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心平氣和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1年11月18日】

【原文】

對曰:“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1)。故《詩》曰:‘德音不瑕(2)。’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傳.昭公二十年》

【註解】

(1)心平德和:心情平靜,德行修養平和。此指脾氣溫和不暴躁。
(2)德音不瑕:德音是沒有暇疵的。此句詩出自《詩經.豳風.狼跋》,瑕,音俠,原指玉上的斑點,此指缺陷。

【故事闡述】

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景公有一天打獵回來,晏子在遄台隨侍,梁丘據也駕車趕來。景公說∶“只有據與我相和啊!”晏子回答說∶“據和你只不過是相同而已,哪能說是相和呢?”景公說∶“‘和’與‘同’有什麼差別嗎?”

晏子回答說∶“有差別。相和就像做羹湯,要適當地調配佐料,使各種味道相調和,才能做出美味的料理。君臣的關係也是這樣。國君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可以的,臣下應進言指出不可以的,讓可以的更完備;國君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不可以的,臣下應進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如此,政事平和,百姓無爭鬥之心。

音樂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樣,好的樂章,是由不同高低、快慢、剛柔…等各種音符,相互搭配組合而成,才能調和出優美的音樂。君子聽了這樣的音樂,內心得到平靜,德行就能趨於平和。所以《詩經.豳風.狼跋》說∶‘德音是沒有瑕疵的。’

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他也說可以;國君認為不可以的,他也說不可以。他只會對國君的說法同聲應和,就像把清水加到清水裡去調味,誰會想吃呢?又好像琴瑟專彈一個音符,誰會想聽呢?所以‘同’是不好的呀!”

後來,原文中的“心平德和”逐漸演變為“心平氣和”這句成語,形容心情平靜,態度溫和。

【討論】

(1)晏子用什麼比喻“和”?
(2)晏子認為身為臣子對國君應該如何諫言?

【造句練習】

例:王老師的脾氣很好,總是心平氣和的教導學生。
例:這家餐廳的老闆對於顧客的任何要求,都能心平氣和處理,使客人滿意,所以生意特別好。

【相似成語】

平心靜氣

【課後時間】

在下面四字成語中,請找出多餘的字刪除並重組。

( )生意軒昂氣色∶神采煥發,氣度豪放昂揚的樣子。
( )牛對馬衣哭泣∶比喻夫妻共度窮困的生活。
( )雪花炭中歡送∶比喻在艱困危急之時,給予人適時的援助。
( )行天地馬羊空∶比喻才思敏捷豪邁,文筆飄逸脫俗。

參考答案∶

意氣軒昂、牛衣對泣、雪中送炭、天馬行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