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宋康王謊言謗楚,騙世欺人,終於毀國毀己(共三文)

陸文 整理


【正見網2013年07月25日】

一、岳飛與宋高宗論馬

“岳飛論馬”的故事,筆者在數年前就己經寫過,但所據資料,非出自本源。這次得見原始出處,特再述如下:

有一回,宋高宗問岳飛:“卿得到過好馬了沒有?”
    
岳飛回答:“臣有兩匹馬,每天吃糧秣數鬥,喝泉水半石。不過,它們不肯吃不精良、不清潔的食物。當駕馭它們時,它們先是輕步慢跑,走到百裡以後,才開始奮勇疾馳。從中午走到黃昏,還能再行二百裡。卸下鞍甲後,不氣喘,不流汗,顯得若無其事。這是接受得多,而不肯苟且獲取;力量充裕,而不願逞能,能行遠路的良材呵!可惜這兩匹馬接連死去。如今我所乘坐的馬,每日食不過數升,吃草料不挑選,喝泉水不選擇;剛拉住韁繩,主人還沒有坐穩,它就跳躍疾馳;僅行百裡路,就精疲力竭,汗水淋漓,氣喘吁吁,奄奄欲斃。這是取存得很少,而容易滿足;好逞能,而容易力窮,是才短力弱的駑材呀!”
 
宋高宗聽了岳飛的論述,連連點頭說:“論析深刻,講得精闢極了!”
   
【附言】

這個故事,本身是論析馬,卻可以用來喻人。那些在學習上抱著認真嚴肅的態度,不僅吸收得很多,而且注意選擇,雖然掌握有淵博的知識,但是卻不輕易吐露,不事炫耀賣弄,這才是雄才大略之人。只有他們,才能擔負起重要的使命,力能扛鼎,臨危不亂,為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

而那些在學習上缺乏認真嚴肅的態度,淺嘗輙止,不僅接受得很少,而且容易滿足,雖有本領,實為淺陋,卻喜歡逞能顯示自己的人,實是庸碌之徒,對此種人,不可委以重任,他們也不可能寧靜致遠、卓爾不凡、為人類做出大的貢獻。

敬附【原文】 

宋高宗問岳飛曰:“卿得良馬否?”

對曰:“臣有二馬,日啖芻豆數鬥,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即不受。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裡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裡,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者,日不過數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躍疾驅,甫百裡,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
    
高宗稱善。
   
(出自明代何孟春《餘冬錄》卷五十六《罕喻》)

 二、吃藥的戒鑒

唐朝監察御史劉禹錫,被貶以後,閒居在家。他由於失意,而積鬱成疾。
    
劉禹錫的一個朋友,前往看望,對他說:“您患病有些日子了,該去治一治,我給你推薦個良醫吧,他原是我鄉的方士,現在行醫治病,醫術相當高超。患癩瘡病的人,到他那裡治,就能去除瘡痏(音委),變得美貌豐滿;兩腳麻痹的人,經他治療,就能奔跑。何況你這一般的小病呢!我陪你去拜訪他,請他給你醫治吧。”
    
劉禹錫因為病痛纏身,只得跟朋友去醫生那裡就診。那位醫生先是給他靜靜地切脈,再仔細察看他的臉色,接著認真地聽聲音,然後很有把握地說:“你的病是由於不按時作息,生活沒規律造成的。現在你的腸胃功能大大削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產生熱氣,白白成了盛裝美味佳肴的皮口袋啦!不過,請不必擔心,我能治這種病。”說罷,取出一個拳頭大小的藥丸,囑咐說:“你服下這丸藥,就能洗去心中的憂煩,消除長久的鬱悶,溶解隱藏著的病毒,歸回損耗的元氣了。只是要特別注意:藥裡有毒,病癒後,立即停服;服過量的藥是會損傷身體的。為此,我給你的藥劑很小。”
    
劉禹錫將信將疑地接過藥,回到家裡,按著醫生的囑咐,小心服用。果然,經過兩天,腿就感到輕快,不麻木了。過了十天,身上也不發癢,再也用不著搔搓了。過了一個月,視力恢復,聽覺敏銳,步履矯健,食慾大增,身體比以前強壯了。
    
這消息傳出去以後,有人來慶賀他,並且慫恿地說:“你獲得的藥,療效幾乎神了!真難得呀!不過據我了解,醫生給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遺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錢財。你何不再去求他多給些藥?繼續多服些,那樣不是把病,治得更徹底了嗎?”
    
