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庸人附勢 賢士獨醒(外四篇)

鄭念行


【正見網2010年06月03日】

一、庸人附勢 賢士獨醒

我(明代人鄭?自稱)的家鄉,有一位做過奉常(官名)的官員,他榮歸時,送禮的人,迎接的人,往來觀看的人很多,以致堵塞了道路,相望于田間小徑。不久,其本族與姻親,都來輪番祝賀,既使是仇家,也忍辱來恭賀,且羞慚地向他道歉。

只有一家鄰居,鎖門遠走,就像躲避強盜一樣。我感到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不料他神色嚴肅地說:“人們尊重衣錦還鄉的官員,是因為覺得他們可以主持公道,庇護鄉裡。現在有些人沽得了一些聲名,謀取了一官半職,就想過榮華富貴的生活,而且名聲越大,官品越高,其思想行為就越荒謬。武斷鄉曲者有之,庇護奸邪、挾持地方政府者亦有之,這實際上是多了一個榮耀的人,就增加一個害人精!他們的宅院日益寬敞,而鄰裡的居室卻日益受擠。我入山躲避他們唯恐不及,哪裡還能去祝賀他呢?”

我聽了這番話以後,覺得他講的內涵,非同尋常,於是就默默地記下,並且在回家後,恭敬地寫出來。以後,每當我與朋友交談時,都要重提這番話,以便在朋友之間,引以為戒!

二、親撫小偷的北海相

孔文舉,即孔融,字文舉,東漢時代魯國(今山東)人。少有俊才,為世人所奇。“融四歲,能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他在漢獻帝時,任北海國相,建立學校,提倡儒家學說。不久,任太中大夫。後為曹操所殺。

孔融任北海國(治所在今山東昌樂)相期間,國中有一個死了父親的人,跪在墳邊號哭,而臉上卻沒有悲傷的容顏,孔融就批評處罰了他。

另有一個人的母親,大病初癒,很想吃麥,可是自家沒有,非常窮困。於是這個人,就偷來鄰家剛剛成熟的麥子,做飯給母親吃。卻被鄰家告發了。

孔融得知,勸退了鄰居,卻對那個偷麥人,大予親撫,重重賞賜了他,並囑咐說:“今後,如果缺乏什麼東西,就來向我要,不可再去行竊。”

三、官退一步好處多

為官處事,要經常想著:能給人民帶來什麼好處,象為國家徵收賦稅和派發徭役之事,既然是無法避免的,就應當參與進去,想方設法方便百姓,節省民力,不使它給百姓造成很重的災害。這樣做的好處,已經很不小啦!

官員中,不與民爭利的人,往往得利更多;退一步的人,往往能進百步;廉正地取得收入的人,其所得,經常超過其本意;今天就勤儉節約的人,將來必得意外的回報。

為官為宦的人,不能不慎重考慮啊!

四、法官和他的妻子

盛吉是東漢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字君達。他曾擔任廷尉(官名。始置於秦,掌刑獄,為九卿之一。後世或稱大理,北齊以後,皆稱大理寺卿)二十年,世人皆說他執法公正,有恩無怨。

盛吉任廷尉,斷案不拖延,更不冤屈好人。每到檢查複審判決罪犯之時,遇到應判死刑的,妻子在旁邊拿著蠟燭照明,盛吉手持朱筆,懸懸不忍下落。夫妻二人,相對流淚。妻子對盛吉說:“你為國家執法,千萬不能濫施刑罰,使子孫也跟著受罪。”

盛吉執法二十年,妻子常在身邊,陪伴他,提醒他,這使他總是小心翼翼,唯恐加重了一個罪犯的刑獄、或冤枉了一個好人。

由於盛吉辦案公正,國家平和安定,沒有人說他製造了冤假錯案的。

五、減稅為民,反對以利求官

南宋時,得到孝宗寵幸的梁俊彥,建議徵收兩淮地區(今安徽和江蘇一帶)沙田的賦稅.以增加軍費。孝宗高興的採納了。

當時任宰相的葉子昂,不同意梁俊彥的做法,上奏說:“沙田乃是江水出沒之地,江水主流沖向東邊,則沙地隆起於西邊;江水流至西邊,則沙地顯露於東邊。百姓們追隨著沙地的顯與沒,兩邊奔波,異常辛苦的去種植莊稼。這種收益,是很不穩定的。況且因為辛已年金軍南侵的破壞,兩淮地區被免除了田稅,至今尚未恢復,更何況沙地呢!”

孝宗看完葉子昂宰相的奏文,恍然大悟,立即下詔廢除了沙田稅。

葉子昂回到相府,命人捉來梁俊彥,訓斥道:“你奢於談‘利’,以求升官,萬一因此引起了兩淮地區人民的不滿,給國家製造了麻煩,即使把你碎屍萬段,也無法彌補損失!”

梁俊彥嚇得汗流浹背,摘了帽子,叩頭謝罪。過了很長時間,葉子昂才放了他。

(均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