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澠池道中的俠義客商(數文)

恭謹


【正見網2014年07月23日】

一、刑部尚書的自省自責

有一個走路時身體彎曲得手都能摸得到鞋子的駝背人,住在尚書的家中,做傭工。

有一天,他的主人刑部尚書,從外面回到家裡,見到一群喜鵲,在屋旁亂叫,便問這是怎麼回事?有人告訴尚書說:“那個駝背人,從樹上的喜鵲窩裡,捉走了幾隻小喜鵲,所以老喜鵲就叫個不停。”

刑部尚書把駝背人叫來,責備它說:“你背駝得手都摸到鞋子,這已經是前世不修德行的報應了!你為甚麼還要幹這類傷天害理的事?你趕快把它們(捉來的小喜鵲)放了,我可免你一頓鞭子!”

駝背人便拿來小喜鵲,爬上樹去,把它們放到喜鵲窩裡,仍然爬下樹來,一點兒也不顯得吃力。

刑部尚書看完駝背人幹的全過程,感嘆地說:“天下事,從道理證明不可能,但實際上存在的事,太多了!我身為刑部尚書,如果有人來告狀說:‘背駝的走路手都摸得著鞋子的人,能夠上樹幹壞事。’我是怎麼也不會相信的。我反覆回顧、思考:百姓中被我誤判的冤案,一定很多啊!我自視甚高,一定會有很多錯判的地方呀…...”

在一個能嚴格要求自己的人眼裡,一件不被人看重的小事,也能成為警惕自己的啟示。

二、榮貴而不置田園

唐代人張嘉貞,長期自居要職,但是卻不置辦田園家產。在他擔任定州知州時,有幾個知心人,要為他買些田產,張嘉貞說:“我有愧於歷次高位殊榮,還曾經當過宰相。我活著的時候,難道還怕沒飯吃嗎?我要是做了對不起國家的事,而受到懲罰,即使有很多田莊,也是保不住的。凡是我所見到的廣占良田的在朝大臣,到他們去世以後,這些良田都被他們的無賴子弟,在酒色上揮霍了,這也太不值得了。”

三、“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紀元1516年,在江西南部等地,發生了賊寇鬧事。王守仁被任命為鎮壓鬧事的官軍統帥,率領兵馬到江西去。

王守仁經過比較充分的準備以後,立刻率領廣東、福建、江西三省官軍,對鬧事者發起了猛烈進攻。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鬧事者被鎮壓下去了。

撤軍回來的路上,那些自以為鎮壓鬧事者有功的將領,個個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只有王守仁神情嚴肅,默默無語地騎著馬,慢慢行進在崎嶇的山道上。

一個謀士悄悄問王守仁:“大人,我們這麼快就取得了勝利,您應該高興啊!為甚麼還悶悶不樂呢?”

王守仁說:“用兵剿滅這些造反的百姓,並不是很難的事。可是,你要把他們心裡造反的想法去掉,使他們根本不造反,這可就難了!你想,我們朝廷有不少貪官污吏,千方百計地貪贓枉法,壓榨百姓,弄得他們吃不上飯,穿不上衣,病了無錢治,死了連口棺材都沒有。他們又愚昧無知,不怕王法,一有風吹草動,就起來反抗朝廷。他們反抗朝廷的那些想法,就是‘心中賊’呀,消滅它可真不容易!我正在苦思苦想這個事情。再說:那些貪官污吏,千方百計地貪贓枉法,壓榨百姓,才使得百姓鬧事造反,他們的私心,也就是百姓的賊、朝廷的賊;一切人的私心,都是人們良心的賊!個人清除私心,才能做個好人;官員們清除私心,國家和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天下太平。但是,要破除人們的私心(心中之賊),卻是很困難呀!所以必須重視道德教化。”

四、楊朱談工作方法問題

楊朱曾對梁王說:“治理天下,像把東西放在掌上運轉,一樣容易。”

梁王笑他說:“你連一妻一妾,都治理不好;三畝大的園地,都種植不茂盛。竟說治理天下容易,真是笑話!”

楊朱於是用牧童與堯舜牧羊的故事,來向梁王說明道理。

楊朱說:“成百隻的羊群,只要一個牧童跟在後面,叫它們往東,它們就往東;叫它們往西,它們就往西,不是很容易的事嗎?而假如叫堯牽一頭羊,舜拿著棍子,在後面趕,那羊卻怎麼也不動,這其中的道理,正如能吞下船隻的大魚,是不能游在小河裡;能高飛的鴻雁,不會停留在小池塘。所以說:要做大的,就不要去計較小的;而只能做小的,心裡也就不要總惦記著大的。這就是成功的方法問題。”

我們的一生,也正如這個故事一樣,既然堯舜連一隻羊都趕不了,卻可以治理天下。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中的每一個人,不也是這樣嗎?也許這種工作幹不成,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從事另外一種工作。如果真是條條道路通羅馬,又何必非此路一條呢?可以換一換、改變一下方法試試看!

