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黃鐘大呂」和「八音齊鳴」的現實啟示

容欣


【正見網2011年01月30日】

黃鐘大呂、八音齊鳴是中國古代與音樂有關的兩句成語,以“黃鐘大呂”來形容音樂的莊嚴、文辭的莊重等;以“八音齊鳴”或“八音和鳴”來形容各種樂器一起和諧的演奏。

在中國古代,人們相信金木水火土構成了五行,顏色上有五色,音樂上也有五音,分別是宮商角徵羽,這是五個全音,再加上兩個半音,一個是4,一個是 7,一共七個音。這七音是一個八度的自然音階,沒有音高,也就是沒有定調。怎麼辦?就要用律呂來給它定調,律呂就是定調用的律管和呂管。

黃帝時代的伶倫,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長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為九是陽的極數。然後按長短次序將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邊齊,下邊長短不一,像切大蔥一樣,留斜茬,然後插到土裡面。竹管是空的,裡面灌滿用葦子膜燒成的灰。這種飛灰很輕,叫暇莩。把這些管埋在西北的陰山,拿布幔子遮蔽起來,外面築室,絕對吹不到一點風,用它來候地氣,因為地下的陰陽二氣隨時都在變化。

到了冬至的時候,一陽生。陽氣一生,第一根九寸長、叫黃鐘的管子裡面的灰,自己就飛出來了,同時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這個時間就是子時,節氣就是冬至。用這種聲音來定調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可以定時間,來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做“律呂調陽”。

十二根管分成六陰、六陽兩組。六根單數的屬陽,叫六律;六根偶數的屬陰,叫六呂。 六律第一個是黃鐘,六呂的第一個叫大呂, 也就是黃鐘是古代音韻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大呂是六種陰律的第一律,所以音樂裡有了黃鐘、大呂之說。《周禮•春官•大司樂》曰:“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鄭玄註:“以黃鐘之鐘,大呂之聲為均者,黃鐘陽聲之首,大呂為之合。”形容音樂或言辭莊嚴、正大、高妙、和諧。

“八音”則是我國古代各類樂器的總稱,《國語•周語下》對八音記載是:“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詩以道之,歌以詠之,匏以宣之,瓦以贊之,革木以節之。”金即鍾(青銅製),石即磬,絲即琴、瑟,竹即簫、管,匏即笙、竽,瓦即塤(土燒制),革即鼓,木即柷、敔(“雅樂”所用的打擊樂器)。古時候的皇宮裡為了歡迎外賓和舉行盛大宴會,經常八音齊鳴來張顯威儀。

1978年在湖北隨縣出土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編鐘及樂隊,包括了“八音”中的大多數樂器,計編鐘65件。編鐘最大的1件重203.6公斤,最小的1件重3公斤;總重量為2567公斤。鐘體上刻有2800多個音樂銘文,每件鐘均可分別在“正鼓”和“側鼓”部位敲出兩個樂音,敲擊部位還有銘文予以說明其具體音高。這個樂隊的樂器組合,在今天看來都具有相當的規模,用它來奏樂,既有鐘的洪亮,又有磬的清越;更有笙、瑟的流暢和諧,還有建鼓的輝煌。真可謂“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尚書》)。

古人尚禮, 西周時期,周天子分封天下, 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開始制禮作樂,即周禮。周禮成為了當時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準則,禮樂制度在這一時期得到非常完善的發展,也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弱,諸侯爭霸,禮壞樂崩,禮樂制度受到嚴重衝擊,儒家創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光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 由此可見,自古禮節和音樂密不可分。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來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仁治,美好的音樂可以端正人們的視聽,從而端正人們的品行,帶來和諧純樸的民風,而糜爛淫亂的音樂則會敗壞人的道德,從而敗壞整個社會的風氣。值此末劫人類,道德衰敗,來自美國的神韻藝術團以弘揚中國神傳文化為己任,將純真、純善、純美的音樂和舞蹈廣播世間,為人們帶來了現實版黃鐘大呂,八音齊鳴,他們是在人間重新制禮作樂,難怪世人讚嘆,神韻是帶著高貴的使命而來。

神韻的演出是您一生不可錯失的機緣,是您一生不可錯過的藝術聖宴!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