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蕭德言敬重經書(數文)

慧淳


【正見網2014年08月01日】

一、武王能事父賢孝,亦能事天下百姓賢孝

周武王是周文王的第二個兒子。

周文王是個大聖人、大孝子,每天侍奉他的父母,是十分周到恭順的。據說:他一日要給父母問三次安,看到父母氣色好,心裡才踏實。而飯菜,是一定要親自視察溫度合適了,才端給父母吃的,所以人人都說是文王的孝德,使得百世盛昌。

現在,文王的好榜樣,也影響到了自己的後代,他的兒子武王,也成了個有好德行的人。

譬如,文王生病時,武王便整天整天的服侍在父親身邊,連衣帽也不敢脫下;文王只吃一碗飯,他也才吃一碗;文王添了一碗,他也才願再添一碗。直到文王的病全好了,他才放心。

後來文王死後,武王繼承了父親的職位,並且與弟弟一起,發揚了文王的志願,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役,而討伐暴虐的紂王。

他們(武王與弟)對待死者,如對待生者一樣虔敬;而對待生者,又像對待亡者一般的有禮。他能事父賢孝,亦能事天下百姓賢孝。難怪孔子說:他們這真是做到“達孝”了啊!

二、強盜受孝心感化,棄惡愧慚速離!

漢朝時代,有個人叫趙咨,官做到敦煌地區的太守(太守:又叫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後來因為有病,就辭官還鄉了。回家來,他親自帶領子孫們耕田種地,奉養母親。

有一個夜晚,一夥盜賊,到他家來打劫。趙咨惟恐母親受了驚嚇,於是自己先主動到了門口,去迎接這伙強盜。又叫家人做了一桌好菜飯給強盜吃。席間,趙咨對他們作著揖說:“各位!我有個年老的母親,已八十多歲了,又生著病,請求你們一會兒拿東西時,留下一點點口糧和衣服,夠我供養母親就好了。至於我們其他人的物件,則不敢要求你們留下,請看在我無力養母的分上,答應我的請求!”

強盜們聽了趙咨這番話,心裡都感服趙咨的孝心和心寬氣朗的高節,頓時生髮了慚愧之心,後來竟然齊齊跪下來,辭謝趙咨說:“我們太不像話了!竟然冒犯到您的府上,侵擾了像大人您這樣的賢人君子!”說完,便飛也似的跑走了。

趙咨趕忙追上去,想把一些錢物送給盜賊們,但已追趕不上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動心動情,感己感人,以心交心,以情換情,則天下原來行惡之人,也有可能轉為善的。這伙強盜,便是受到趙咨的孝心所感化,而棄惡愧慚速去!

三、李密陳情孝祖母

晉朝時代,李密的父親早逝,母親改嫁了人。孤兒李密,是祖母劉氏含辛茹苦撫養大的。李密為人忠厚,性格又好,還有才幹,而被晉武帝看中,想招他做太子洗馬(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和伴讀)。詔書下了好幾回,李密始終沒去。

晉武帝等待多日,都快要動怒了。李密沒有辦法,只好上了一封《陳情表》奏報給晉武帝。《陳情表》中說:“…小人我,假若當初沒有祖母,就不能活到今天;而祖母現在沒有我,也不能度過餘年。兒臣我今年四十四歲,祖母今年卻九十六歲了,照這樣看來,我能替皇上盡力的日子,還多得很;而能報答祖母恩情的日子,卻是少之又少了呀!…”

晉武帝看了這封表章,才明白過來,並十分稱讚李密的誠實,又感動於他的孝心,便給他分配了兩個奴婢,還發下傳令到縣府上,叫地方官:要定期供給李密祖孫二人的贍養費。

王應照說:孝養祖母,恩德尤深。能報恩者,也就只有此時。若一個人,不顧養奉祖母,只貪官爵虛榮,則即使位高官顯,他也是天底下不孝之罪人。

四、孝子為官很忠正

晉朝時代,有個小孩子名叫趙志。每日早早起來,到私塾裡讀書。一日,趙志正在讀書時,忽然聽到外面有人吆喝牛勞作的聲音,立時就停止了讀書,捧著課本掩面哭泣起來。

教書的老師很奇怪,問他為甚麼哭?趙志回答說:“老師,我剛才聽到趕牛勞作的聲音,那個人就是我的父親呀!我只恨自己還年少,不能即刻富貴有為,好讓老父免除窮苦勞累!所以一時間哪裡還能讀得進書去,心裡真是悲傷啊!”那位老師聽了,很是感動,摸著趙志的頭,嘆了一聲說:“你真是個有孝心的孩子!這種想法真叫人動容。你小子好好讀書吧,你會是個可造之材的!”從此以後,老師更加細心地教他,還免除他的學費。趙志也果然不辜負老師和自己的父親,越發勤學長進。

