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12月11日】
【原文】
yù huì qiè yǐn ,chén jì chéng mí 。
毓會竊飲,諶紀成糜。
ㄩˋㄏㄨㄟˋㄑㄧㄝˋㄧㄣˇ,ㄔㄣˊㄐㄧˋㄔㄥˊㄇㄧˊ。
毓會竊飲,諶紀成糜。
【注釋】
(1)毓會:鍾毓、鍾會,三國時代魏國太傅鍾繇(yóu,|ㄡ?)的兒子。
(2)竊:偷。
(3)3)諶紀:陳諶、陳紀,東漢太丘長陳寔(shí,ㄕˊ)的兒子。陳寔修德清靜,持心平正,陳諶、陳紀也道德高尚,與父齊名,父子三人被尊稱為“三君”。
(4)糜:粥、稀飯。
【語譯】
鍾毓、鍾會偷喝藥酒,陳諶、陳紀蒸飯成粥。
【人物故事】
鍾毓、鍾會年少時就有美好的聲譽。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聞此事,告訴其父鍾繇說:“可叫你兩個兒子過來。”於是下令召見他們。那時鐘毓臉上冒汗,文帝說:“你的臉為何有汗?”鍾毓回答:“戒慎恐懼,因此汗出如漿。”文帝又問鍾會:“你為何不出汗呢?”鍾會回答:“戒慎敬畏,因此汗不敢出。”
鍾毓、鍾會小時候,趁父親白天睡覺時,一起偷喝藥酒。父親當時就發覺了,暫且裝睡來觀察他們。鍾毓行禮之後才喝,鍾會只管喝而不行禮。後來父親問鍾毓為何行禮?鍾毓說:“酒用來完備禮儀,不敢不行禮。”又問鍾會為何不行禮?鍾會說:“偷酒本來就不合乎禮儀,所以不行禮。”
有客人到陳寔家裡過夜,陳寔叫兒子陳紀、陳諶去煮飯。客人和陳寔論析事理,兩兄弟正在生火,都停在一旁偷聽。煮飯忘了在甑(zèng,ㄗㄥˋ,蒸飯的瓦器)底放竹片,飯掉落鍋中。太丘問:“為何不蒸飯呢?”陳紀、陳諶跪著說:“您和客人說話,我們都在偷聽,蒸飯忘了墊竹器,飯現在成了粥。”陳寔說:“你們還稍微記得談話的內容嗎?”他們回答:“好像記得。”兩人一起說,互相修正補充,無所遺漏。陳寔說:“既然如此,只要粥就可以,何必一定是飯呢?”(據《世說新語・言語》、《世說新語・夙惠》)
【說明】
《弟子規》說:“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鍾會回答父親時,就點出了偷酒行為的錯誤。從對答中也看出了兄弟兩人的個性,鍾毓忠厚,鍾會狂放,但二人皆有才華。後來鍾毓以軍功升任青州刺史,死後追贈車騎將軍。鍾會跟隨司馬氏征討有功,封鎮西將軍,又晉升司徒,受封縣侯,但之後因謀反被殺,這或許也是他傲慢的性格所造成的了。
《後漢書》記載,陳寔在鄉裡,處事公正平和,為眾人表率。百姓有爭端訴訟時,他總是判決公正,曉以大義,讓人明白是非曲直,人們回去後沒有抱怨的。甚至感嘆說:“寧願刑罰加身,也不願被陳寔指出過失。”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想特別表揚他,授以高位。陳寔婉謝說:“我已經很久不問世事了,只想隱居終老而已。”他去世時,天下趕往祭弔的有三萬多人,大家為他立碑,尊稱他為文范先生(文為德行的表率,范為士人的楷模)。陳紀、陳諶兄弟學問淵博,且品德高超,應當是從小是受了父親陳寔德行的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