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煉故事:丘處機難改定數

莫求


【正見網2009年07月20日】

道家高人王重陽有一位弟子名叫丘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大概是由於武俠小說的原因吧,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他。然而他並不是武俠小說中描述的俠客,他是古代的一個修道人。我今天就給大家講一個他修煉中的故事。

丘處機得道法後,一路雲遊乞討來到了陝西寶雞溪。他便在那兒開掘一洞穴作為居所,名為長春洞。他在此洞內清修,日夜打坐,幾乎沒有一點日用品,餓了便出去討口飯吃,冬天常常饑寒交迫。他在溪苦修六年,沒添過一件新衣服,他不管春夏秋冬,常披一件破蓑衣,人稱“蓑衣先生”。

當時丘處機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獨居長春洞修煉,所以遇到的魔障之一就是寂寞與孤獨。最終他戰勝了這一魔障,堅持了下來,在溪一呆就是六年。後來因為龍門洞比溪更為偏遠,更加遠離塵世等原因,丘處機便遷到了那裡。他到龍門洞後仍象在溪一樣,苦修道法,日夜打坐,每日只食一餐。

話說在龍門洞前有一顆千年古松,這棵古松與丘處機朝夕相伴。此時丘處機在這種苦修狀態中,已經有了神通。某年春天,丘處機運用神通知道這顆古松將遭砍伐之劫,他想保護那棵古松,於是就每日在古松下打坐。

恰好當時隴州劉縣令要在清明節時改葬自己去世多年的父親,想做口棺材。他派都頭帶著十幾個差人,到附近山林中尋找木材。差人中有人知道龍門洞前有千年古樹,就帶領大家前往。他們尋到了龍門洞,丘處機起身施禮,問清他們的來意後就請他們手下留情,放過此樹。差役堅持要砍這顆樹,丘處機則堅持不讓他們砍,雙方爭執起來。其實古代的差役還是蠻講道理的,沒有強行砍伐,最後雙方決定到縣衙去理論一番。

到了縣衙,劉縣令問丘處機為何妨礙公務。丘處機說道:且聽貧道解釋,大人安排差官砍樹,可否令其專砍龍門古樹?接著就把經過講了一遍。劉縣令聽後對差人們喝道:本縣只是叫你們到附近山中尋找木料,誰知你等竟膽敢到靈山寶地去伐古樹,還不給我退下!同時還親自向丘處機陪禮道歉。

隨後劉縣令還把丘處機請到自己家中做客,並請他留下墨寶。丘處機索筆題詩道:
  
清夢軒中清士居,士居清境養真如。
真如養就清無夢,無夢清歡樂有餘。

此詩用了五個“清”字,意在提示劉縣令要做個清官。劉縣令見天色已晚,便請丘處機在家中過夜。丘處機便在劉縣令家打坐過夜。坐到清晨,忽見一高大蒼顏老翁向他施禮說:承蒙關照,今日我將轉生人世。三十年後以十八子為姓,做您弟子。  

丘處機問:先生是誰?那老翁說:我乃十八公是也。言畢不見了蹤影。丘處機心想:“十八公”三字,乃是一個“松”字。想罷暗叫:不好!不曾想古松還是遭劫喪命。丘處機忙起身辭別縣令急回龍門洞,他剛到山口,就遠遠的看見那棵古松不見了,走近一看一村夫正在那裡截伐早已砍倒的古松。丘處機問他伐古樹何用,村夫答道:“作房梁”。

丘處機聞言嘆道:看來一切都自有定數。我能阻止此樹不被公差砍伐,卻沒有料到它會喪命於樵夫之手。

看了這則故事,很多地方都令人感嘆:丘處機遠離塵世進行苦修,真的使人感嘆過去修煉之難;劉縣令與他手下的差人都很講道理,可見古代的社會絕非共產邪黨描述的那樣黑暗,其實共產邪黨的統治才是真正的黑暗,它之所以抹黑古人完全是為了欺騙人民;古松被砍伐後其元神竟將會轉生人世,可知輪迴真有,無神論才是真正的謬誤。

然而最令人驚嘆的卻是:丘處機知道古松將遭砍伐之劫後,費了好大心思最終也改變不了此一定數,真的是定數難違呀!我不由得由此想到了此時關係到無數中國人民生死的一個大定數:“天滅中共邪黨”。然而現在還有不少人還不相信。

其實大家想一想:中共邪黨幾十年來迫害死了八千萬中國人民,又搞的貪腐遍地,環境惡化,豆腐渣工程更是遍地都是,成為一顆顆危害人民的定時炸彈,現在甚至還用活摘器官的方式迫害死了大批法輪功修煉者。中共邪黨真的已是惡貫滿盈了,善惡到頭終有報,終結邪黨的大惡報必定會來。到時一切不願聲明退出的黨、團、隊的人們,都將兌現他們為邪黨犧牲一切的誓言,成為邪黨的陪葬。因為人的誓言是會算數,人不看重自己的誓言,可神卻不會忘。

再從另一個角度講,一個人選擇加入黨、團、隊,他就是選擇去支撐、壯大中共邪黨,那麼他要是不聲明退出的話,中共邪黨的罪也就有他的一份,他最終也將會在滅亡邪黨的大惡報中遭災。

神是慈悲的,上天早已將中共邪黨必然滅亡的定數透露給人。2002年在貴州境內發現了一塊 “藏字石”,五百年前崩裂的巨石斷面內驚現六個排列整齊的大字:“中國共產黨亡”,其中那個“亡”字特別的大。現在法輪功修煉者們為了救人更是不懼邪黨的迫害,廣泛勸人退出中共邪黨組織,到09年7月中旬已有超過5700萬人聲明退出黨、團、隊。

在這裡,我真心的奉勸所有曾加入過邪黨黨、團、隊的人:趕快聲明退出一切邪黨組織(可用化名),天滅中共是絕不可違的天意,不聲明退出邪黨組織,就是選擇與邪黨共存亡,就是選擇給中共邪黨當陪葬。趕快退出一切邪黨組織,迎接光明的未來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