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2年05月10日】
前面專欄我已經介紹了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人體之經絡有十二條,六條陽經,六條陰經。一陽經與一陰經,互為表裡。例如肺經與大腸經互為表裡,心經與小腸經互為表裡,心包經與三焦經互為表裡。這六條經絡,陽經都是由手的陽面(手背)走向頭部,陰經都是由胸走向手的陰面。表裡二經一髒一腑,臟腑間的病理影響和相應的診斷及治療,有密切的關連。
本專欄從經絡循行去了解針灸治病,為甚麼肩背痛針手的穴位,頸痛、腰痛按壓手的穴位,卻取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於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些疑問在讀者了解經絡循行後,便能一目了然,豁然開通。
現在我們介紹手太陽小腸經之循行:
起於小指外側的尖端(尺側),沿手指外側(尺側)上行至腕,過腕後小指側的高骨,直向上沿前臂尺骨的下緣,出肘後內側兩骨之間(即小海穴),再向上沿臑外後側,出肩後骨縫,繞行肩胛,於背部外側膀胱經和上側的三焦經、膽經相交於兩肩之上,入缺盆,絡於心,沿咽喉下貫膈膜而至胃,再向下會屬於本腑小腸;它的支脈,從缺盆沿頸上頰,至“眼外角”,返轉入耳內;又一支脈,從頰部別出走入眼眶下至鼻部,再達“眼內角”,並斜行絡於顴骨部。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部位的穴位有一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穴、前谷穴、後溪穴、腕骨穴、陽穀穴、養老穴、支正穴、小海穴、肩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風穴、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顴髎穴、聽宮。
手太陽小腸經有了異常變動會表現為下列病症:咽喉痛,頷下腫不能回顧,肩部痛得像牽引,上臂痛得像折斷。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液”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耳聾,眼睛昏黃,面頰腫,頸部、頷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邊痛。
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又云:“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手太陽小腸經循行的時辰為13~15。
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
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這就是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根據經絡的標本、根結的理論來了解,標是指頭身部,是經脈擴散的區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經氣匯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結是指軀幹部的有關部位,是經氣循行流注的歸結。
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藏六府“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輸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手太陽小腸經的五輸穴,在五行分屬金的“少澤穴”是井穴主治心下滿,“前谷穴”五行屬水是滎穴主治身熱,“後溪穴”五行屬木是俞穴主治體重節痛,“陽穀穴”五行屬火是經穴主喘咳寒熱,“小海穴”五行屬土是合穴主治逆氣而泄。手太陽小腸經之原穴為“腕骨穴”。《難經》第六十六難云:“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為原氣在經脈中留止之處,故較其他井滎俞經合等穴之功能,尤顯重要。
以上五輸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手太陽小腸經:少澤穴
少澤穴為手太陽小腸經的井穴,井穴主治心下滿。少澤穴五行屬金,手太陽小腸經五行屬火,五行相剋火能克金。手太陽小腸經由手走頭,在肩部有分支,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接,又於頭項部和督脈相通,臨床用於治頭項強痛、肩臂之尺神經痛,有其療效。
一、少澤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鼻衄不止,婦人乳腫。”
主刺卒中風,暴仆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十井穴,少商、商陽、中沖、關沖、少沖、少澤,使血氣流通,實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訣也。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小指尺側,距指甲角旁約0.1寸處取穴。
【操作方法】三棱針點刺放血法。先將小指揉搓數10次,使之充血。取少澤穴,常規消毒後,用小三棱針或28號毫針,針尖略斜向上方,刺入1分深。疾刺疾出針,以出血為宜。若未出血者,醫者可用拇指,沿患者小指向少澤推壓令出血。
【針刺原則】採取男左女右,就是女的針右手,男的刺左手為佳。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手太陽小腸經:前谷穴
一、前谷穴主治:
前谷穴為手太陽小腸經的滎穴,滎主治身熱。前谷穴在五行屬水,小腸經五行屬火,五行相生相剋,水克火,所以水盛克火之症,可用本穴治療。
《醫宗金鑒》記載:“前谷穴主治癲癇,頸、項、頰腫引耳疼痛,及婦人產後無乳等症。”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微握拳,在小指尺側,小指本節前之橫紋端,骨邊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前谷穴上,四指挾住手背處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手太陽小腸經:後溪穴
後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俞穴(俞穴主治體重節痛),後溪穴五行屬木,小腸經五行屬火,五行相生相剋木生火。小腸經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中,繞肩胛,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入耳中。“虛則補其母”,後溪穴通督脈,凡項強、腰痛按壓本穴有其療效。
一、後溪穴主治:
《內經》:“項痛不可以顧,刺手太陽。”
