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92):蔚越夔隆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03日】

蔚(ㄨㄟ?)。(wèi)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以邑名為姓。周宣帝時,鄭國公子翩被封於蔚邑(今山西省平遙縣和靈丘縣一帶),世稱蔚翩。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封邑名命姓。

2、以地名為姓。南北朝時,北周宣帝置蔚州(今河北省蔚縣),蔚州人有的以蔚為姓。

【郡望】

琅?郡:秦始皇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東南部諸誠、臨沂、膠南一帶。
  
【堂號】

1、清慎堂:明朝時蔚能,官拜光祿寺卿,後又升禮部右侍郎,仍掌寺事。他任光祿寺卿超過30年,清慎守法,從未取過俸祿之外的一絲一毫。先後在光祿寺為官的官員,都不如他清廉。

2、蔚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琅?堂」等。

【歷史人物】

蔚昭敏

蔚昭敏,字仲明,宋代開封祥符人,家學淵源。父親蔚興,事周世宗,親歷數次戰伐皆有功,後又跟從宋太宗平太原,功高厥偉,最終封為龍尉都虞侯。

真宗為襄王時,昭敏自東班殿侍衛,被選隸襄王府。真宗即位,授蔚昭敏為西頭供奉官,累遷崇儀使、冀貝行營兵馬都監。契丹以五千騎兵突攻冀州城南,昭敏率部兵與之交戰,大敗之,得其器甲無數,賊兵逃遁逸去,而全師卻沒損失一人。

咸平四年,昭敏升領順州刺史、定州行營鈐轄兼押大陣,又為鎮、定、高陽關三路先鋒。契丹再次入寇,帝北巡至大名,契丹退而進逼莫州,昭敏與范廷召追敵至莫州東三十裡,斬首萬餘級,生擒賊兵甚多,契丹最終拋卻器甲遁去。

接著他因功拜唐州團練使,累遷至殿前副都指揮使,再遷都指揮使、保靜軍節度使。以足部有疾,不良於行,帝特別下令,命他入謁晉見時,無須跪拜。卒,贈侍中。

越(ㄩㄝ?)。(yuè)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以國名為姓。因為大禹治水有功,成為禹王。禹王死後,他的兒子啟,不經四岳選舉,就繼承了父親的職位,開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襲制代替了四岳選舉的禪讓制,建立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夏朝傳了五代到少康時,少康將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無餘的後人建立了越國。春秋時,越國被楚國所滅,越國的公族子孫有的便以原國名為姓。

2、出自越王勾踐之後,以國名為姓,稱越氏。

3、出自北方鮮卑族越勒氏、越質詰氏所改。北魏孝文帝時,鮮卑族有越勒氏、越質詰氏,入中原後有的改為越氏。

【郡望】

晉陽郡:春秋戰國時為晉陽邑,秦漢時為晉陽縣,是太原郡的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源鎮。

【堂號】

伸知堂:伸知,意思是在別人面前難伸,在知己面前要伸。春秋時,齊國賢人越石父被人陷害,因罪被拘為人勞役。齊國相國晏嬰到晉國去,在路上遇到了越石父,就賣掉自己拉車的左驂(車左邊的馬)把他贖罪釋放,又用車載他回家。到家後,晏嬰沒有向他說一聲,就進入內室。過了很久,晏嬰尚未出來,越石父請求離去,晏嬰感到很驚異,他說:「晏嬰雖然德行不好,可是也把您從困厄中解救出來,為什麼您這麼快就要離去呢?」越石父說:「我聽說道德高尚的君子,在不知道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受委屈,但對於知己的人,意志應該得到伸展。我被人拘役為奴僕,那是他們不知道我,您既然因為了解我而把我贖出來,便是我的知己。知己的人對我仍不以禮待,還不如為人奴僕呢!」於是晏嬰把他請入內室,待為上賓。

【歷史人物】

越石父

越石父,晉國中牟人,賣身作奴隸。在他身上有這麼個故事:

齊國的宰相晏子出使晉國完成公務返國的途中,路過趙國的中牟,遠遠的瞧見有一個人頭戴破氈帽,身穿反皮衣,正從背上卸下一捆柴草,停在路邊歇息。走近一看,晏子覺得此人的神態、氣質、舉止都不像個粗野之人,為什麼會落到如此寒傖的地步呢?於是,晏子親自下車詢問:「你是誰?是怎麼到這兒來的?」
  
