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以安民利民為先的陳希亮

大法徒


【正見網2009年10月17日】

宋朝仁宗皇帝在位期間,出了兩位名垂青史的清官:一位是陳希亮,一位是包拯。包拯享有「青天」的美譽;而學者把陳希亮與包拯齊名,足見陳希亮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清官。

陳希亮十六歲那年,他一心想拜師求學,卻遭到他哥哥的反對,他哥哥希望他留下來管理家裡的產業和百姓欠他們的債務。他堅持自己求學的意志,並把那些欠債的人一一找來,當著他們的面,把債券燒毀,然後離家去拜師求學。

在他完成學業以後,也引導哥哥的兩個兒子陳庸、陳諭去念書。結果,他們三人,在天聖八年一起考中了進士,鄉裡的人都很佩服他們,特地的在家鄉立了一面刻有「三俊」二字的匾額,來表彰他們的優秀出眾。

陳希亮從政以後,凡事以「安民、利民」為先,安民利民四字,成了他的座右銘。在宿州任內,發現宿州有一座橫跨汴河的橋,河水和橋底的空間很小,河水一漲,過橋的船隻就會被撞毀,他為了方便來往的船隻,下令改建「飛橋」。

什麼是「飛橋」呢?就是直接橫跨河面,不靠柱子在河水中支撐的橋。這種橋,由於底下沒有柱子,距離河面又高,來往的船隻,再也不必當心會撞到橋上,而導致人亡船毀的命運。

宋仁宗皇帝非常高興,頒旨稱讚,並給予賞賜。而聖旨上同時還特別題到:「陳卿造橋方法極好,各地方都應依照這種方法造橋。」於是從京城地區到泗州一帶,全都用陳希亮的方法,修建了飛橋。

陳希亮被派到滑州上任的時候,正好是遇上黃河大漲水,眼看就要決堤成災。他立刻召集河上使者,並從京城調來一批禁軍,去護衛河堤。那時候陳希亮寄居的房子,正好是在河堤的危險區,有隨時被淹沒的可能。那裡所有的官員和百姓,多次請求他快離開這危險區,他不但沒走,還安穩的睡在床上,繼續指揮抗洪事宜。結果,河水竟奇蹟般的消退了。這件事後,人們更加崇拜、尊敬他,有人把他和漢朝的王尊,相提並論。漢代的王尊,也是遇到水災的時候,把水患轉危為安的奇人。

陳希亮在擔任京西路轉軍使(官至三品)的任內時,石塘河服役的士兵起來叛亂,事發後震驚了整個汝州、洛陽一帶。他得知消息,立刻換上便服,獨自一人策馬出發,在路上遇到了一群叛亂的士兵,他一路跟他們聊天,借著這番對談,了解他們生活狀況後,他對一個老兵說:「你們全到葉縣去,等候我的命令。你們放心,我是一個官吏,希望能了解你們的困苦,會想法子替你們解決困難,我一定會給你們一個交代。」

於是這群叛兵都到葉縣衙門報到,陳希亮趕到葉縣,便對他們說:「如今你們都算自首了,我赦你們無罪。不過,你們一定有帶頭的人吧?」叛兵聽了,立刻跪下來說:「是的,就是周元。」於是陳希亮把周元推出去斬首示眾,其他的人,全部遣送回石塘河,妥善的安排了他們的生活,把剩下的勞役服完。

陳希亮的魄力、智慧和對國家社稷的貢獻,使朝廷在陳希亮與世長辭之後,追贈其為「工部侍郎」。

正是:

債券一把照天焚,
初識君懷慈善心;
飛橋如虹創奇蹟,
更知君為上智人!

(事據《宋史》《清官傳》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