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話新輯:除卻人間黑心蟲!(共七文)

慧勉


【正見網2014年06月08日】

一、改詩揭露負心考官

據《全唐詩話》記載:唐代宗年間,有一主考官名字叫魏扶。他曾於試院壁牆上,題詩一首:

梧桐葉落滿庭陰,
鎖閉朱門試院深。
曾是當年辛苦地,
不將今日負前心。

前兩句描寫試院的優美環境及肅穆氣氛,接下來表明自己(魏扶)也是科舉出身,在選拔應試諸子時,決不“負前心”。然而後來的事實卻證明,魏扶言而無信,在主考中,徇私舞弊,納禮受賄,致使許多真正有才學者落選。

眾人對魏扶這種口是心非的做法,氣憤至極,想到他寫的那首冠冕堂皇的詩,更是怒火中燒。有好謔者,將他所寫之詩,抹去每句前面的兩個字,變成了一首五言絕句,即:

葉落滿庭陰,
朱門試院深。
當年辛苦地,
今日負前心。

經這麼一改,全詩的意思就與原來的詩,截然相反,將魏扶一闊臉就變,“今日負前心”的面目,昭示於天下,予以冷嘲熱諷,讓這位貪賄之官,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二、人不如鼠

曹鄴,字業之,桂州(今廣西桂林)人。唐大中進士,官郎中、揚州刺史等。

據《全唐詩》記載:曹鄴曾作《官倉鼠》詩,句為:

官倉老鼠大如鬥,
見人開倉亦不走。
健兒無糧百姓飢,
誰遣朝朝入君口?

詩的前兩句,貌似平淡而又略帶誇張,形像地勾畫出官倉鼠不同凡鼠的特徵和習性。讀者稍加思索,便不難明白:“大”是飽食積粟的結果;“見人開倉亦不走”是因為無人整治的緣故。第三句由“鼠”寫到“人”,“健兒無糧百姓飢。”

詩人以強烈的對比,揭示了人不如鼠的社會現實,進而在最後提出質問:是誰把官倉裡的糧食,日復一日地供奉到老鼠嘴裡去的!

總之,此詩以官倉鼠,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貪官污吏,譬喻妥貼,詞淺意深,主題鮮明,諷喻性極強,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人不如鼠、是非顛倒的社會腐敗現象。

三、除卻人間黑心蟲!

陳標,唐代詩人,穆宗長慶年間進士,官至侍御史。他曾寫過一首題為《啄木謠》的詩,句為:

丁丁向晚急還稀,
啄遍庭槐未肯歸。
終日與君除蠹害,
莫嫌無事不頻飛。

詩以啄木鳥的終日勞碌,卻得不到主人理解的描述,說明了忠心耿耿、埋頭苦幹者,遠遠比不上那些頻繁往來吹捧、甜言蜜語逢迎者的易得歡心和寵幸。詩人對這一不合理的腐朽現象,通過巧妙的比喻,予以嘲諷。

舊時,還有一首吟詠啄木鳥的詩,刻畫得更為生動感人:

此禽不與眾禽同,
頭戴朱冠一點紅。
嘴似鐵釘釘鐵木,
爪如銅鑽鑽銅桐。
朝飛南浦雲煙外,
夜宿西山風露中。
非是遠來求食啄,
只思除卻黑心蟲。

未句妙極,除卻人間黑心蟲,不亦快哉!

四、東都望幸

章碣,桐廬(今屬浙江)人。唐代乾符迸士,工詩,多有憤激之音,後流落不知所終。他曾寫過一首七絕。題為《東都望幸》,句為:

懶修珠翠上高台,
眉月連娟恨不開。
縱使東巡也無益,
君王自領美人來。

意思是:居住東都洛陽的宮女們懶得梳妝,一雙蛾眉也因怨恨而緊鎖,她們為甚麼這樣神情黯然呢?因為她們知道,即使皇上從長安東巡到此,也會帶著“美人”而來,所以她們盼望臨幸的願望,必然落空。

