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忘恩負義」的韓思復

翔風


【正見網2011年10月16日】

韓思復,字紹出,唐代京兆長安人。祖父韓倫是長山縣男爵。韓思復幼年喪父,十歲時母親為他講述父親逝世情狀,韓思復痛哭流涕、悲悼欲絕。韓倫因此非常寵愛他,曾說:“此兒一定大興我家。”然而韓家富有,韓思復金玉、車馬、玩好未嘗缺少,並不見什麼過人之處。

韓思復成年後考取秀才科進士,承襲長山縣男爵。唐高宗永淳年中,韓家日益沒落。某年饑荒,京兆人杜瑾接濟給韓思復百匹綾羅,韓思復當時窮的兩天一餐,卻對綾羅原封不動。韓思復的品行這時才顯露出來。

韓思復後來調任梁府倉曹參軍。當時遇到大旱,韓思復總是開倉賑濟百姓。州官批評責問他,他回答說:“人窮則無所不為,不如賑濟讓人活下去,不要逼人成為盜賊。”州官不能使他屈服。韓思復轉任汴州司戶,性情仁恕,不實行鞭罰,隨即因母喪辭職,賣柴自給。

姚崇當時做夏官侍郎,認識韓思復,就提拔他為司禮博士,屢次升遷至禮部郎中。建昌王武攸寧母親去世,大操大辦,向朝廷請求鼓吹樂隊。韓思復認為不合禮制,讓武攸寧沒要成。韓思復因此得罪權貴,因為他是“被王同皎推薦上來的”這個理由被貶為始州長史。韓思復後來升任滁州刺史,滁州設有銅官開採銅礦,百姓因此極為辛苦,韓思復為百姓從他鄉買銅上繳,成本低收益多,方便了百姓。當時州署突然生出五朵黃芝,百姓為此刻碑頌揚這一祥瑞。韓思復轉任襄州刺史,隨即入朝擔任給事中。唐中宗興建景龍觀,韓思復諫阻說:“禍難剛剛平定,大興土木不是憂物恤人的當務之急。”唐中宗沒有採納。

唐中宗死後,鄭愔密謀擁譙王李重福為帝,擬定讓術士嚴善思當禮部尚書。譙王事敗後嚴善思被牽連逮捕,辦案官員指控嚴善思“任汝州刺史時,與譙王往來;到京師後,不揭發譙王陰謀,只奏報東都有兵氣;隱匿謀反欺騙皇上,罪該處死”。韓思復說:“以前韋後擅權,陰謀危害社稷,嚴善思造訪相府,預言陛下一定即位。如今嚴善思接到詔令立刻趕來,假如他有異志,他肯立即奔命嗎?我請求召集百官陪審。”百官意見大多與韓思復相同,說:“嚴善思應該被寬恕。”辦案官員仍然堅持要處以死刑,韓思復又上奏懇切反駁。唐睿宗採納了他的意見,竟免除嚴善思死罪,流放靜州,不久嚴善思遇赦回家。之前劉允濟被酷吏構陷,嚴善思憐憫他年老,秘密奏請,使劉允濟免死。嚴善思事後見到劉允濟,竟不提此事。韓思復上奏使嚴善思免罪,也未曾要嚴善思表示感謝,當時人稱讚善有善報,他們倆有長者之風。韓思復隨即升任中書舍人,屢次進諫指出政事得失,頗被唐睿宗採納。

唐玄宗開元初年,韓思復擔任諫議大夫,當時姚崇已經成為宰相。山東爆發大規模蝗災,姚崇採取掩蓋措施,只派使者分道捕殺掩埋。面對昔日恩人執政,韓思復作為諫官該怎麼辦?韓思復還是披露了蝗災實情,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上書說:“黃河兩岸州縣,飛蝗所過之處,莊稼苗都被食盡,現在蝗群已經游食到洛陽。驅蝗使者來來往往,卻誰都不敢說真話。而且天災流行,蝗蟲豈可盡行掩埋?希望陛下罪己悔過,裁減不急的事務,任用秉公無私的人,用誠實來回應天譴。那些驅蝗使都應取消。”

唐玄宗認為他說的對,把他的奏疏拿給姚崇看,姚崇於是知道是韓思復披露的災情。姚崇順水推舟,建議派韓思復赴山東視察禾苗受損情況,暗中卻設下圈套。韓思復回來後,如實稟報災情,姚崇又派監察御史劉沼去複查。劉沼秉承宰相旨意,全部換成舊數據上報皇帝,評估結果自然是驅蝗取得重大勝利,守住了河南陣地云云。因此河南數州的賦稅都得不到蠲免,百姓的慘景不問可知。姚崇從此對韓思復深惡痛絕,認為他忘恩負義,外放他為德州刺史。

姚崇驅蝗這件事,在姚崇傳中又是另一種描繪,姚崇被描繪為反對愚昧迷信、拯救百姓的先進人物。但當時驅蝗的成效是否果真有姚崇聲稱的那麼顯著?為甚麼當時那麼多人主張修德而反對驅蝗,是因為他們真不關心百姓死活,還是因為他們看到了驅蝗政績中的水分?或者說,一個堅持道德的執政者對百姓更實在,還是一個堅持“先進”的執政者對百姓更有利?我想一位堅持道德的官員是不會排斥對百姓有真正實利的措施的;而一個堅持“先進”的官員,卻往往把自己的過失完全推到“保守落後”、“愚不可及”的批評者身上,他當臉,別人當屁股。中共邪黨熱衷樹什麼“先進典型”、搞什麼“先進性教育”,假大空轟轟烈烈,卻可曾有幾個真君子,對百姓有多少實際貢獻。

韓思復後來擔任黃門侍郎、唐玄宗北巡時行在巡問賑給大使。後來升遷為御史大夫,但他性情恬淡,不喜歡糾察官員,隨即轉任太子賓客,進封伯爵。韓思復屢次升遷至吏部侍郎,之後又出任襄州刺史,政績名滿天下。他回京後仍擔任太子賓客,於七十四歲逝世。朝廷諡號“文”,天子親自在墓碑上題詞“有唐忠孝韓長山之墓”,舊屬下盧僎、襄州人孟浩然在峴山立石紀念他。

之前,鄭仁傑、李無為兩位高人隱居於太白山,韓思復少年時曾跟隨二人學習。他倆曾說:“你識清貌古,只恨你做官做不到宰相(救濟天下)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