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華廈美德長存 官民互救感人(外三篇)

陸文


【正見網2010年05月24日】

一、官救民,民救官

宋代的范純仁,是范仲淹的次子,皇釣年間的進士。曾任知諫院、知河中府、知和州、知慶州等,哲宗時累官尚書僕射、中書侍郎。為人正直忠厚,勤勉好學。

有一年,秦地(今甘肅一帶)發生了大饑荒,范純仁擅自決定,要打開“常平倉”救濟災民。

幕僚們都講:“這件大事,應該先請示朝廷,等到朝廷有批文後,才能開倉濟民。”

范純仁說:“如果等待批文下來後,再來救濟災民,就晚了。還是先開倉,救災民要緊。責任由我承擔。”這樣,災民得到了及時救濟,農業生產也有所恢復。

不料,皇帝聽說了此事,迅即下詔派使者,前來調查這件事。

百姓聞訊後,異口同聲地說:“范公救活了我們,難道我們能忍心連累他嗎?”

於是,大家不分晝夜的往“常平倉”送糧食。當地老小,一齊出動,多則一石兩石,少則三鬥五鬥不等,日夜奔忙。並且有人作了個人送糧、官倉收糧的記載。行動迅速,帳目清楚,一覽無餘。

等朝廷使者到來時,“常平倉”已經充實如初了。

二、府君生爾(你),爾(你)必勉之

西晉時,王浚是大將,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人。曾兩任益州刺史,在滅吳戰爭中,功居第一。官至撫軍大將軍。他在擔任巴郡(今四川重慶)太守時,巴郡與吳國鄰接,人們苦於戰亂和徭役繁重,多數人生了男孩,都不願撫養。

王浚了解到這種情況後,馬上制訂出嚴格的條例,禁止棄嬰,同時努力減輕百姓的徭役課稅,凡是生育孩子的人家,都給與一定的假期,並免除其徭役。到了發兵滅吳之時,王浚原先在巴郡所保全下來的孩子,已經可以參軍打仗了。

孩子們的父母,都告誡子侄們說:“王府君(指王浚)救活了你們,你們一定要全力殺敵,不要怕死啊!”那些青年入伍,個個忠勇,保障了邊防的安寧,百姓得到了安居樂業。

三、 狄仁傑冒死救死囚

狄仁傑任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時,越王的反叛,已告失敗。追隨他的兩千多人,都因謀反罪被判為死刑。

狄仁傑下令:摘除這兩千多人的刑具。他又給朝廷寫密疏說:“我想談談自己的的想法,又顧慮有‘為反叛辯護’之嫌(此罪當斬),不說,又有害於陛下的體恤臣民之心。因此,奏章寫好了又毀掉,毀掉後又重寫,實在難下決心。我想說的是:這些被定為死刑的人,並不是本來就壞。而是因為受到蒙蔽、牽連而獲罪……”

不久,皇帝接受了狄仁傑的意見,有詔書下達,將這兩千多人,全部由死刑改為流放邊地。

當這批囚徒刑滿釋放,離開流放地寧州(今甘肅寧縣),返回到各自的家鄉時,家鄉的父老們,前往迎接、慰勞他們,當著他們的面說:“是狄使君(即狄仁傑)冒死把你們救活的啊!”

那些人聽了,抱頭痛哭,為狄仁傑齋戒禱告了三天,才各自回家而去。

四、一官捨命退洪水

西漢時代的王尊,是高陽(今屬河北)人。曾任益州刺史、東平相、京兆尹、東郡太守等官職。為人剛正誠實,得吏民普遍稱頌。

王尊在擔任東郡(今河南濮陽)太守期間,有一年黃河暴漲,浸及“瓠子金堤”,郡中的老弱病殘,急忙逃避。王尊親自拿著圭、璧(兩種玉器:圭是古代帝王、諸侯舉行典禮時所拿的一種玉器,上圓(或劍頭形)下方。璧是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去祭祀水神.發誓願以自己的身體,保護大堤,護衛百姓。然後,他便真的露宿於大堤上。

數萬吏民得知此事後,爭相叩頭勸阻,而他堅決不離開大堤。

到了河水繼續猛漲、沖壞堤壩時,吏民們一鬨而散,爭相逃命。只有一名主簿(官職名),留下來,站在王尊的身邊流淚。

他們二人,面對洶湧而來的洪水,端立不動。而洪峰卻突然遏止,回落了下來。

事後,百姓們都講:這是水神,被王尊大人的精誠愛民之心,所感動了啊!

(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