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施氏和孟氏之不同遭遇(共二文)

林靈


【正見網2013年07月07日】

一、虎與火鬧出的誤會

東甌人說“火”時發“虎”音;“虎”和“火”,在發音上沒有什麼區別。
   
東甌國裡,沒有燒陶業,房屋都是用乾燥的茅草搭成的,因此經常發生火災。火災成了東甌人民生活的最大威脅,人們無處不在議論著它的危害。
   
沿海有個商人,來到東甌國,他不了解當地的語言習慣,聽到議論,以為這裡經常受到猛虎的危害。於是,就對東甌國的國君說,他去晉國的時候,聽說那裡有個名叫馮婦的勇士,善於捉虎。只要請來馮婦,就能消滅你國家裡的“虎災”。東甌國君聽了非常高興,便請商人擔任使者,攜帶十乘車、兩對白玉、十匹織花錦緞,去晉國聘請馮婦(一個男人名,馮讀平)。
   
當馮婦到來的時候,東甌國君親自乘車出城歡迎,還把自己專車上的左邊座位空出來,讓馮婦乘坐。馮婦頓時成為東甌國裡最受尊敬的客人。
   
就在第二天,市裡發生了火災。人們奔跑著來向馮婦報信:“不好啦!火來了,火來了!”
   
“虎來了?在哪兒?”馮婦捋起袖子,跟著人們大步走出門外。他四處搜索著,卻不見一隻老虎。
  
市區的大火越燒越猛烈,逐漸蔓延到皇宮後院。驚慌失措的東甌人,都把撲滅大火的希望寄托在馮婦身上,所以都簇擁著他走向失火地點,並不由分說地一直把他推進熊熊的烈火之中。

這場大火使東甌國遭受了嚴重損失。商人因為粗心大意,瞎說一頓,被判罪下獄。最倒霉的是打虎英雄馮婦,他臨死也不明白人們為甚麼要把他活活推進火海裡燒死。
 
(出自明代劉基《誠意伯文集》之《郁離子》“枸緣”)

 【附言】

不要聽到片語只言,就慌裡慌張地下結論,並採取行動,去處理問題。辦事必須細心周嚴,粗心大意不行。粗心大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毛手毛腳,丟三拉四,往往會辦錯事。寓言裡的商人,因為錯聽了一個字,不僅沒有解決問題——撲滅火災,反而葬送了一位打虎英雄的性命,自己也被判罪。這個故事,向我們提出警告:遇事千萬不能粗心大意。

二、施氏和孟氏之不同遭遇

魯國有一位姓施的老漢,有兩個兒子。老大喜歡文學,老二喜歡軍事。兩個兒子長大以後,都根據自己的所學,去遊歷列國,尋找生活出路。
   
老大來到齊國,齊國的國君,十分賞識他博學多才,就把他留下做太子們的老師。
   
老二走到楚國,向楚王呈上富國強兵的建議,受到了重視,被任命為軍隊的司法將軍。
   
施老漢的兩個兒子,都加官進爵,得到優厚的俸祿。家裡變得十分富裕,連親戚也榮耀起來。
   
施老漢的鄰居,是位姓孟的老漢,說來真湊巧,盂老漢也有兩個兒子,也是一個喜歡文學,一個喜歡軍事。他們非常羨慕施氏一家,就把施老漢的兒子請去,探求由窮變富的秘方。施老漢的兒子並不隱諱,坦率地將實情說出。

孟老漢的兩個兒子聽了,興奮地跳起來,趕緊夾起行李卷,也出外遊歷列國去了。
   
孟老漢的大兒子來到秦國,他是學文學的,他事先也不打聽一下秦國之所需及秦王的愛好,就給秦王大講仁愛慈善,以為這樣會合乎秦王口味。沒想到秦王不等他把話講完,早已氣得臉色發青,鬍鬚倒豎,怒吼道:“如今諸侯之間,你奪我爭,兵連禍結,迫在眉睫的是增強軍隊戰鬥力,準備充足的糧餉。而你卻教我用仁愛慈善治理國家,這不是要把我推向自取滅亡的道路嗎?”說完,不待盂老漢的大兒子分辯,立即召來武士,將他處以宮刑,然後逐出了秦國。
   
與此同時,孟老漢的小兒子來到衛國,衛國國君客客氣氣地召見他,他是學軍事的,於是就滔滔不絕地講述加強軍備的重要意義。不料衛國國君,聽到一半時竟拂袖而起,打斷他的話,生氣地說:“我的國家勢單力薄,處在幾個大國的軍事包圍下。對強國,我只能小心侍奉;對弱國,我得加以撫慰,這才是求得平安的辦法。如果聽從你的意見,依賴軍事力量,那麼大國必定藉機興師問罪,小國就會產生懷疑而與我疏遠,我的國家就要大難臨頭啦!”他一邊說著,一邊在心中盤算:如果讓孟老漢的小兒子健全地離開,很可能會給自己留下戰爭的禍患。於是他斷然下令,砍去孟老漢小兒子的雙腳,然後派人偷偷地把他送還魯國。
 
孟老漢的兩個兒子,都拖著傷殘的身體,沮喪地回到家裡,父子相見,抱頭痛哭。他們以為這一切都是施老漢的過錯,便一起去找施老漢,捶胸頓足地哭泣,譴責他欺騙了他們。
   
施老漢耐心地等候他們平靜下來,和藹地說:“無論干什麼事,只有抓住時機,才能取得勝利,失掉時機就要失敗。你兒子所學的知識。雖然與我兒子相同,但應用的效果卻不同,這不是因為你們的行動有什麼過錯,而是因為你們失掉了使你們所學得以應用的機會。世界上的道理就是這樣:肯定的事物與否定的事物,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往日有用的,今天也許拋棄;今天丟掉的,後日或許重新拾起。處理問題,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的方法,完全在於動腦筋、抓時機。你們的兒子,無論投奔哪個國家與個人,都要預先“入國問習,入境問俗,”“應聘問需,投其所好”。要學會先傾聽、後自述。假如不注意這些,一上來就誇誇其談,滔滔不絕的自我顯示,即使擁有淵博的知識,掌握高超的計謀,也還會陷於窮途末路的。”
   
孟老漢一家人聽了這番話,恍然大悟,怒氣全消。他們對施老漢說:“好啦!我們知道自己失敗的原因了,請不要再說了!”
  
(出自列禦寇:《列子》卷八“說符”)

【附言】

孟老漢的兒子,遊說獻策,不看對像,對戰爭狂,大講仁慈;勸說和談迷,去拿起刀槍。對方所討厭的,偏偏要去兜售,難怪自討苦吃。
   
這故事啟示我們,不能不顧實際情況,生搬硬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辦事不應當從自我出發,從書本出發,而應當從實際出發。“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同時,還要學會傾聽的藝術,傾聽對方,適應對方,這樣才能達到說服對方的目地。如此才不會做傻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