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5月26日】
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張文節,又名張知白。北宋時代的滄州清地(今河北滄州東南)人,字用晦。進士及第,遷河陽節度判官。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任參加政事。天聖三年(1025年)拜相。
身為宰相後,張知白的生活,還保持當初在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南)做文書時的勤儉習慣。有人用漢相公孫弘使用布被,欺世盜名的故事,來規勸他。張知白笑著說:“我憑現在的宰相俸祿,過那種奢侈、豪華的生活,還怕不能辦到嗎?但是,按常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的俸祿不可能永遠有,人也不可能一直活下去。一旦稍有變化,全家人長時間的奢侈生活,突然儉樸起來,一定不好適應的。哪裡比得上我‘處有宮位和失去官位’、‘身體存在和身垮死亡’,使全家人卻‘始終如一’更好呢?”
筆者少年時代,讀曾國藩書,從他那裡學到“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很欽佩曾國藩的這兩句警言。今讀鄭?書,始知曾氏此語,實從北宋張知白那裡學來。因對張知白更為尊敬!張知白的整段語言,可謂金言,值得銘記。
二、合歡堂裡有血淚
唐玄宗李隆基,為虢國夫人(楊貴妃姊)建築“合歡堂”,花費了上萬兩白銀。
合歡堂建成後,工匠們除領取工錢外,還要求賞賜,皇上又給他們五十緞羅,工匠們連看都不看地嗤笑說:“我們往常竭盡全力,建這項工程。既然皇上不講信義(所給工錢與獎賞打了折扣),我們願意把一定數量的螻蟻、蜥蜴、蜂蠆等,放到屋裡,使這棟建築物有一處損壞,我們不拿一分錢工資,也於願足矣!(但是,當時我們沒有那樣做,今悔無及!工人受騙,有極大怨憤。筆者添注。)
後來一場暴風,把一棵大樹連根拔起,樹幹倒向合歡堂,對房屋卻沒有一點損傷。有人拿下一塊瓦觀看,都是木材與瓦連接著。可見合歡堂的建築製作工藝,非常精緻。
但是,安祿山攻入長安後,合歡堂受到洗劫。除了容下站立的地方,都成了多餘的。當初的荒淫、霸道,得到的又是什麼呢?(建合歡堂,由人怨到天怒、到災亂、到遭劫,這是一種歷史必然的法則:筆者添注)
有位賢德的古人說:(建合歡堂是)“瑣窗秘閣,先埋地獄之根;曲沼方池,自沸苦海之浪!”意思是講:建造起漂亮完美的樓閣,首先埋下的是通向地獄的禍根;修築彎曲的水池和方正的河,自會翻騰起湧向苦海的浪花。”寫得非常深刻,讀起這些話,讓人感到毛骨悚然。
中共修建了多項豪華的政績工程,但是哪個豪宅不是充滿了百姓的血淚?它們都埋下了地獄之根,苦海之浪!
三、今日吃肉,他日何繼?
唐朝時,裴公美,即裴休,是裴肅的兒子。以兵部侍郎進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秉政五載。
裴休情操堅貞正直。年輕時,與兄弟們一起,在濟源別墅學習。他終年沒出過別墅,白天研究儒家經典,晚上按規定學習詩賦。
有一天,管理山澤的人,獵獲一隻鹿,兄弟們烹煮熟了,叫他一同吃。他說:“我們這些貧窮的讀書人,吃青菜都有困難。今天吃肉,明天又能吃什麼呢?所以,我不願改變自己儉樸的習慣。”
只有他不肯去吃。
四、觀燈題詩,令人深思
蔡襄,北宋時人,官至端明殿學士。蔡襄駐守福州時,過元宵節,他命令:所有百姓家,必須點上七盞燈,以示歡樂和吉祥。
陳烈(宋代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字秀慈。元祜初為本州教授。)做了一個大燈,在這個大燈上題詩說:
富家一盞燈,
太倉一粒粟;
貧家一盞燈,
摳卻心頭肉!
風流太守知不知,
猶憾笙歌無妙曲!
詩的意思是:富貴人家點一盞燈,就像拿太倉裡的一粒粟那樣輕便;貧苦人家點一盞燈,象挖心頭肉一樣難受。風流太守知道不知道這些,還一直遺憾唱歌奏樂沒有美妙的曲子呢。
五、范仲淹苦中求學
北宋時代,范仲淹在南都學舍讀書,煮二升小米做成一鍋粥,經一夜後,就凝結成塊,再用刀劃成四塊。每天只吃兩頓飯,每頓各吃二塊。割幾十根韭菜,便當作一頓飯。
留守(官職名)有個兒子,也在那裡學習。回家後,把范仲淹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留守用公家廚房做的飯菜,送給范仲淹。范仲淹把飯菜放起來,直到它變腐敗了,也沒有吃。
留守的兒子說:“我父親聽說你過得清苦,送來的食物,你連筷子都沒動,我的行為,不會成了一種罪過嗎?”
范仲淹深表感謝的說:“不是我不感激你們的好意,是因為我吃粥很長時間,已經養成了習慣。我如果今天吃頓美味佳肴,以後就不願再吃這種粥了。那樣,我反而不舒服,所以,我要嚴守我的習慣。”
正是:
粗茶淡飯育英才,
錦衣玉食滋貪賴。
齊家治國皆須儉,
源遠流長福萬代!
(均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