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寇準以「四兩撥千斤」(共七文)

陸真


【正見網2013年10月22日】

一、張說看透實質,制止流言

唐睿宗景雲初年,皇帝對侍從大臣說:“占卜的人說:‘五天之內,有急兵入宮,這該怎麼辦呢?’左右之人,無言以對。

張說上前說道:“這不過是進讒的人,陰謀挑動東宮太子罷了。陛下若能讓太子監國,那麼,太子的名分就確定了。那時,奸人嚇破了膽,流言蜚語也就堵塞住了。”

皇帝照張說的話辦了,流言便即停止。從解決實質問題下手,抓住了要害,什麼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二、透過現象,看清本質

唐德宗貞元年間,張延賞在西川,和東川節度使李叔明有矛盾。德宗進入駱谷,正值連雨天,道路險滑,衛兵多有逃亡的,朱泚、李叔明的兒子李升等六人,擔心奸人乘機危害皇帝的車駕,互相咬臂發誓:決死保護皇上。又親自牽引駕駛皇帝車駕的馬匹,一直平安到了梁州。

等御駕回到長安之後,德宗把朱泚、李升等六人,都封為禁衛將軍,恩寵很重。張延賞得知李升,經常出入郜國大長公主的府第,就背地裡上書,把這事報告給德宗。

德宗對李泌說:“郜國大長公主,已經年老,李升正在青春年少。他為什麼常去公主府第呢?”

李泌說:”這必定是有人,想要動搖東宮太子了,是誰把這事報告陛下的?”

德宗說:“你不要問了,只是替朕,去訪查一下。”

李泌說:“一定是張延賞報告的。”德宗問道:“你怎麼知道是他?”

李泌便把張延賞與李叔明有矛盾的事說了,並且說:“李升承皇恩,做禁衛將軍,張延賞無心中傷他,可是郜國大長公主,乃是東宮太子蕭妃的母親,所以,張延賞想用這個手段,去陷害她(指東宮太子蕭妃的母親)。”

德宗笑道:“是這樣!”由於李泌找到了問題的根源,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德宗皇帝就胸有成竹了。

三、十四歲的漢昭帝,識破奸假

漢昭帝即位不久,燕王劉旦,心中怨恨,預謀反叛朝廷。上官桀忌恨大將軍霍光,就和劉旦暗中勾結在一起,令人用燕王旦的名義,寫了封假書,說霍光出離都城時,手下的見習軍官,在路上稱蹕(古代天子外出,為之清掃道路,稱蹕),還擅自調動一名幕府校尉,專權自縱。懷疑他有異心。趁霍光休假的日子,上奏給昭帝。

昭帝不肯把奏書下發。霍光聽說這件事,停留在書室中,不入金殿。

昭帝問道:“大將軍在哪裡?”上官桀說:“因為燕王告發他的罪行,不敢進來。”

昭帝召進霍光,霍光摘下烏紗帽,叩頭請罪。昭帝說:“將軍戴上帽子,朕知道這封奏書是假的,將軍無罪。”

霍光問:“陛下是怎麼知道那封奏書是假的呢?”

昭帝回答說:“將軍你調幕府校尉,不到十天,燕王怎麼會知道這件事?”

當時昭帝只有十四歲,尚書及左右大臣,都感到驚奇。而那個寫書的人,果然迅即逃走了。

四、雋不疑在朝堂引征經書,闡明大義,受賞識

漢昭帝五年,有一個男子,來到金鑾殿前,自稱是衛太子。

皇上下詔,請公卿以下的朝官,辨認他的真假。眾官都不敢發言。

京兆尹雋不疑後到,喝令跟從的吏卒,把這個男子綁起來,引用經書中的故事,說:“衛國的蒯聵,逃到外國,衛國君臣,不准許他再回到魏國。《春秋》稱讚衛國君臣做得對。太子得罪了先帝,逃亡在外,不立即自盡,現在自己來到宮中,這是個罪人呀。”