那人如實相告:「我是齊國的越石父,三年前被賣到趙國的中牟,給人家當奴僕,失去了人身自由。」

晏子又問:「那麼,我可以用錢物把你贖出來嗎?」越石父說:「當然可以。」於是,晏子就用自己車左側的一匹馬作代價,贖出了越石父,並同他一道回到了齊國。
  
到家以後,晏子沒有跟越石父告別,就一個人下車徑直進屋去了。這件事使越石父十分生氣,他要求與晏子絕交。晏子百思不得其解的說:「我過去與你並不相識,你在趙國當了三年奴僕,是我將你贖了回來,使你重新獲得了自由。應該說我對你已經很不錯了,為什麼你這麼快就要與我絕交呢?」
  
越石父回答說:「一個自尊而且有真才實學的人,受到一般粗人的輕慢,是不必生氣的;可是,他如果得不到知書達禮的朋友真誠相待,他必然會憤怒!任何人都不能自以為對別人有恩,就可以不尊重對方;同樣,一個人也不必因受惠而卑躬屈膝,喪失尊嚴。您用自己的財產贖我出來,是您的好意。在回國的途中,您一直沒有給我讓座,我以為這不過是一時的疏忽,沒有計較;現在到家了,您卻只管自己進屋,竟連招呼也不跟我打一聲,這不說明您依然把我當奴僕看待嗎?因此,我還是去做我的奴僕好了,請您再次把我賣了吧!」
  
晏子聽了越石父的這番話,趕緊向越石父道歉並誠懇的說:「我在中牟時只是看到了您不俗的外表,現在才真正發現了您非凡的氣節和高貴的內心。請您原諒我的過失,不要棄我而去,行嗎?」從此,晏子將越石父尊為上賓,以禮相待,漸漸的,兩人成了相知甚深的好朋友。


夔(ㄎㄨㄟ?)。(kuí)

【歷史來源】

1、以人名為姓。堯帝和舜帝時,有個叫夔的樂正。《呂氏春秋》上有「夔一足」的記載。魯國國君向孔子請教,問「夔一足」怎樣理解?孔子回答說,古時舜帝為用音樂作輔助,使天下安定,於是讓夔當樂官,讓他主持這方面的工作。夔充分發揮了積極性、創造性,制定了樂律,成績非常突出,舜帝很高興地說,有夔這樣的能人,一個也就足以辦成事了。後來人們誤傳這位樂官叫夔一足,只有一條腿。夔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夔姓。
註:夔,原指龍形動物,可能是黃帝族龍圖騰的分支。

2、出自於羋姓,以國名為姓。春秋時,楚國國君熊繹的6世孫叫熊摯,他的後代受封於夔城(今湖北省秭歸),建立夔國(秭歸東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國的故址),後來又被楚國所滅,所以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夔為氏。

【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堂號】

相漢堂:漢代時的夔安,才能出眾,敏捷干達,十分賢明,為丞相。

【歷史人物】

夔安

夔安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太祖武帝石虎手下丞相,他聰敏而才能卓越,十分賢明,不僅在行政事務上卓有見地,將後趙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軍事指揮上也獨樹一幟。

後趙建武五年(公元339年)農曆8月,東晉王朝的鎮東大將軍庾亮鎮守武昌,派遣手下大將毛寶、樊峻駐戍邾城。

後趙太祖十分討厭東晉的外戚庾亮,便以夔安為中堅將軍大都督,率石鑒、石閔、李農、張貉、李菟等五將軍領兵五萬人攻擊荊州、揚州北鄙,另派二萬騎兵攻邾城。

夔安採取了高明的戰略,不斷消滅晉軍的戰鬥力量。當時庾亮擁有二十四萬晉軍,軍力遠高於後趙,但手下毛寶在夔安的緊緊圍逼下,不斷求救於庾亮,而庾亮自以為城池固若金湯,只是不時遣兵出救而已。結果出援之兵不斷被夔安消滅,致使自己防禦日漸空虛,形成此消彼長之勢。

