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法官心中,須常存仁恕(三文)

陸文


【正見網2015年03月17日】

一、 吃到好東西會想起親人

魯國有個節儉成性的人,有一天煮了些野菜,覺得味道很鮮美,就用粗陋的瓦器,盛了些野菜,特意來送給孔子。

孔子高高興興地接受了,恭敬的像承受太牢(牛羊豬俱全,稱為太牢)的饋贈一樣。

子路覺得奇怪,問道:“這樣粗陋的食物和瓦器,老師卻接受了,為什麼還高興成這樣呢?”

孔子說:“我聽說:心懷勸諫的忠臣,時時刻刻會想到君王;吃到好東西的孝子,會立刻想到雙親。我並不是因為得到食物而高興,而是因為有人吃到好東西,會想到我,把我當親人一樣看待。所以,這事讓我非常高興。”

二、仁者的饋贈

孔子在楚國時,有個漁夫,送魚給孔子,孔子沒有接受。

漁夫好像看清了孔子不接受魚的原因,就說:“天這麼熱,市場又遠,我吃也吃不完,賣又賣不掉,眼看就要腐爛,丟掉;所以,我想到:不如送您吃吃。”

孔子聽了,立刻恭恭敬敬的把魚接受下來。並要學生掃地,準備先祭拜祖先,然後再食用。

身邊的學生問孔子:“人家要丟的魚,老師卻接受了,並且拿來祭拜,這是為什麼呢?”

孔子說:“我聽說:不讓物品腐敗,而拿來施捨的行為,是近似仁者的行為。哪有接受仁者的饋贈,而不先饗祭祖先的?”

附言:
古人云:“聖心唯微”!聖人的心地純明,精細仁厚,最能體察別人心地的善良與親和。

上述兩篇故事,都是地道的寫心之作。活脫脫地把送野菜者、送魚者和孔子三人的心性,描繪出來。讀來如見其貌,如見其心!

三、法官心中,須常存仁恕

孔子的學生季羔,擔任衛國的法官,判了一個犯人剁腳的刑罰。

不久,衛國發生內亂,季羔想逃出城去,到了城門口,卻正巧守城門的正是被他判剁腳的犯人。

守城門的人說:“這裡城牆有缺口,可以跳出去。”

季羔說:“我聽說:君子是不跳牆的。”

守城門的人又說:“那就從那裡鑽出去吧,那裡有個洞。”

季羔說:“我聽說:君子是不鑽洞的。”

最後,守城的人說:“那你就到我的房屋裡,躲一躲吧!”

於是,季羔躲進去。

過了一會兒,追兵趕到,找不到季羔,就收兵回去了。

季羔安然脫險,臨出城時,他問守城門的人:“我是判你剁腳之刑的仇人,你為什麼不趁機報仇,卻三次助我逃走?”

守城門的人說:“我被剁腳,是我罪有應得,怪不得誰。而且,我記得我被宣判時,您把我排在最後一個審判,我知道您是很想免去我的罪。判刑確定後,準備行刑時,我又看到您臉色很沉重,我更確定您對我的不忍。但我想,您和我非親非故,絕不是只對我一個人不忍,而是你對每個犯人,都是如此有善心。這就是為何我不怨恨您,相反的,還非常感激、尊敬您的原因。”

孔子知道了這事以後,說:“居官用法,心中常存仁恕,自然能得到人民的感激。如果法官只知道 ‘嚴刑急誅’,人民也自然會對他視為仇敵。季羔真是個仁恕又公正的人啊!”

(均據《孔子家語》)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