《醫宗金鑒》“主治瘧疾,癲癇。”
《針灸聚英》:“後溪主治頸項強,不得回顧。”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仰掌握拳,在小指尺側,第五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後溪穴上,餘四指頂挾住手背關節處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手太陽小腸經:腕骨穴
腕骨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原穴,經曰:“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為原氣在經脈中留止之處,故較其他井滎俞經合等穴之功能,尤顯重要。小腸經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中,繞肩胛,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入耳中。在肩部有分支,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接,又於頭項部和督脈相通,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臨床上腰腿、手腕疼痛有其療效。
一、腕谷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臂、腕、五指疼痛。”
《玉龍歌》:“腕中無力痛艱難,握物難移體不安,腕骨一針雖見效,莫將補瀉等閒看。脾虛黃疸,腕骨、中脘何疑。”
《玉龍賦》:“脾虛黃疸,腕骨、中脘何疑。”
《通玄指要賦》:“腕骨祛黃。”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握拳,在尺側第5掌骨底凹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腕骨穴上,四指頂挾住對側手腕,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手太陽小腸經:陽穀穴
陽穀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經穴,為小腸經原氣行經之處(經者如水之行也),經穴主治喘咳寒熱。陽穀穴五行屬火,小腸經五行亦屬火。小腸經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中,繞肩胛,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入耳中。在肩部有分支,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接,又於頭項部和督脈相通,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其主治如下。
一、陽穀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頭面項腫,手膊疼痛不舉,及痔漏,陰痿等症。”
《百症賦》:“陽穀、俠溪,頷腫口噤並治。”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握拳向內,在腕骨尺側,位於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在腕橫紋端陷中。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陽穀穴上,四指頂挾住對側手腕,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手太陽小腸經:小海穴
小海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合穴,為小腸經原氣所入之處(合者如水之會也)。小海穴五行屬土,小腸經五行屬火,五行火生土。小腸經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中,繞肩胛,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入耳中,在肩部有分支,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接,又於頭項部和督脈相通。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其主治如下。
一、小海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咽喉,牙齦腫痛等症。”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屈肘,在肘尖內側端凹陷處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小海穴上,四指頂挾住肘橫紋下方,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手太陽小腸經:結論
我上面所介紹的小腸經的“井、滎、俞、原、經、合”等六個穴道,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尤其是十指的井穴,為經絡之根。根據經絡的標本、根結的理論來了解,標是指頭身部,是經脈擴散的區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經氣匯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結是指軀幹部的有關部位,是經氣循行流注的歸結。
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
小腸經從手走頭的過程,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在肩部有分支,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接,又於頭項部和督脈相通。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小腸經可治頭項、肩臂、目赤、腰、腕、指的疼痛。
小腸的功能為“受盛化物”、“泌別清濁”,小腸接受在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物,進一步消化,並吸收其中的養分和水液,殘渣送入大腸。小腸的病變主要表現為消化功能方面的“清濁不分”,而見大小便的異常,如腸鳴、腹痛、腹瀉、尿少、小便不利等。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心火太過會移熱於小腸,則成口瘡,小便赤,尿少。手太陽經與足太陽經兩經脈經氣互通,小腸經又有後溪穴交會於督脈,故臨床治療落枕、腰痛有其療效。
手太陽小腸經的五輸穴“井、滎、俞、經、合”及原穴,除了各有其主治外,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對身體的保健起到一定的功效。五輸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