到了農曆9月,夔安手下的石閔擊敗晉軍於沔陰,殺其將軍蔡懷;夔安又指揮李農領軍攻陷了沔南;朱保也擊敗晉軍於白石,殺鄭豹等五將軍;張貉則攻陷邾城,殺死晉軍六千餘人。毛寶、樊峻被迫棄城突圍出走,在長江邊被夔安率輕騎追上,將毛寶、樊峻逼入江中溺死。

之後,夔安率後趙大軍進據胡亭,再進逼江夏;東晉的義陽將軍黃沖、義陽太守鄭進等皆降於夔安。隨後,夔安再次率軍進圍石城,當時東晉的竟陵太守李陽拒戰,夔安一舉破之,斬首五千餘級,聲威大振,東晉朝廷一時惶恐。

在消滅了東晉的大半軍力之後,夔安指揮退兵,回途中還順帶攻克了後漢國的東部,挾持七千餘戶遷於幽州、冀州,充盈了後趙北部。後趙太祖對夔安的軍事才能皆十分讚賞,一直予以重用。


隆(ㄌㄨㄥ?)。(lóng)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地名。根據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記載,隆邑,原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屬地,故址在今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一帶,但另一說在山東省泰安市鄉城,所以有待進一步考證。後來居住在隆邑的主民中,有些便以居邑名稱為姓。

2、源自於匈奴族,出自西漢時期匈奴左大且渠都隆奇,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根據史籍《路史》記載,西漢朝初年,在與中央王朝有關係密切的匈奴族人之中,有人以諧音漢字隆為漢化名字,當時就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隆疆。隆疆,原名叫都隆奇。西漢宣帝劉詢地節二年(西曆前68年)壺衍硤單于逝世,虛閭權渠立為單于,都隆奇是虛閭權渠單于王妃顓渠閼氏的弟弟,官為左大且渠(相當於左丞相)。虛閭權渠單于一直謀求與西漢王朝之間的和親,但目的還未達到,就在西漢神爵二年(西曆前60年)逝世。當時,匈奴郝宿王刑未央分別派人至各地召見諸王,來王帳商議立單于之事。但諸王們還未至,顓渠閼氏就乘機聯合其弟左大且渠都隆奇立右賢王屠耆堂為握衍朐硤單于。握衍朐硤單于繼位後,盡殺虛閭權渠時用事貴人刑未央等,又盡免虛閭權渠子弟近親,而自以其子弟代之。之後,握衍朐硤單于重用顓渠閼氏弟都隆奇,當即與漢王朝復修和親,並派遣其弟伊酋若王勝之入漢王朝都城咸陽獻貢求見。都隆奇,在握衍朐硤單于執政期間,一直是匈奴與漢朝通好的使者,他取漢名為隆疆,意為匈漢兩疆和平興隆。在都隆奇(隆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漢化之名為姓氏,而此族後隨呼韓邪單于一起歸於漢朝,逐漸融入漢族。隆氏族人大多尊奉隆疆為得姓始祖。

【郡望】

南陽郡:戰國秦昭王時置郡。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堂號】

翕然堂:明朝時,有隆光祖,嘉靖進士,任儀制郎中。因議事時識大體,顧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張居正不和,回家隱居。不久後,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職。凡是被張居正罷官的忠臣,他全部起用。皇帝稱讚他清直,又升他為尚書。他又推薦了顧憲成、許孚遠等22人。時論翕然(當時的輿論都盛讚他)。卒後諡莊簡。

【歷史人物】

隆英

隆英,明代利澤人。宣德時中舉人,任南宮縣令。他儉樸醇厚、節約成性,認為農事耕作,攸關民生,所以愛民如子,為官廉潔,頗有古代循吏作風。

他當縣令時,京城來了神武二衛指揮官,手持公文到來,要求給地,讓軍隊建屯設防。隆英對他們不加禮遇,而且毅然替縣民爭取權益,說:「我們縣裡沒有閒置的土地。只有我大堂前是空地,其餘都是我縣老百姓日常賴以維生的產業。這命令我無法照辦!」

指揮知道他廉潔耿直的氣節不可改變,只得離開。

隆英後來官至御史。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