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對執政者的懇切警言

嚴謹 整理


【正見網2011年08月31日】

歐陽修的【《伶官傳序》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人傳。 (據《新五代史》)

筆者的【今譯】

啊!盛衰變化的規律,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道不也是與人事有關嗎?探究唐莊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

世間傳說晉王(即李克用856-908年)將要去世的時候,把三枝箭賜給莊宗(李克用之子),並且囑咐他說:「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來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約拜為兄弟,卻都背叛了我們,而歸順了梁朝。這三者,是我遺留下來的恨事!現在給你三枝箭,你千萬不要忘記你父親未了的心願!」莊宗接受了這三枝箭,並把它們供奉在宗廟裡。以後出兵作戰,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太牢是用牛、羊、豬三牲為祭品,少牢無牛),去宗廟向晉王禱告,並請出那些箭,放在錦囊裡,讓人背著,走在隊伍的前面。等到凱旋歸來後,再把它放還宗廟。

當他用繩子捆綁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著梁朝君臣的頭顱,送進宗廟,把箭還給先王,並把成功的消息報告亡靈的時候,那強盛的意氣,可謂壯觀了。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之後,卻不料有一個人在夜間一聲呼喊,叛亂者就四下響應,他們只好倉皇向東逃出,還沒碰見亂賊,他們的軍隊就已離散了。君臣們互相呆看著,不知該向何處去,以至於剪斷頭髮,對天發誓,眼淚沾濕了衣裳……又是多麼的衰敗啊!難道是因為取得天下艱難,而失去天下就很容易嗎?或者是一切成敗的過程,都出自於人自身的原因嗎?

《尚書》上說:「滿足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補益。」警惕與勤勞可以振興國家,安逸和舒適可以喪失性命,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當他強盛時,普天下的豪傑,沒有一個能與他爭雄;到了衰敗時,只有幾十個優伶來困擾他,就使他喪命亡國,而被天下所譏笑!

可見,禍患常常是在細微的小事上積聚起來的,而聰明勇敢又往往在沉緬嗜好中受到困厄,難道僅是優伶就能夠造成禍患嗚?我因此而寫下了這篇《伶官傳》。


【附言】

晉王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在沒有做後唐君主之前,其父臨終時,授給他三支箭,令報父仇。在危難之中的他,含辛茹苦,發憤圖強,居然挫敗強敵,在洛陽登基,做了後唐皇帝。但僅在三年之中,他驕奢淫逸,盡情享樂,政局混亂,以致「一夫夜呼」,兵潰身亡。作者以鮮明、準確、深刻的史識和簡潔明快、前後對比、史論結合的筆法,總結了後唐莊宗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歷史。作者的結論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這些至理名言,將永遠給後人特別是執政者,以懇切的警示和深刻的啟迪。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