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06月18日】
宋朝時,有個名叫孫山的讀書人,他愛說笑話,被稱為“滑稽才子”。有一年鄉試(舊時在省城舉行選舉人的考試)又到了,孫山整理好行裝,準備前去應考。臨行時,鄰村有個人,托孫山帶上他的兒子,一同去省城應考。孫山答應了他的請求。進省城後,兩人都報了名,一同參加了考試。
發榜那天,孫山趕到張榜的地點,瞪著大眼睛,看自己和鄰村那個孩子,中未中。看了一會兒,才在榜文的最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而鄰村的孩子,沒有考中。
孫山看完榜,便當即回家,鄰村孩子無精打采,沒有同行。
孫山到家後,鄰村那個人,趕來問他:“我的兒子考中了嗎?”孫山見他焦急的樣子,沒好直說,只是回贈了這樣兩句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周圍的人乍一聽,有點莫名其妙,但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原來這兩句詩是說,舉人的最末一名,是我孫山。你兒子的大名,還在我孫山後面呢(即榜上無名)。
後來,人們把孫山這兩句詩簡化成“名落孫山”的成語。比喻:榜上無名,沒被錄取。