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屈建祭父不薦芰

沉思 整理


【正見網2009年07月29日】

當我們越懂得正本溯源、仔細回顧過往,就越知道以史為鑑而溫故知新;當我們越關注傳統、發掘歷史的印證,就越清醒的認識到現世面臨的苦厄。古典之所以重要,古籍之所以不可不讀,是因為其中傾注了神對人類道德、生活準則的教誨、指導與引領!我們從中可以匡正不良習性、汲取新生力量;從中可以擴大心量、冥契古今而重現神傳道統、趨吉避凶。

「德」與「禮」一直是先秦時期周人意識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這種觀念,在《國語》一書中一再的被強調。「德」不僅是一個國家興衰的原因,也是一個人成敗的關鍵;「德」與「禮」是密切聯繫著的。有德必守禮,失德必無禮,失德無禮必失國。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守禮」的規範,是對每個人共同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背禮」!失禮一如失德,都是沒有好下場的。請看下面兩則記實:

屈到(楚國卿大夫)愛吃菱角,臨終時特地叫來宗老(卿大夫家中管祭祀的家臣)囑咐說:「祭祀我的時候一定要用菱角。」

到了舉行除喪服的祭禮時,宗老準備進獻菱角,屈建命令他拿掉。宗老說:「這是故老大人囑咐的。」

屈建說:「不對。先父執掌楚國國政,他的法令深入民心而擴及王府,上溯可以追及先王,下效可以指導後世,不單是楚國,便是天下諸侯,也莫不讚譽。那祭祀之法典上有規定:國君之祭用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用羊,曰少牢;士的祭奠,用豬用狗;庶人們祭祖,只用煎魚。

至於籩豆、干肉、魚醬之類,則無論上下尊卑,是大家共同通用的。所以依禮而行,不進獻珍異之物,也不陳列奢侈之品,先父不會因為自己的嗜好而犯國家的常法。」便不用菱角。

夏父弗忌(魯國大夫,複姓夏父,名弗忌)當宗伯,在蒸祭(常備之祭,即冬祭)時,要把僖公的牌位升到閔公之前。宗官司事之臣說:「這不合昭穆(古代帝王之廟,始祖居中,左昭右穆,先左後右,一左一右地依次排列,不能亂)次序。」

弗忌說:「我是宗伯,我說了算!有明德的就是昭,不如他的就是穆,哪有什麼一定的次序!」

宗官司事之臣說:「帝王國君宗廟之中,之所以要有左昭右穆、先昭後穆的次序,就是為了以此排列世襲的先後和貴胄的親疏。祭祀,是昭明孝道的大事。在祭祀時,每人各自向皇天后土、列祖列宗獻上敬意,這是昭明孝道的最高禮儀。所以瞽師和太史記『世系』;宗伯和太祝記『昭穆』;唯恐亂了前後次序。

現在,您卻提出了先考慮明德、後考慮輩分。從契到主癸,論明德沒有比得上湯的;從稷到王季,論明德沒有比得上文王、武王的。可是商人、周人的祭祀,卻從來沒有把湯王或文王、武王提到哪個前面去的,就因為昭穆之序不可逾越啊!魯國根本不可和商、周相比,倒帶頭改起老規矩來了,只怕不可以的吧?」夏父弗忌不聽,還是把僖公提到前面去了。

展禽(即柳下惠,姓展,名獲,字禽,魯國大夫展無駭的後代)說:「夏父弗忌必有災禍。他手下的那個辦事官員的話是順乎禮義的,而僖公其實倒並沒有什麼明德。違背禮義不吉祥;拿違禮之事去訓導人民也不吉祥;更改祖宗神靈牌位也不吉祥;沒有明德卻擠上前去也是不吉祥。

其實這種做法,依我看,違反鬼神之道的有兩項,違背人事之道的也有兩項,還能不遭殃嗎?」展禽左右的人問:「如有災禍,是哪方面的呢?是受刑被殺,還是得病早死?」展禽說:「這倒不知道。如果他身體好,血氣盛,也許會恩寵有加壽終正寢。不過,即使得盡天年,也不等於就沒有災禍了。」

後來,夏父弗忌死時,已經入棺停葬了,棺材卻突然起火,黑煙一直升到天上。

(分別取材自《國語・楚語上和魯語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