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孔雀護尾的教訓(共三文)

黎啟明


【正見網2013年07月23日】

一、吳生半揖

從前有個叫吳生的人,年紀很老,很勢利。有一回,他偶爾赴宴,見稍後到來的一個人,身穿樸素的粗布衫,樣子平平常常,便有幾分輕視,雖然那人向他拱手作揖,他卻隨便地抬了抬手,充作答禮,表現得極為傲慢。
 
過了一會兒,他發現主人對那個穿粗布衫的人格外敬重,心裡很納悶,就悄聲地向別人打聽:“請問,那個穿粗布衫的是什麼人呀?”
    
“怎麼,你不認識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紅拂記》的著者,本朝舉人張鳳翼、張伯起啊!”
 
吳生聽罷,心中暗暗吃驚,不免有些後悔,馬上整整衣襟,滿面堆笑地走到張伯起跟前,重新施禮,表示敬意。
 
張伯起淡然一笑,說:“不敢當,不敢當!適才我不是已經領過你的半揖了嗎?我只求你補還另半揖,就別再勞您大駕了!”
    
【附言】

這個故事是諷刺“勢利眼”看錯人的。這種人往往注重表面,把穿戴華麗當做有錢有勢有學養的唯一特徵。從這個概念出發,去看待人和事,自然會出差錯。

這篇文章,維妙維肖地刻畫出趨炎附勢者的可笑嘴臉。行文雖短,卻是舉重若輕的大手筆。    
    
(出自馮夢龍《古今譚概》“容悅部”《勢利》)    

二、孔雀護尾的教訓

羅州的山裡,生活著許多孔雀。它們通常幾十隻搭伴,成群地飛翔在山腳和溪河沿岸。

雌孔雀的尾巴比較短,既沒有雄孔雀尾巴那樣威武,也不象雄孔雀尾巴那樣呈現耀人眼目的金色和翠色。

雄孔雀的尾巴雖然很壯觀,但生長緩慢,一般出生後,經過三年才能長出短小的尾巴;經過五年,才能長成絢爛的尾屏。而且成熟的尾屏,並不是永遠保持著艷麗的顏色,只是在春天,才會呈現出漂亮的羽毛,僅過三四個月,又衰落、枯萎了。它們的尾巴,幾乎同森林裡的花朵一起開放,又同時凋零。

正因為這樣,所以雄孔雀都珍愛自己的尾巴,並嫉妒其它孔雀的尾巴。它們在山裡棲息的時候,總是先選擇好放置尾巴的地方,然後才安穩地休息。
    
孔雀美麗的尾巴,招來了不少捕捉它的人。那些南方人,大都在老天下暴雨的時候,來到森林裡孔雀棲息的地方。因為這時候,孔雀的長尾巴被雨淋濕,份量很重,孔雀擔心飛翔起來會拖髒拽壞,就一動不動地趴在那裡。當捕捉它的人們走到近前,手觸到它的時候,它也絕不肯飛翔,惟恐損壞了它的漂亮的尾屏。就這樣,孔雀為了護理好一條美麗的尾巴,而被人活活捉住。
    
【附言】

在動物當中,大概要數孔雀最傻!它不懂得生命比尾巴更珍貴,它只專心一意的、不顧一切的保護尾巴,卻不僅尾巴保不住,連尾巴所附以生長的身體,也因此而丟掉。

別的動物中,例如:狗知道“斷尾求生”,但是,孔雀不懂!
    
這則寓言告誡我們:辦事要權衡輕重,不可顧末失本,因小失大。
 
(出自唐代牛肅《紀聞》)   

三、不准報實情的惡果

齊國攻打宋國,戰火燒到宋國領土上。宋康王派人去偵察齊軍到了什麼地方。派去的人回來報告:“齊寇已經距離國都很近,國都裡的人們都恐慌起來了!”

圍在宋康王左右的一些奸佞賊臣,頓時七嘴八舌地嚷了起來:“簡直是胡說!這真是所謂‘內瓤還沒爛,就自己生了蟲子’無中生有,當面造謠!就憑宋國的強盛,齊寇戰鬥力的薄弱,怎麼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呢?”
    
宋康王聽信這些讒言,下令殺了報信的人。接著,又陸續三次派人去偵察敵情,這三個人,都因為如實報告情況,被殺了頭。
    
後來,這個倒霉的差事,又輪到第四個人。那人奉命出外偵察,發現齊軍已經兵臨城下,城裡的老百姓都驚慌失措。他心情又沉重、又不安,慢慢地向回走著,心裡盤算回去後如何報告。這時他哥哥迎面走來,見到他失魂落魄的樣子,關切地問:“兄弟,國家危在旦夕,你將要到哪裡去?”
    
他愁眉苦臉地說:“方才我去給國君偵察敵情,沒想到齊寇已經近在咫尺,城裡的人都慌作一團。這會兒我正擔著心哩。先前派去偵察的幾個人,都因為報告實情被處死,現在如果我再去以實報告,同樣會被處死;可是不報告實情,國家沒有準備,齊寇打進城來,也還得殺死我。唉,你看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他哥哥沉思片刻,低聲說:“如果你去報告實情,就會象前幾個人一樣地被殺死,而且會死在國家滅亡之前。…...你懂嗎?”
    
那人心領神會地點點頭,裝出故作從容的樣子,去見宋康王,說:“陛下,請不必擔心,我根本沒有見到齊寇的影子,國民也都很安靜。”
    
宋康王信以為真,臉上泛出笑容。他的左右急忙迎合:“對呀,這情況才是真實的!起先那些報信的都是渾蛋,應當處死!”宋康王得意之餘,當即賜給那個報假情況的人許多黃金。那人拿了金子,就逃離了宋國。
    
正當宋康王洋洋自得的時候,只聽得戰鼓齊鳴,殺聲四起,原來齊軍已經攻進城來。宋康王的左右見大勢已去,就撇下他,競相逃命。宋康王連滾帶爬地爬上一輛戰車,逃走了。
    
那個真正謊報軍情的人,靠著宋康王賜給的賞金,卻在別國裡當了富翁。

【附言】

這個故事裡的宋康王,閉上眼睛,不看客觀實際,頑固堅持“宋強齊弱”的偏見,一切以他的主觀臆想為準則。當調查的結果與他主觀臆測不相符合的時候,他就大發淫威,接二連三地將說真話的偵察員處死;最後派出的偵察員,明明說假話,可是因為符合他的主觀願望,他便深信不疑,高興地給以賞賜。由於他的錯誤,使宋國滅亡,他自己被迫出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用主觀代替客觀,不能以想像代替事實;只能使我們的思想,適應實際情況,而決不能讓實際情況,適應自己的主觀想像。自以為是,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其結果只能在實際生活中碰壁,以致招來難以挽回的失敗。

古諺云:“花木瓜,空好看。千虛不如一實!”

(出自《呂氏春秋》卷二十三《壅塞》)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