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06月21日】
一、堅決不受朱墨竹,免被別人乘虛入
明朝時代,有個叫施邦耀的人,喜歡研究王陽明的學問。他辦事認真細緻,在漳州做官時,先把州裡所有不法分子的名字、劣跡等情況,調查清楚,以後每次發生了案件,很快就能把罪犯捉拿歸案。大家都覺得奇怪,稱他為神明。
後來,他到福建做了布政使(布政使: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有人給他送了那個地方的特產,一種紅黑鮮美的竹子,叫做朱墨竹。施邦耀見了,極是喜愛。施邦耀的外甥,就想要他收下。
施邦耀說:“如果收下了別人的禮物,那個送禮的人,就會乘虛而入,用這事來觀察、考驗我,看我是不是真的廉潔了。我得見禮思義!”於是,他拒絕了這份禮物。
二、宮女莊敬自重,不理睬國王
周朝時代,鄭國有個女子,名叫子瞀(讀冒),她被選進到楚國的後宮。有一天,楚成王登上高台,欲去後宮觀望。後宮裡終日見不到楚王的宮女,有上千人。見到楚王要來後宮,所有的宮女都出來了,都想被楚王瞧見。
獨有一個女子,原來走著路,現在還是繼續走她的路,連眼睛都不抬一下。楚成王遠遠地喊:“那個走路的人,你看我一眼!”
子瞀不理睬,仍然走自己的路。
楚成王又說:“你看我一眼,我就把你封做楚國夫人。”
子瞀還是不看。楚成王不死心,繼續說:“只要你看我一眼,我賞給你一千兩黃金。”
子瞀仍然不為所動。楚成王從台上走下來,感到非常意外,忙派人去仔細打聽這個人。打聽到了:子瞀不僅知禮儀,守禮節,還不貪圖富貴享樂。楚成王真是欽佩,果斷的立她為楚國夫人。
呂坤評論說:“喜歡嘰嘰喳喳、刺探秘密,是女人們常有的事。子瞀不看楚成王,神態悠閒淡定。楚成王許諾她千兩黃金,她也不為利益所動,她是多麼淡泊名利,具有品德啊。因為這個故事,天下人都認為她德行很高尚,後代人對她都很敬佩。看來女子們的一言一行,一定要莊敬自重些才好!”
三、接輿與妻,安貧樂道
周朝時代,有個人叫接輿,因為非常狂傲,楚國的人都叫他“狂接輿”。一天,楚王派使者帶著一百斤黃金,坐著豪華馬車,來接他上任。
接輿不答應,他的妻子也說:“真正的士人,是不會因為貧窮而改變操守的,也不會因為地位低賤,而改變立場。我侍奉接輿,自己耕種,自己織布,雖然貧窮,但自得其樂。若接受了別人豐厚的俸祿,我們可拿什麼去報答人家呢?”
接輿接口道:“說得好,我是不會答應的。”接輿的妻子又說:“我看這樣也不行,如果你不答應,則顯得你對君王不忠;但假如你遵從了他,又違背了自己的意志。依我看,倒不如我們隱居去吧。”接輿就帶著妻子,到深山隱居,自耕自食去了。
接輿隱居起來,不去做官,自己勞動,養活自己,品德高尚。而他的妻子操行嚴謹,不為財利所動,更是難得。劉向說:“接輿的妻子,安貧樂道,從而也使丈夫遠離了官場和禍害。能夠安貧樂道,又不改變自己的意願,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使這兩者兼全啊。”
四、子終之妻,拒絕奢欲
周朝時,楚王打聽到有個叫子終的人,非常賢明,就派了使者,帶著一百斤黃金,去請他出任宰相官職。
子終的妻子說:“我家相公,一直以織草鞋為生,閒暇就讀讀書、彈彈琴,生活雖然貧困,但樂在其中,無憂無慮。那些高頭大馬、豪華住宅,雖然使人位尊,但人的棲息所需,其實只需膝蓋那麼小的一塊地;豪華宴飲、山珍海味,雖然美味,但也不過是肉的味道而已。拿膝蓋那麼小的地方和一塊肉的味道,來換取終日在名利場上角逐競鬥,憂心忡忡,怎麼划算呢?”
