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6月15日】
一、自居顯要,不事交往
姚察,隋朝時代的人,字伯審。南朝陳時任散騎常侍、吏部尚書等官職。隋時任秘書丞,奉詔修陳、梁二史。他的兒子姚思廉,繼父志而修史,並臻完成。
姚察身居要職後,完全不與外界結交,專心理事。
姚察有個門生,想感謝姚察老師的教誨之恩,但不敢送厚禮,只送給他南布和花練各一匹。
沒想到姚察還是說:“我所穿著的,只是麻布和蒲練。你這些東西很好,但是對我沒有什麼用處,我怎麼能收下呢?”
姚察還是讓這位門生,把禮物拿回去了。
二、大臣無厚藏,布被不易得
西漢時的公孫弘,曾任博士、丞相,生活非常儉樸,被漢武帝視為賢人。後來被封為平津侯。
做官如果真的廉潔,即使是朝廷大官,不僅家無巨資,而且連布被也不可多得。
我(鄭?自稱)任三品正卿,將近六年了,所用的麻布帷帳、棉布被子,還是微賤時所制,偶爾想加以更新,尚且難以措置。這並不是我自比公孫弘,言過其實,欺世盜名。這是我的實際情況。(筆者註:鄭?為官,一生清廉,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妄取絲毫不義之財,因而做官多年,仍然過著清貧拮据的生活。)
三、好兒子怕父親失德
西晉胡威的父親胡質,為官十分清廉。他在任荊州刺史時,兒子胡威從京師前去探視他的父親胡質,胡威在客舍中,住了十幾天,然後起程返回。
父親胡質因為一貫清廉,現在沒有一個錢給兒子胡威。想了又想,找出一匹絹,送給胡威,作為回家返程之用。
兒子胡威,行大禮跪拜接受下來,然後,疑惑的問道:“大人清廉,為何得絹? ”意思是:父親您一向為官清廉,這是從哪兒得來的絹?”他是耽心父親一時糊塗,損失了一世的清名。
父親胡質回答說:“我兒放心!這是我領受上司發給的俸祿,我節餘下來,現在權且給你作為路費。”(筆者註:古人最初是以物換物,進行交易。以後有了貨幣,以錢購物,十分方便。但在特殊情況下,仍有以物代錢、或以物換物的方式,進行交易。)
四、大雪封門
袁安,是東漢時的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北)人。歷任太守、河南尹、司徒等官職。他曾多次彈劾竇憲兄弟專權兇橫。
有一年冬天,突降大雪,地面上的積雪很厚。洛陽縣令,親自出門巡視,看到不少居民,家家在門外掃雪,唯獨到袁安家的門前,卻無人掃雪。
當時,袁安為官清苦。洛阻縣令以為袁安已死,便馬上讓人掃雪,進門去看。發現袁安正僵臥在床,便問他為甚麼不出門?袁安說:“大雪天裡,很多人都在挨餓,我動彈不得,正在睡覺。你不應該打擾別人。”
五、少見的“貧官”
裴始安,南朝齊人,名昭明。祖籍山西聞喜。宋時官至祠部通直郎。齊武帝任之為始安內史,所以人們稱他為裴始安。後來任安北長史、廣陵太守。作官清廉正直,終身不治產業。
有一回,裴始安從所任職的郡中,返回時,許多人見到他確實一貧如洗。
這一幕寒苦景況,傳到了朝廷,世祖聽到了,激動的說:“裴始安從郡中卸任歸來,窮苦得竟然沒有住處。我讀書不多,不知道古人中有誰可以和他相比?”
(以上均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