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懲罰進言者,絕非國家之福!(外四篇)

嚴謹


【正見網2011年07月31日】

一、「用人得失,所系非小!」

崔群說:「人們都認為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從范陽起兵叛亂,是天下大亂的開端。我則認為: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罷免賢相張九齡,專任奸臣李林甫,是治與亂的分界線。用人得失,關係十分重大,絕非小事!」

人們認為:崔群的這一論斷,卓越深刻。

二、懲罰進言者,絕非國家之福!

唐憲宗小聲的詢問李絳說:「諫官往往毀謗朝廷政務,完全沒有事實根據。我打算將他們中間一兩個突出的傢伙,予以降職、流放,以警誡其餘的人。你認為這樣做行嗎?」

李絳大聲的回答道:「這大概不是陛下的本意,肯定是有奸臣想蒙蔽陛下的視聽。臣下的生死,往往和君主的喜怒聯繫在一起,有勇氣開口進諫的,能有幾人呢!即使有人進諫,也都是經過日日夜夜的思量,朝朝暮暮的刪減,以至諫書呈交時,所剩已經沒有原來的十分之二三了。所以君主孜孜不倦的尋求勸諫,猶恐無人進諫。何必要對進言者,處以罪罰呢?如果這樣做,就會讓天下之人閉口不言,這可不是國家的福氣啊!」

唐憲宗十分讚賞李絳的進言,於是不予懲罰諫言者。

三、以奸賊資財,賜與百姓

李梔,是淮安王李神通的後裔,受唐德宗寵任。他恃恩驕橫,剝削百姓。唐憲宗即位後,李梔起兵反叛,兵敗,被押送至長安處死。

唐憲宗誅殺李梔後,有關部門,沒收李梔家中的財產,準備轉運到京城來。翰林學士裴珀、李絳,進言認為:「李梔過度奢侈,殘酷剝削六州百姓,使自己家富有;他還濫殺無辜百姓,從中奪取資財。陛下憐憫百姓無處說理,所以討伐並誅殺了他。現在將沒收的金銀絲帛,裝載成車,運送進京,恐怕會使各地的百姓感到失望。希望以奸賊李梔的物資錢財,頒賜給浙西的百姓,用以代替他們今年應交納的租稅。」

唐憲宗稱讚、感嘆了很久,隨即採納了他們的建議。

四、什麼是得人心的必然?

李訓、鄭注之禍後,宦官仇士良等人,氣焰囂張,凌辱百官。每逢在延英殿商議政事時,宦官動不動就拿李訓、鄭注來折辱朝廷官員。宰相李石、鄭覃,對他們說:「李訓、鄭注,是謀反的首領,但他們究竟是由誰推薦提拔的呢?」

仇士良等宦官,自知理虧(就是他們所推薦),啞口無言,不能回答。從此以後,他們的囂張氣焰,有所收斂。

朝廷的官員們,從此以後,都很敬重和依賴李石、鄭覃。可見伸張正義、抵制邪惡之舉,才是得人心的必然。

五、「願相公無權!」

周墀,在剛擔任宰相時,私下裡對韋澳說:「我的能力小、責任重,請你今後多來幫助我!」韋澳說:「願相公無權!(希望宰相您像過去一樣:沒有權力!意即:憑公理而不仗私權)」

周墀一聽,感到十分驚訝,他不明白這話,是什麼意思。韋澳解釋說:「賞功罰罪,如果不符合天下公論,就會造成巨大損失。這時,希望您不要以個人的喜怒愛憎,強迫下面去實行。平日裡,宰相只要命令各部門的官吏們,各盡職守,公正行事;那麼,您只要在朝廷整飭衣冠,恭恭敬敬的坐著不動,就行了。這樣,天下自然便能得到治理。您何必還要什麼權力呢?」

周墀對韋澳的這番話,深表贊同。

(均據宋代孔平仲《續世說》)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