸,或煨用。

方義:此手太陰、少陰、足少陽、陽明藥也。芩連苦寒,瀉心肺之熱,為君;玄參苦寒,橘紅苦辛,甘草甘寒,瀉火補氣,為臣;連翹、薄荷、鼠黏辛苦而平,藍根甘寒,馬勃、僵蠶苦平,散腫消毒定喘,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之陽氣不得伸,桔梗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為使也。

10、蒼耳散 (無擇)

主治:治鼻淵(鼻流濁涕不止曰鼻淵,乃風熱爍腦而液下滲也。)

組成:白芷(一兩)、薄荷、辛夷(五錢)、蒼耳子(炒,二錢半。)為末。食前蔥、茶湯調下二錢。

方義: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凡頭面之疾,皆由清陽不升、濁陰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陽明,上行頭面,通竅表汗,除濕散風;辛夷通九竅,散風熱,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頭腦;蒼耳疏風散濕,上通腦頂,外達皮膚;薄荷泄肺疏肝,清利頭目;蔥白昇陽通氣,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濁降,風熱散而腦液自固矣。

11、真人活命飲

主治:治一切癰疽腫毒初起未消者。

組成:金銀花(三錢)、陳皮(去白)、當歸(酒洗,錢半)、防風(七分)、白芷、甘草節、貝母、天花粉、乳香(一錢)、沒藥(二味另研,候藥熟下)、皂角刺(五分)、穿山甲(三大片,銼,蛤粉炒,去粉用。)用好酒煎。毒在上飽服,在下飢服;善飲者多飲酒以行藥勢。忌酸物、鐵器(酸性收斂,凡藥多忌鐵)。

方義:此足陽明、厥陰藥也。金銀花散熱解毒,癰疽聖藥,故以為君;花粉清痰降火,白芷除濕祛風,並能排膿消腫,當歸和陰而活血,陳皮燥濕而行氣,防風瀉肺疏肝,貝母利痰散結,甘草化毒和中,故以為臣;乳香調氣,托裡護心(能使毒氣外出,不致內攻),沒藥散瘀消腫定痛,故以為佐;穿山甲善走能散,皂角刺辛散剽銳,皆厥陰陽明正藥,能貫穿經絡,直達病所,而潰壅破堅,故以為使。加酒者,欲其通行周身,使無邪不散也(此藥當服於未潰之先,未成者散,已成者潰;若已潰後不可服)。

12、辛夷清肺飲

主治:治鼻痔。鼻痔者,由肺氣不清、風濕郁滯而成,鼻內□肉結如榴子,漸大下垂,閉塞孔竅,使氣不得宣通。兼節飲食、斷厚味、戒急暴、省房欲,愈後庶不再發。

組成:辛夷(六分)、黃芩、山梔、麥門冬、百合、石膏、知母(各一錢)、甘草(五分)、枇杷葉(三片,去毛)、升麻(三分)、上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