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太守蒲鞭責民,心中仍有不忍(共六文)

秦自省


【正見網2014年07月10日】

一、置辦田宅留子孫,只會害了他們!

唐朝的張嘉貞,歷任秦州、梁州二地的都督(都督: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行政措施一直非常嚴厲。有人告發他造反,皇帝派人去考察,並沒有那麼回事,便下令將誣告者辦罪。張嘉貞卻反而說:“這樣做不妥,只怕堵住了進言勸諫的渠道,此後再沒人敢說話了。還是算了吧。”

皇帝認為他不但忠心,而且也大度寬容,就把他提拔為宰相。

張嘉貞雖然出身顯赫,卻非常淡漠錢財,從不置辦田地房舍。有人勸他為後代子孫,考慮考慮。張嘉貞回答說:“近代以來,不少當官的人,都想著置辦田宅,留與子孫,殊不知這恰恰只會害了他們!我才不做這樣的蠢事呢。”

他教育兒孫,要愛勞動、愛讀書、愛百姓。後來,他的兒子和孫子,都當上了副宰相。當時的人們,都稱讚他治家有方,送他家一個雅號,叫“三相張家”。

唐玄宗下令將誣告者辦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張嘉貞卻怕堵住進言勸諫的路,阻止皇帝這樣做。他的忠心和氣量,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至於他不肯置辦田宅,這就跟歷史上流芳百世的孔明先生一樣吧!

二、武則天有個愛惜正直老臣的優點

唐朝的狄仁傑,能夠在朝廷上據理力爭,當面勸諫皇帝,政見正確,有理有據。唐高宗常常對他的意見很讚許。

後來,武則天篡權後,雖專政獨斷,但也每每折服於狄仁傑的精闢見解,聽從狄仁傑的勸諫。

有一回,武后對他說:“你在汝南有很好的政績,但我耳朵邊,卻不時有舌頭,在背後誣告你,你想知道那都是誰的舌頭嗎?”

狄仁傑從容地回答說:“只要皇上認為我沒有錯,我就深感幸運了。至於那些無中生有的小人,我不想知道他們的名字。”

每次晉見,武后總要阻止他下拜,並發自內心地對他說:“每次見你下拜,我也感到身子疼了起來。”等到狄仁傑死了,武后哀傷地哭著對人說:“自仁傑去後,朝廷就顯得空空蕩蕩了。老天啊,為什麼這麼早就把我的元老,給收回去了呀?”

三、蔡廷玉的鏗鏘回答

唐朝的蔡廷玉,是昌平人。唐德宗時,幽州節度使(節度使:唐朝在重要地方設置的總管數州軍事的長官)朱泚,圖謀造反。

蔡廷玉當時正在朱泚的手下做幕僚,不肯跟著造反,就被朱泚關進了監牢,一年多才把他放出來。朱泚問他:“你現在該改悔了吧?”

蔡廷玉回答說:“我如果是勸你造反的,那現在當然應該改悔。而我是勸你要忠義的,我有什麼好改悔的?”

朱泚又把他幽禁起來,問他:“現在你能反省自己的過錯不?不反省就把你處死。”蔡廷玉卻仍然鏗鏘有力地回答說:“你不殺我,你會留下好名聲;今日你殺掉我,是我會留下好名聲。”

結果,朱泚殺他也不是,不殺他也不是,始終沒法讓他屈服。只好還象從前一樣對待他。

四、郭氏是一位品德齊全的人

明朝有個婦女叫郭氏,她從小就熟讀經史百家等書籍,還把古今的名人名言,抄寫粘貼在書桌上,日夜誦讀,來激勵自己。嫁到夫家後,她天天陪夫君讀書到深夜。後來,她兒子做了一名管財物的官,郭氏就抄了幾首詩,送給兒子,詩裡說:“兒啊,願你做官奉公又廉明,勝過古代老萊子的為人;追逐名利的人生,就像秋天孤零的樹葉;而清廉的人,卻永遠在歷史中留下芳芬!”

不僅這樣,因為郭氏幼年,曾經跟隨她父親出入朝廷,那些官員甚至當朝宰相,她都認識,她就把他們廉明的事,全部寫下來激勵子孫,還經常把那些故事,反覆講解、誦讀給子孫們聽。子孫們自小就受到感染。果然,他們個個長大後,都成了廉潔的人。

郭氏在家,總能細心照顧公公,與小姑子的關係也很融洽,對所有人都友愛和善,她算是孝悌、廉潔,全都齊全了。

五、一位好老師!一位好學生!還有一位好師娘!

明朝的李廷機,做官告老還鄉,將死之前,家裡只剩下四十四兩銀子。他對妻子林氏說:“用二十兩銀子去買棺材,二十兩辦理喪事。”

當時他有個學生,恰好在當地做著太守,知道了這個事,就給林氏送來了兩副棺材,一副上等的,一副差一點的,叫林氏選一副。

林氏說:“人死是沒辦法的事。但我家門風,從太師爺起,就一直保持謹慎嚴明,不肯要別人哪怕一丁點兒東西。你的老師,你也不是不知道,他是肯定不會接受的。”如此推辭了三四次,終於不肯收受。

最後那學生(太守)說:“從前孔子的弟子顏淵死了,整個孔門的人都厚葬他,連一貫推崇簡明的孔子,也不能禁止。我現在在此地做著地方官,難道我的老師,竟然還被草草薄葬?”聽了這一席話,林氏才勉強拿了那副次點的棺木,把丈夫葬了。

古人評論說:林氏夫婦一生清苦,並能始終如一地保持節操,實在是一對賢明的夫妻。其實那些能在歷史中留下芬芳的人,之所以出名,不是靠富貴,靠的是他們的品行。當然,文中的那個學生,如此尊師,也確實算得上不錯了。

六、太守蒲鞭責民,心中仍有不忍

漢朝時候,有個人叫劉寬,他溫文爾雅,又心胸寬廣,別人犯了錯誤,他一般都能寬恕。

有一次,有個人丟了一頭牛,卻一口咬定:劉寬坐的車,套著拉車的就是他家的牛!劉寬也不跟他爭,說是他的,就給了他,自己下車來慢慢走路回了家。

後來,那個人又找回了自己的牛,羞愧得不得了,把牛還給劉寬時,難過地說:“我沒有什麼面目,來見長者您啊!看我前回那樣,您要怎麼處置我,都不為過。”

劉寬笑眯眯地說:“牛長得像嘛,容易認錯,也是可以理解的。你現在已經把牛送回給我了,我又何必要懲罰你呢?”

劉寬一共做了三個地方的太守,每逢下屬或老百姓犯了過錯,他只是拿蒲草做的鞭子,象徵性地抽打他們。太守蒲鞭責民,心中仍有不忍。

痛實不痛,但所有犯錯的人,都感到了恥辱,再也沒有誰會重犯過錯了。

每次得了功勞,劉寬總是把它歸結到下邊人的努力;而下屬要是有了過錯,他總是先檢討自己。他很關心民眾的生活,見到老人,就跟他們說說農田裡的事;見到少年人,就教育他們要孝順。

曾經有個人,想試試劉寬的品德到底有多真,暗中叫一個奴婢,端著一碗湯,故意撞到劉寬身上。劉寬的朝服被弄髒了,但他一點也不介意,而是反過來關切地問奴婢:“燙著了沒有?你的手怎麼樣?”那個試劉寬品德的人,非常感動,從此也受到他的感化,變得寬厚仁慈起來。

(以上均據蔡振紳《八德須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