從字面看,詩寫的是“宮怨”,實際上它是一首隱喻詩,主旨是“士怨”。據《唐摭言》記載:“邵安石,連州人也。高湘侍郎南遷歸闕,途次連江,邵安石以所業投獻遇知,遂摯至輦下。湘主文,邵安石擢第。詩人章碣賦《東都望幸》詩刺之。”所寓含意是:準備應試的士人,都滿懷怨恨,因為主考官把自己的“美人”領來了,從而使他們登第的希望落空。

此詩妙用隱喻,比擬切至,新穎別致,含蓄有味

五、痘症天花

陳黯,泉州南安(今屬福建)人,晚唐文學家。據《文苑英華》記載:陳黯少年時患痘症,成了麻子臉。13歲那年,陳黯帶著自己的詩作,去拜謁清源縣縣令。

縣令見眼前少年,長了一臉麻子,心裡不太愉快,對他遞上的詩作,並未仔細覽閱。反而要他立即以麻臉為題,當場作一首詩。陳黯壓下了心頭的怒火,吟道:

玳瑁應難比,
斑犀點更嘉。
天憐未端正,
滿面與妝花。

全詩的意思是:用玳瑁製作的裝飾品,雖然漂亮,也難比我臉上的麻子點。我臉上的痘症,比那用犀牛角製作的小花斑更為美好。老天爺愛憐我,覺得我的長相還不夠端正,所以才給我的臉上,裝飾了這些美麗的花點。

縣令原本想拿陳黯的生理缺陷開玩笑,而陳黯卻全無自卑之感,反以貼切的比喻,為痘症寫了一首讚歌。此詩表現了少年詩人陳黯超常的詩文才華。

從此以後,痘症也因為“天憐未端正,滿面與妝花”的詩句,而有了“天花”的雅名。

六、重見雲英

羅隱,本名橫,字昭諫,餘杭(今屬浙江)人。他“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可惜一生懷才不遇,屢次科場失意,故改名為“隱”。

據《鑑戒錄》記載:羅隱當初赴京趕考,在鍾陵地區,結識了頗有才思的歌妓雲英。約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過鍾陵,又與雲英不期而遇。見她仍隸名樂籍,未脫風塵,羅隱頓生無限感慨。更不料雲英一見面,卻驚詫道:“怎麼羅秀才還沒有脫去白衣(當時舉子所著服裝)?”

羅隱聽了深感慚愧,當即吟詩一首,句為:

鍾陵醉別十餘春,
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此詩借雲英風姿出眾,暗況自己才華過人,“可能俱是不如人”的發問,傳達出作者一腔不平之氣。憐己憫人,慨嘆滄桑。從文字風格看,此詩寓憤慨於調侃,化嚴肅為幽默,語意簡妙,亦莊亦諧,一語百情,耐人尋味。

七、為民請命詩

據《西湖志》記載:唐朝未年,錢鏐雄霸東南,自稱“吳越王”。

他在當政時,規定凡在西湖打魚的,每天必須交納一定數量的鮮魚,稱為“使宅魚”。漁民們常因交不夠而上街買來補足,不少人乾脆逃往外地求生。

羅隱當時正在“吳越王”府中,對漁民們的怨言早有耳聞,決心伺機為民請命。

一日,羅隱陪錢王(錢鏐)閒坐聊天。室內壁上掛有一幅《幡溪垂釣圖》,畫的是呂望(即姜太公)在幡溪直鉤垂釣之事。羅隱正想就此圖借題發揮,恰好錢王請他為此圖題詩,他早已成竹在胸,即刻題寫完畢,句為:

呂望當年展廟謨,
直鉤釣國更誰知?
若教生在西湖上,
也是須供使宅魚。

姜太公當年直鉤垂釣,目的是等待機會施展政治抱負,羅隱由呂望垂釣,聯想到西湖漁民,暗示了他們對“使宅魚”這一苛刻規定的不滿。

錢王讀出了詩中的諷諫之意,哈哈大笑,馬上傳令:減征“使宅魚”。

羅隱因寫此詩,受到西湖漁民的愛戴。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