五、流言止於智者

隋文帝時,有人控告大都督邴紹講朝廷的壞話,誹謗詆毀朝廷。

隋文帝大怒,要把邴紹殺死。工部尚書長孫平(人名)進諫說:“江河湖泊 能接受污濁流水,所以才能變得那麼深;高山大嶺 能容納萬物腐體,所以才能成為那麼大。我很想達到這種程度卻很難實現,望陛下有超過山海的氣量,使原來就很廣闊豐富的美好德行,更加美好。俗話說:‘不痴不聾,不能做大家庭的老翁’,這話雖然說的是家庭小事,卻可用來比喻大的方面。邴紹即使是真說了朝廷的壞話,下面也不應報告陛下。陛下若要殺他,我擔心百年之後,會影響陛下的形像。”

隋文帝聽了這番話後,便赦免了邴紹。就這件事,隋文帝還告誡群臣:“此後有關誹謗的言行,再也不要向上報告了。”

傳說,佛教中的地藏王菩薩,由於他的心地無限光明與無量的慈悲,經常在地獄中挽救眾生。當他走過地獄燃燒的烈火時,每一朵火焰,都化成最美麗的紅蓮花,來承受他的雙足。地藏王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正是這種廣大包容的心靈,使烈火化作紅蓮。

六、送禮者必有所圖,要小心!

智伯準備攻打衛國,便先送給衛國國君駿馬四百匹和白玉一塊。

衛君非常高興,群臣都來慶賀。唯有南文子面帶愁容。衛君問他:“全國上下皆大歡喜,而你一人憂心忡忡,這是為甚麼?”

南文子說:“無功而受到賞賜,沒有貢獻而受到禮遇,不能不問個究竟!四百匹好馬,一塊白玉,這樣的厚禮,應該是弱國送給強國的。而現在,卻是強大的晉國,送給我們衛國這樣的小國,你應該慎重對待這件事。”

衛君把南文子的意見,告訴了邊境部隊,要他們提高警惕,嚴防晉國的偷襲。

智伯果然在送禮之後,就起兵襲擊衛國。但是軍隊剛到衛國邊境,就發現衛國己經戒備森嚴,便立即下令撤兵,說:“衛國有能人,預先知道了我的計謀。”

七、百姓為甚麼不救官吏?

有一次,鄒國與魯國打起來了。鄒國的老百姓,眼睜睜地看著本國的官員被殺死,卻不肯去救援。結果,鄒國被打得大敗,不少官吏死在戰場上。

鄒國的國君穆公,把孟子請來,問他應該怎麼處置這件事,說:“我們和魯國打仗的事,先生大概已經知道了吧?魯國殺死了我們三十三個官員,可老百姓一個也沒有死。這說明他們(老百姓)是故意見死不救!這樣下去,怎麼行呢?我真想嚴厲懲罰他們。可是,他們人太多,又不能都殺掉。”

孟子嘆了一口氣,說:“這件事,我也知道了。我想,您還是別忙著懲罰老百姓,倒是要先想想:老百姓為甚麼不去救援官吏?”

“那還想什麼?他們膽小怕事。”穆公大聲說。

“那不一定。”孟子搖搖頭說,“據我知道的,您的百姓遭了災,沒吃的、沒穿的,但是,在您穀倉裡堆滿了糧食,府庫裡積滿了錢財。那些地方官,不僅不如實地向你報告災情,而且還時常虐待老百姓。以前,有人說過這樣一段話:‘做君王的,要時刻警惕呀:你現在做出來的,將來說不定就要得報應呢!這一次,老百姓不肯去援救遭到危難的官員,不就是還報嗎?如果您在百姓遭災的時候救濟他們,官員們也愛護他們,百姓自然也就會愛戴國君和官吏。打起仗來,他們當然也肯替自己的長官拚命。”

八、澠池道中的俠義客商

在通往澠池的路上,有一輛車,裝滿了瓦瓮(瓷器),堵在了一段狹窄路上。正趕上天氣寒冷,冰雪很滑,太陽馬上就要落山了。這時路上官車、私車、作生意的,旅行的…...排成一長隊,馬匹就有幾千,密密麻麻地擁擠在瓦瓮車後面,沒有任何辦法。

這時一位叫劉顏的客商,趕車也來到這裡,問車上的瓦瓮值多少錢?車主回答說:“七八千。”

劉顏馬上打開袋子,取出價值七八千的上等絹,當場給了那瓦瓮車主,然後,立即斬斷繩子,把瓦瓮全部推下山崖。

不一會兒,車上沒有了瓦瓮,車子輕了,得以前進。擁擠在後面的車主們,也就歡快的呼喊著,迅速地向前走去。

這位澠池道中的俠義客商,他的做人原則有兩點:一是願意損己惠眾;二是能夠立除阻礙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攔路虎,而不惜代價!若是這樣的人,當了國家的領導者,這個國家一定會國泰民安,興旺,迅進!

(均據馮夢龍《智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