子終也覺得有理,於是便謝絕了使者,帶著妻子,到偏僻的地方,為人家澆灌田園去了。
呂坤評論說:“做官,並不是什麼不義的事情;不做官,也不是什麼通達的氣節。如果不是特別為貧困擔憂焦慮,或渴求家財萬貫,地位顯赫,求婦人讓她的丈夫出來任仕,也確實是一件難事。我把這則故事記錄下來,是讓天下人學習子終之妻,拒絕奢欲,安貧樂道的好品質。”
五、陶妻哭富
周朝時,有個叫陶答子的人,在陶這個地方,做了三年官,沒有做出什麼政績,也沒落下什麼好名聲。
陶答子做官後,家裡錢財倒比以前多了許多。他的妻子規勸過他好幾次,但陶答子就是不聽。
做了五年官後,陶答子乘著一百輛大車,告官回鄉了,鄉裡人趨炎附勢,都宰了牛羊來恭候他,惟獨他的妻子抱著兒子,在一旁暗自流淚。
婆婆見了,怪她哭泣不吉利,陶答子妻回答道:“相公管理陶地,家裡富了,州裡卻窮了下去。人們背地裡都唾罵他。你就看著吧,不久以後,事情就要暴露了,我實在不願看到這一幕,看來很快就要帶著兒子,逃亡到他鄉去了。”
婆婆非常生氣,盛怒之下,就把她趕出了家門。
過了一年,果然,陶答子諸事敗露,被判處了死刑,他母親因為太老了,才被赦免。老人孤苦無依,陶答子妻,就又從外地回來了,並一直贍養老人到去世。
呂坤評論說:“喜愛錢財,追逐利益,是許多做官人的通病,並不是陶答子一人的特性。沒想到他妻子一個婦人,卻能審時度勢,預先看到了敗亡的跡象。後來的事,也應驗了她所說是非常正確的。我把這個故事記錄下來,是為了告誡那些做官的人,也用來規勸那些一見到丈夫把金銀珠寶拿回家來,就心花怒放的女人們。”
六、母親把關,宰相清亷
田稷,是齊宣王的宰相。有一回,他接受了下屬私下裡送給他的兩千多兩銀子,他把這筆錢送到母親那裡去。
母親問他:“這錢是從哪裡來的?”田稷如實相告。
他母親馬上批評他說:“國家重用你為宰相,而且每年還拿那麼多的俸祿!你卻不能廉潔奉公,好好服從君王的使命,你這樣做,不是我的兒子,我的兒子絕不會像你這樣貪得無厭!”
田稷聽了,羞愧地走了出去,把銀子還給了那個人,還把這件事如實稟報給齊宣王,請宣王賜予自己死罪。
齊宣王覺得田稷的母親,道德高尚,也為田稷知錯就改的態度所感動,就繼續讓他擔任宰相,還稱讚田稷的母親,不僅自身廉潔,還特別能管教兒子。
呂坤評論說:“一般的婦人,都是比較貪小便宜的,她們見了錢財,只會歡喜,從不去考慮錢是從哪裡來的。田稷的母親,潔身自好、廉潔端正,不是自己該得的,絕對不讓它進入家門,並且用這樣的道理,來教育兒子,確實是品德高尚啊!一般情況下,如果婦女們廉潔,就算她的丈夫、兒子,再怎麼貪心,所貪之財,也不會流入家門。”
八、皇后鄧綏,節儉愛民
漢朝和帝的皇后姓鄧,名叫鄧綏。她克己奉公,德行在宮中享譽第一。
當初,要冊封她為皇后的時候,她推辭了好幾次,才接受。冊封后,當時的諸侯們,都喜歡搜羅天下的奇珍異寶,進貢給朝廷。鄧後對此很生氣,下命令要堅決杜絕這類事,要求他們歲貢時,只送一些筆墨紙硯之類,就可以了。
等她成為太后的時候,國家連續發了幾年大水,每次聽到又發洪災了,哪個地方又鬧饑荒了,鄧太后就整夜整夜睡不著,親自下命令要減除供奉,拿供奉的錢款,去拯救災情。後來洪水消退,人民安居樂業,國富兵強,天下太平。
歷史上有很多做皇帝的都好大喜功,生活糜爛,講求享受,驕奢無比。他們為了享樂,往往提高賦稅,斂集全國的財富,這樣百姓們就日益窮困。到了不能忍受的時候,人們就起來造反,那些外敵又乘機攻打國家,外憂內患,致使天下大亂,人民生活困頓,民不聊生。為了跟外族打仗,那些士兵們的鮮血,染紅了河流,征夫們的屍骨,堆滿了原野,整個國家動盪不安,很快就消亡下去。
這樣看來,那些皇宮貴族驕奢糜爛、講求享受,又有什麼好下場呢?如果朝廷裡,都能像皇后鄧綏那樣,崇尚廉潔,節儉愛民,天下肯定就能太平。
(以上均據蔡振紳《八德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