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講話是藝術,講得精要,作用就大(二文)

陳必謙


【正見網2015年03月06日】

筆者前言:講話是一門藝術。在什麼時間、地點,該講什麼?快速想好了再講。講得精要,作用就大。在這方面,現在提供兩位古人的先例,供讀者參考。

一、 越王勾踐的一次講話

《國語•越語上》記載: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打了一場大仗,越王勾踐被打敗,只得到吳王宮中,當了三年奴隸,受盡折磨。吳王夫差認為他的鬥志,消磨殆盡,已完全被教化為一個奴僕,就放他回國。回國後,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每天都想著如何報仇雪恨。

過了很多年,越國國富民強,軍隊也很強大。越國將士們,好幾次向勾踐請命出戰:“君王,您對越人真是太好了。越國的老百姓,無不把您當作生身父母一樣敬愛。現在,兒子要為父母報仇,臣子要為君主報仇。請您下達作戰命令吧,我們願意攻打吳國,與暴虐的吳王決戰,把他的國家滅亡。”

勾踐見將士們的作戰要求,非常懇切,就召集所有軍隊,說道:

“我聽說,古時候的賢明君主,從來不嫌自己手下的士兵少,而是擔心自己手下的士兵們,不能夠自立自強。這是因為,士兵們不能自立自強,就會在戰場上吃虧。

我不希望你們打仗時缺乏智謀,只是單憑個人的小勇,如是你們這樣做,肯定會敗在敵人手裡。我希望你們在作戰時,能運用智謀,團結起來,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君王的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君王的懲罰。

這樣一來,你們就會將敵人打敗,得到我的賞賜。如果有人前進時不聽從軍令,退後時不知道羞恥,我就會很生氣,對這樣的人進行懲罰。”(原句中,有云:“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旅進旅退:進、退皆有智有勇,像旅遊人一樣有計劃,不驚惶失措)

越國的將士們,都覺得國王勾踐說的話,對極了。到了進攻吳國的時候,越人都以國王的話,作為自勉和勉勵他人的格言。

全體將士振奮精神,激勇勵智,終於把吳國的軍隊,打得大敗,將吳國滅掉。勾踐大喜,覺得自己的精力沒有白費。

二、關鍵時刻,趙普的一次回話

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 •卷七》 記載: 趙普,字則平,河北薊城(今北京市之西南部)人。他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在推行中央集權制度方面,作出過突出的貢獻。

在少年時代,趙普過著貧寒的生活,又由於群雄逐鹿,天下大亂,所以讀書不多,學問很淺。後來,他參軍入伍,成為禁衛軍中的一名書記,專門抄寫和收發公文,憑著夜以繼日的勤苦,換取微薄的收入。

但趙普很有政治眼光,雖然在軍隊中地位不高,卻對天下大事非常關心,覺得憑著自己的辦事能力,一定能在紛亂的政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後周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周世宗身染重病,死在京城。繼承帝位者,是他的兒子柴宗訓。可是柴宗訓年僅七歲,雖然坐在龍椅上,卻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恰在此時.京城有傳言說,北漢王劉旻,聯合外族遼人,侵犯後周邊境,要奪取中原。

宰相范質,驚慌失措,還沒弄清傳言的真假,就命令殿前都檢點(相當于禁衛軍司令)趙匡胤,帶領軍隊,趕到邊關,抵抗敵人。而這位趙匡胤,正是趙普的上司。

這時,平時就愛琢磨政局的趙普,轉開了心思。他想到,天子年幼無知,絕不是天下人的有力依靠,而宰相范質,缺乏處理政壇大事的能力,根本無法抵抗強敵的進犯,更別提統一天下了。這樣發展下去,周世宗所創造的大好局面,豈不是要毀於一旦!而他的上司趙匡胤呢,通過幾次戰役的鍛鍊,在政治、軍事方面,表現出過人的才華。這位趙將軍(趙匡胤)在滿朝文武中威望很高,現在又掌握了一支受周世宗親自訓練過、無堅不摧的軍隊。如果讓趙匡胤做皇帝,就可以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進,可以統一天下;退,可以保全中原。

趙普雖然有心,卻感到孤掌難鳴。就與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以及禁衛軍將領高懷德,秘密商量,誰知他們二人,也有類似的看法。三人一拍即合,很快就發動了一場以擁立趙匡胤做皇帝為目的的政變。這場軍人政變,史稱“陳橋兵變”。

在陳橋兵變中,趙匡胤感到局勢很難控制,只得依從眾軍人的意見,坐上了龍椅,建立了宋王朝。他就是宋朝的開國君主宋太祖。趙普因為擁立君主有功,也由一名人微言輕的低級文員,高升為說話頗具分量的朝中大臣。

趙普得到施展才華的舞台,於是努力工作,輔佐宋太祖平定天下,兼併了全國大部分的疆土。一個個割據小國,接連滅亡。無數降臣敗將,跪伏在宋太祖的腳下。

趙普儘管沒讀過多少書,可是處理事務的能力相當強。好多政務,別人處理起來,感到時時力不從心,而一交給趙普,不用花費什麼力氣,就辦得很圓滿。所以,宋太祖對趙普漸漸倚重起來,最後終於拜他為相,讓他執掌朝堂。

當然,一國宰相,腹內空空,也終非長久之計。於是,宋太祖就勸趙普平時多讀些書.增長才幹。趙普是個聽話、明理之人,此後他稍有閒暇,就抱起書本不丟,如飢似渴地獵取知識。

宋太祖逝世後,其弟趙光義,接替他成為天子,他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宋太宗。由於天子換了,趙普也從宰相的崗位上,離開了。過了一段時間,宋太宗覺得趙普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務實之才,就讓趙普再次為相。

但有的大臣,很討厭趙普,就對宋太宗說:“趙普雖能處理一些事務,但沒什麼學問,只讀過一部《論語》。宰相是百官之長,要協助天子,管理天下。若是只有這一點學問,怎能完成自己的任務呢?”

宋太宗聽了,也覺得這話有些道理,就去詢問趙普:“別人都說,你只讀過一部《論語》,真是這麼回事嗎?”

趙普聽了宋太宗的問話,就知道天子已經對他不滿意。他想到:倘若將自己所讀之書一一羅列出來,不但費時費力,而且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顯示。於是,他決定用實事求是、堅決深切之語,使天子對自己徹底改變看法,堅決相信自己的能力。

他坦然地說道:“陛下,我的學問確實只是從《論語》一書中獲得的,別的書籍,我看也不看。可是,我曾經將《論語》中的一半學識,聯繫實際,審時度勢,充分利用,輔佐太祖爺,打下了天下。這並不是一個書呆子能夠做到的。現在,我還要用《論語》中的另一半學識,輔佐您治理天下,開創我朝的盛世!”

趙普的回答,令宋太宗非常滿意。這幾句話,既大方得體,又強調了他的辦事能力,使太宗皇帝,覺得用他為相,確實沒錯。於是,宋太宗充分信任趙普,讓他繼續擔任宰相,對他極為倚重。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