朝廷便把自稱是太子的人,送到了獄中。

昭帝和霍光,聽說了這件事,稱讚雋不疑,說:“公卿大臣,應當用通曉經書、深明大義的人擔任。”

從這以後,引征經書、闡明大義的雋不疑,在朝廷中,有了很高的聲望。

不久以後,廷尉審查那個人,調查確認,定了他冒名頂替的罪名,把他處以腰斬。

五、張晉處死不孝之子

大司農張晉,在刑部做官時,百姓中,有一個和他父親分家另過而成為富戶的人。他的父親夜裡穿牆,將要進他的屋子裡,盜取貨物,這個人不知道是他的父親,以為是強盜,看到來人進屋後,立即撲上去,把那人殺死。拿來蠟燭一照屍體,原來是他的父親。

辦案的官吏議論說,兒子殺死父親,不應該放過他;但殺人者實際上是阻止強盜,不知被殺的人是他的父親,又不宜判處死刑。

議論了很久,也不能定案。張晉奮筆疾書,判決道:“殺賊可以寬恕,不孝應當誅殺。做兒子的家有餘財,而使他的父親貧窮為盜,他的不孝,是太明顯了。”終究把那個人處死。

六、尊重母親的意願

蔡京在洛陽時,有某女,先後嫁給兩家。她在兩家,分別生了兒子。

後來,這兩個兒子,都做了高官,爭著迎養他們的母親。

兩家為此事打官司。官司打到朝廷。執政大臣,不能決斷。就把這件案子,報告給蔡京。

蔡京說:“這有什麼難斷的,只要問他們的母親,願意到哪個兒子家,可以據此判定。尊重母親的意願,就是最好的辦法。”

蔡京一句話,就了結了一場官司。

蔡京(1047—1126年),北宋朝臣,為“六賊”之首,《宋史》列為奸臣。他一生做了許多壞事。只有這次講的“尊重母親的意願,就是最好的辦法”說對了。

七、寇準以“四兩撥千斤”

楚王元佐,是宋太宗的長子。因為伸表救廷美,沒有被允許,於是得了心病,行為殘忍。左右之人,稍有小過失,就彎弓射死。太宗屢次教誨,他仍不改。

重陽節那天,宋太宗設宴招待眾王,元佐因為新近有病,沒能參加。半夜發怒,把姬妾們都關起來,放火燒宮。宋太宗憤怒,想要廢掉元佐,另立太子。

正趕上寇準擔任鄆州通判,得到太宗召見。宋太宗對寇準說:“卿試著替朕決斷一件事情:東宮(指元佐太子,以下同此)的所作所為,不合王法。日後必然要做出桀紂的暴行。朕想廢除他,而東宮也有甲兵,恐怕因此而招致禍亂。”

寇準說:“請陛下在某月某日,命令東宮,在某處舉行禮儀,讓他的左右侍從,都跟隨前去。這時,陛下另派人,搜查他的宮中,果真有犯法的事情,等東宮回來,便廢掉他。這件事,只用一個太監的力量,就行了。”

宋太宗採納了寇準的計策,等到東宮外出,從他的宮中,搜查出許多殘酷的刑具,有用來剜目、挑筋、摘舌等等的刑具。

元佐回宮後,太宗把搜到的刑具,拿出來給他看,元佐認罪。於是太宗廢掉了元佐的太子之位。

寇準之策,以少許勝多許,把大行動化為小行動,這樣做,對人對己,於國於民,都有好處:不致釀成大亂。這叫做“四兩撥千斤”之術。

【附言】

寇準以及張說、李泌等人,他們都是華夏的志士仁人,都是匡世濟國的經綸手。他們辦事的特點,都能抓住實質,解決根本,以少許勝多許,以“四兩撥千斤”。所以,行動敏捷,效果顯著。

(以上均據馮夢龍《智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