劉禹錫信以為真,連連點頭。於是,他照著別人的建議,繼續服藥。五天以後,藥的毒性果真發作,他感到遍體脹痛,象得了瘧疾。這時他想起醫生的囑咐,醒悟到自己做錯了事,急忙硬著頭皮再去找醫生。
    
醫生見他病情嚴重,知道是服藥過量所致,十分生氣,斥責說:“我早就料到你沒弄清其中的道理!”急忙拌制解毒藥,給劉禹錫灌下去,這才轉危為安。        
    
劉禹錫回到家裡以後,又繼續服用和解的藥,身體才逐漸復原。    

【附言】

懷疑別人要有根據,不能憑主觀猜測,或者把局部經驗,當作普遍真理。劉禹錫由於聽信別人不負責任的話,而懷疑醫生,結果服藥過量,引起藥物中毒,不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嗎?

同時,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無論辦什麼事都要掌握“度”。事物的發展,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在量上超過一定的限度,事物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在故事中,劉禹錫前後服用的藥,並沒有變換,只是由於服用藥量,超過了限度,才使得治病的良藥,變成了害人的毒藥。由此看來,掌握事物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只有學會這個本領,按客觀事物的規律辦事,才能做到在實際工作中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  

劉禹錫是個非常淵博的大學問家,還犯出這種錯誤,我們就更應該引以為戒,防範此類過失。

(出自唐代《劉禹錫集》卷六《因論》)

三、宋康王謊言謗楚,騙世欺人,終於毀國毀己

宋康王十分憎恨楚威王,因此經常說楚國的壞話,以發泄心中的妒嫉和不滿。每天上朝的時候,宋康王總要把諷刺挖苦楚國作為笑料,他煞有介事地說:“楚國的弊病,早已不象我說的這樣輕,如今更加嚴重啦!我大概可以得到楚國了吧?!”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這時候,大臣們也都隨聲附和,甚至還添油加醋地把楚國形容得漆黑一團,仿佛楚國已不堪一擊,唾手可得。
    
這件事傳到了國外,於是凡路經楚國到宋國來的人,都投其所好,故意把楚國描畫得一無是處,以此討好宋國。這些編造的故事,由基層傳到了上層。士大夫們明知其中有假,但為了迎合國君口味,就把這些假情況,報告給朝廷。朝廷再添枝加葉地傳給下面。這樣,久而久之,詆毀楚國便在宋國成了習以為常的事情。

人們由於長期受這種輿論影響,便以為楚國真的不如宋國,就連宋康王自已,也糊塗起來了。於是,他狂妄地宣布:立即出兵,攻打楚國!
    
在宋康王的大臣中間,雖有不少人隨聲附和,但也有象華犨這樣頭腦清醒而又正直的人。華犨聽到要攻打楚國,急忙前來加以勸阻:
    
“陛下,宋國不是楚國的對手,這是早就被證明的事實了。楚國的力量好比犪(音奎,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巨牛)牛,宋國的力量好比鼢(音墳)鼠,相差十分懸殊。即使真如陛下經常說的那樣,楚國的力量也還是抵得上十個宋國。宋國是一,楚國是十;宋國打十次勝仗,也抵不上被楚國打敗一次。我們怎麼可以輕易拿國家去比試呢?”
    
自信的宋康王,根本聽不進勸告,堅持出兵。戰爭開始了,由於楚國一時缺少準備,居然在潁上,被宋軍擊敗。宋康王於是更加得意忘形,以為楚國真是不堪一擊,就準備繼續進軍。
    
華犨憂慮地勸阻說:“應當適可而止啦!我聽說,小勝大,僥倖在於大的沒有預料。僥倖是不能持久的,勝利了不可以驕傲,對戰爭不能輕視,對敵人不要侮辱。侮辱百姓尚且不行,何況侮辱大國呢?現在楚國打了敗仗,害怕了,正在接受教訓,奮力挺起;可是,陛下卻越發驕傲輕敢。‘大懼小,災禍到。’您可要三思呀!”

那時候,宋康王正在志滿意得,華犨的勸說,猶如一瓢涼水向他潑去,宋康王聽了,氣得火冒三丈,要降罪給華犨。
    
華犨看出宋國大勢已去,連夜逃奔到齊國去了。
    
接著,宋國又出兵侵犯楚國。這時,楚國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他們向宋國進行了有力的反攻,迅速地擊潰了宋軍,並一鼓作氣,徹底消滅了宋國。宋康王用謊言謗楚,騙世欺人,卻落得毀國毀己,為世人所唾罵和恥笑!
    
【附言】

宋康王以為自己說楚國不行,楚國真的就不行了。他拒絕接受忠告,輕率地對強大的楚國訴諸武力,結果以卵擊石,自取滅亡。這說明,客觀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好的東西,不會因為某些人討厭它就變壞;壞的東西,也不會因為某些人喜歡它就變好。如果閉眼不看客觀事實,一味按想像辦事,那必定會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同時,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用謊言詆毀別人,自己也往往會受到謊言的矇騙,把謊言當作事實,最終也害了自己。
 
(出自明代劉基《誠意伯文集》卷二《郁離子》“瞽聵”)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