孝子趙志長大後,府縣衙門,一同舉薦了他做官。後來他還做了遼東地方的大官,忠正廉明,政聲很顯赫。古人講:“求忠臣於孝子之家”,是有道理的。

五、刺史推行仁愛教化政策

隋朝時代,有個叫梁彥光的人,在相州做刺史(刺史:隋朝只設州、縣兩級地方政權。州的長官稱刺史)。相州這個地方的人,陰險偏激、變化多端,梁彥光就設立學校,請了品行端正的學者,專門講授先賢聖人的事跡,來推行教化。相州百姓學習後,當地的風氣,有了很大的變化。

有個叫焦通的人,不按照禮義去侍奉父母,被他堂弟告到衙門裡,梁彥光就帶著焦通,去孔廟裡,看韓伯俞被母親責打的雕像,還告訴他: “韓伯俞不嫌母親打得痛,反而擔心母親過度用力,痛哭哀求母親要保重自己的身體。”

焦通看了,羞愧難當,無地自容,回家後就有所悔改,後來變成了一個品行優良,孝敬父母的人。

梁彥光剛剛做岐州刺史時,就推行仁愛政策,到做了相州刺史時,更是下大力氣提倡禮教,使當地惡劣民風,很快有所改變。由此可見,好的教禮和溫和的政策,比機械的命令與酷刑,更能深入民心,善感百姓。

六、蕭德言 敬重經書

唐朝時,有個叫蕭德言的人,精通《左氏春秋》。在唐太宗時期,先後做過著作郎(著作郎:官名,主管著作局,掌撰擬文字)和弘文館學士。

身為讀書人,蕭德言對經書非常敬重,每次打開書前,他總要先洗淨手和臉,系好衣帶,再端正地坐好,才開始讀書。晚年時候,他研究學問更加刻苦。妻子見他這樣,就勸他說:“你都那麼大歲數了,又不再去考取功名利祿,幹嘛還這麼辛苦讀書?”

他答道:“你知道什麼?書裡有那麼多聖賢的言論和美德,那都是指導我們生活的準則。我讀它們,又怎麼會感到辛苦呢?”

後來,皇帝因為他的學識和德行,下詔讓他去教晉王研讀經書,並封他為武陽縣侯。

明代的散文家歸有光說:“儒家的經書,本來就是為修身養性的。經書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古代聖賢美好德行所在的地方!要成為君子,又怎麼能不敬重儒家經典呢?”(原文是:“夫儒家經書,本是修淑身心,一言而為天下法,一行而為百世師。經學所在,古聖賢嘉言懿行所在也!可不敬歟?”)

七、韓門三代……

唐朝時,有個叫韓皋的人,是著名宰相韓休的孫子。因為和父親長得非常像,自從父親去世後,韓皋再也沒有照過鏡子,免得懷念起父親來而悲傷過度。

韓皋天資聰穎,並且很有大臣的氣度。他的祖父曾傳下一塊見皇帝時用的手板,因為是先人留下來的,且那東西代表著一種皇家禮儀,韓皋對它格外珍愛,從不輕易把它交給僕人,上朝回來後,一定要親自把它放在臥室的床榻上,第二天出去時,再拿上。

韓皋的祖父、父親都官至將相,韓門三代,可謂是朝廷重臣。他們侍奉皇上,嚴格遵照君臣之禮,恭謹忠厚,很讓人尊敬。

韓皋敬重祖父傳下來的面見皇帝時用的手板,這種做法既合乎禮儀,又合乎忠孝,不愧是著名宰相韓休的孫子。

韓門三代,恭謹忠厚;韓門三代,都是朝廷重臣。這都是祖上積了德,特別是他們三代人的大德性,積累的三代大福!

(以上均據蔡振紳《八德須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